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課堂上找到生活的一切——《九色鹿》綜合實踐活動課片斷賞析
師:請大家認真閱讀自己找到的材料。
(生閱讀自己尋找的材料)
師:我們這里還有一篇網(wǎng)上沒有的文章,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最著名的中國童話》一書中的,田海燕寫的文章《九色鹿》,我讀完這篇文章感覺很有意思,寫得很獨特,所以我們復印下來,請同學們讀讀。
(學生利用五分鐘時間就讀完了我們復印的文章)
[這一教學片斷,主要引導學生自己獲取信息及與老師分享信息。通過這一階段的教學,全體學生都能閱讀多篇與九色鹿相關的材料,雖然沒有讓孩子反復閱讀教文,但孩子們通過多篇資料的閱讀,同樣可以達到以前第一課時反復讀讀那一篇課文的教學效果。從課堂上來看,從與以前課文的第一教時來看,孩子的閱讀興趣是很濃很濃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想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就應該讓孩子閱讀超過課文四至五倍量的內(nèi)容。從這一教學片斷中,可以品讀出這一教學思想的價值所在。課堂應該讓孩子體會、感受網(wǎng)上生活,讓他們獨立占有資源,這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應該具備的。課堂上這么做,孩子們是喜歡的,孩子們是高興的,孩子們是感覺不到累的,因為他們大腦受到的刺激與孩子的需要相匹配]
片斷三:
師:通過閱讀多篇材料,請同學們說一說這幾篇文章相同之處在哪里?不同之處在哪里?
生1:相同之處,都寫落水者忘恩負義。
生2:相同之處,都寫九色鹿的仁愛。
生3:相同之處,都寫了忘恩負義沒有好下場。
…………
生1:不同之處,課文的落水者有名字叫調(diào)(tiáo)達,在網(wǎng)上及老師您提供的文章來看,那個落水者沒有名字。
生2:不同之處,課文上是說“有一天,國王的王妃做了個夢……”,有一篇文章是說“第二天”,還有一篇文章是說“落水者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喇嘛帶兵找九色鹿……”
生3:不同之處,老師提供的那篇文章的后面,是白鳥設了個法庭來審判國王及落水者。
生4:不同之處,故事情節(jié)差異很大。
生5:不同之處,九色鹿的朋友——“鳥”,說法不一樣,課文用的是“烏鴉”,網(wǎng)上找的那兩篇文章用得是“一只小鳥”,老師找的文章里用得是“白鳥”。
…………
師:剛才有個同學說是調(diào)(tiáo)達,“調(diào)”字應該讀什么音?
(孩子思考幾秒鐘后,有的說“tiáo達”,有的說讀“diào達”)
師:請同學們想想你的父母為什么給你起這個名字?也請你們再讀一遍課文,思考作者為什么給落水者起上這個名字?也可以討論討論。我想你們一定會知道這個字該讀什么音。
(生讀并討論)
生:讀diào達。因為課文是落水者調(diào)集軍隊捉九色鹿,想達到發(fā)財?shù)哪康摹?
師:有理!看來作者起這個名字真的有特殊意思。就像你們的名字一樣有著特別的意思。但調(diào)達是調(diào)而未達。這是為什么呢?
生1:因為他調(diào)集軍隊殺得是救命恩人,所以不能達。
生2:因為國王為了王妃的夢,用國家的錢懸賞,國王所做的事不是正當?shù)模哉{(diào)達也不能達。
師:你回答的太妙了,我根本沒有想到這個答案,你能從國王應該為民著想的角度,找到這一答案,真得了不起!是的,王妃如果讓國王做得是好事,比如重賞九色鹿,調(diào)達一定能“調(diào)達”。太謝謝你給全班同學帶來這么精彩的回答。
生2:因為我在網(wǎng)上查找的資料中看到,國王受到感動,放鹿歸山,溺水人周身生瘡,王后也恚(huì惱恨、發(fā)怒)悶而死。可以看出王妃不是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