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公儀休拒收禮物》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出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絕某大夫送來的鯉魚的故事。課文以公儀休拒收禮物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劇情雖然簡單,但結構緊湊,人物性格鮮明,充分體現了獨幕劇的特點。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獨幕劇,再加上與生活實際脫離久遠,學生學習起來會感到困惑,教學我進行了以下設計:
一、自主學習,感知文本特點
本課是蘇教版教材第一次安排劇本的學習,學生第一次接觸劇本新鮮感而又陌生。我根據這一特點,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在自主研讀中感悟劇本的文體特點。在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自主發現,匯報劇本這一文體的特點,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精神
在本出劇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關鍵詞句,感悟人物精神。通過“回味似的”、“心滿意足”等詞體會公儀休對魚的偏愛,通過“我現在一聞到魚的腥味就嘔吐”體會公儀休的機智,通過“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魚”及其原因體會公儀休的政治遠見和清正廉潔。關鍵詞語體會到位后就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進而進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有疑問,為什么能吃到魚公儀休就會心滿意足,正是在這種疑惑中感受到人物精神的崇高。
三、讀演結合,感悟劇本特點
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劇本的這一特點,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讓學生演,從而感受劇本的魅力。如教學“(滿臉堆笑地)大人,我家主人說,您為國為民日夜操勞,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兩條活鯉魚,給大人補補身子”這一片段時,我不僅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管家拼命巴結公儀休,而且引導學生注意小括號中的舞臺說明“滿臉堆笑地”。進而啟發學生思考“滿臉堆笑地”是什么意思,管家為什么要“滿臉堆笑地”?再讓學生活靈活現地表現出劇中人物“滿臉堆笑”時的動作、神態,并在隨后的環節中安排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這一段的劇情與人物的對白,讓學生真切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劇本的魅力。
四、挖掘內涵,升華劇本主題
本出獨幕劇故事簡短,人物語言淺顯易懂。但在貌似平淡的語言下面有著深刻的內涵。公儀休的最后一段臺詞就很值得玩味。這段臺詞不僅表明了他拒收魚的原因,而且話中也大有深意,引導學生懂得他這樣做是因為心中有“法”,為官清廉,值得我們敬仰。
五、不足之處:
由于本劇涉及到為官的清正廉潔,這與學生的生活背景差距較大。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竇桂梅作報告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語文所教的不是故事,而是情節。”通過閱讀,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知道文章的大概內容,而我們該做的就是抓住關鍵的情節,解讀其內在的意義。教學中,我便抓住公儀休說的三段話通過反復朗讀,逐漸深入:
一讀,讀出人物的語氣和心情。如文中說他喜歡吃魚,便抓住能體現他喜歡的詞語來讀;說他厭惡,則抓住關聯詞“一…….就……”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