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化石吟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后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
3.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1)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的贊美之情。
(3)詩歌分為三層:第一層為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第二層為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第三層為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4.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后,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四、全文總結,整體感知。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感嘆科學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書設計:
自然奇妙——科學神奇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板書課題。
二、研讀賞析,精讀課文。
1.學法指導:我們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還應學會細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奏地、反復地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
2.學習第一層、第三層并結合理解第5節。
(1)一、二組讀第一層,三、四組讀第三層。
(2)學習分析。
①師引入:哎呀,讀了第一節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魚兒沒下巴,最早的鳥兒嘴長牙,最早登陸的魚兒竟然沒有腿,最早的樹又不開花,這些最早的動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類是怎樣知道的?(是化石告訴我們的)
②小結:對,是沉睡億年的石頭告訴我們的,是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告訴我們的。
③對照了解前后呼應。(幻燈片演示詩歌第二節、第七節)
a演示第二節,師指讀問:請問同學們,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演示第七節,師:第七節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b(學習方法同前)演示第二節,師指讀問: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演示第七節,師:第七節又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c對比著讀后,你們發現了什么?(第一層問、第三層答)
d小結:第一層問第三層答,第三層就是對第一層的呼應,進一步贊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學的偉大。這就是寫作手法中的前后呼應。我們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這種方法,使文章結構更完整、緊湊。
e再讀一遍。(一、二組讀第二節,三、四組讀第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