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說課設計
(二)初讀感知,想象畫面。
古人早就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對此也有過精辟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通過自讀自學、范讀感知意境、朗讀想像等讀的形式,使學生對本詩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和以個人的不同經驗對詩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認識。加之美妙的音樂的幫助使學生更好的進入教材,進入情景,在抒發自己情感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就古詩學習而言,我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大體分為三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感知詩的意境;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意境。
1、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2、抽生朗讀。
3、聽老師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閱讀活動應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閱讀本來就是閱讀主體的個性化行為。學生的閱讀活動,離不開閱讀主體固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學生對于課文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記憶貯存中能夠找到與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組塊以后,才能夠進行匹配與識別。這種匹配與識別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的相似組塊和課文中的信息通過相似運動而相互激活、相互聯系、相互調制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頭腦里存儲的相似模塊(即存儲于記憶中的知識與經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課文,其認識與感受也不會是相同的。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有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
2、抽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交流。
說
⑴播放音樂,抽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小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這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坐在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⑵剛才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⑶你有什么補充的?
畫
根據學生對詩的理解來作畫,用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意,既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為學生架設了從直觀思維通向抽象思維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