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說理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說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理文的魅力。回顧自己的課堂,做反思如下:
一、閃光之處
1、悉心解讀文本。
《說勤奮》這篇四年級的課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開篇即以一個設問句,把作者的觀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又以兩個典型人物的事例證明了觀點的正確。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再次闡明觀點,把對于勤奮的理解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說理文的價值導向。初拿到這篇課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平實,這樣的課文真正上起來往往是分析、說教有余而語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難以讓學生喜歡。如何既上出說理文的特點,又體現濃濃的語文味,并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這是我在鉆研文本的過程中一直反復提醒自己并努力實踐著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潛心會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課文教課文。
2、精心設計課堂。
在經過了悉心研讀教材之后,我最終設定了以下三個版塊:開門見山導入,初步明確觀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道理;精讀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結構。全文的教學重點較為為凸現,思路也比較清晰。在課堂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抓住重點詞、關鍵處、精妙處進行對比的品讀感悟,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
二、不足之處
1、自讀的時間多了,但是全班讀的時間少了,課堂上“書聲瑯瑯”的感覺不夠;
2、還有一個“尾巴”沒有上,原來設計時是引導學生明白第一部分是“提出觀點”,最后一部分是“點題總結”,然后質疑:是不是只要這兩部分就夠了呢?為什么?拋出這個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思考,這樣上完整就更加好了。
《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第16課,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的道理。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在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全體學生參與課堂
在上課時一開始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學生都能正確回顧,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學生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接著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采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資源,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