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說課設計
一、領悟教材,確立目標。
唐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國古典詩歌藝術的頂峰。學習唐詩,研究唐詩成為我國一千多年來世代相傳的風氣,從未衰落。因此,教好這部分內容,對于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培養少年兒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江雪》出自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此詩為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江雪》就是其中一首。
這是一首詩,又像是一幅畫,僅20字描繪出了一幅“寒江垂釣”的畫面。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栗,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江上雪景。它是通過雪景來贊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這位“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老翁,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后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過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立足于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一是正確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二是初步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的意思,想像詩中描寫的畫面。三是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感。正確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古詩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詩境,感悟詩情是難點。由于四年級的學生生活經歷、經驗、理解能力有限,對于感悟詩情只要學生明白老漁翁不畏嚴寒的精神即可。至于詩人借彼喻己,不必多講,點到為止。今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對該傷口背景的深入了解,自然而然就能體會了。
二、注重學生的發展,選擇教法。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三、培養學生的能力,指導學法。
在課堂上,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四、訓練學生思維,優化程序。
本課時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談雪激趣入課題。
采用談話的方式直接導入課題:“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簡介柳宗元。這樣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頭腦中接受到“開始上課了的”訊息。開課談雪不僅激趣,而且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