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是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為成功”(葉圣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
在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經歷“參與——建構——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環境中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第一版塊,由四個關于勤奮的成語引入課題。由于比賽課要求上第一課時,上課的學生又沒有提前預習課文,所以在這一塊我設計了讀通課文、開火車讀詞語和找、讀難讀的句子這幾個環節,為進一步感知課文做準備。第二塊,理清文章脈絡,讓孩子快速找出文中直接點出勤奮非常重要的句子(全文的中心句不夠明顯),學生從中品讀、理解,在四句話中悟出一個道理——只有勤奮才能最終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三塊,圍繞兩個具體的事例(學生自主學習一個事例),抓住關鍵詞句品悟、想象,讓學生感受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第四塊我設計了談談自己的感受,拓展學習名人名言。這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發揮了文本的情感內涵,引發了學生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
上課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尺。總體感覺這節課較滿意的地方——把握教學重難點,扎扎實實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從每個細節入手面向全體學生,抓住重難點,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感悟,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等良好習慣,調動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學生學習得法,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一方面,整體教學節奏偏慢,因循學生的朗讀、自學,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的分寸,遺憾地導致了設計中的部分內容沒有上完,使得這節課沒有整體感。另一方面,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精當,語文教學的基本功還需繼續磨練。教學之路漫漫,我將上下而求索!
《說勤奮》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高年級的語文比賽課,令我最猶豫的就是這一節課上哪些內容,要進行取舍。當早上得知要上《說勤奮》一課時,我腦中的弦繃得更緊了。因為這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主要通過司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相對于其它課文,內容缺乏趣味性。如何高效的上好這節課,同時又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是我備課時主要解決的問題。
在教學內容上,我選擇生字詞以及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課前的交流利用奧巴馬的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導入抓住“勤奮”這兩個字;生字詞以難讀難理解的四字詞為主;課文內容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抓住重點詞感悟;最后留下思考: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么學也趕不上同學,能否成才?待第二課時引入第二個例子完成。
上完后,整節課比較順利,流暢,但同時也缺乏高潮點,沒有激起學生的共鳴。在上第二自然段時感悟司馬光用“警枕”這一句時,無論怎樣引導,學生說的比較單一。我在思考是否有些操之過急。或者說我應該再把第一課時內容安排少一點,淺顯一點,這樣學生是否學得更扎實,更有激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