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北師大版)
海拉爾:建于清雍正年間,當時稱「呼倫貝爾城」,也稱「呼倫城」;光緒年間設呼倫廳;1918年改設呼倫縣;1940年設海拉爾市;2001年因呼倫貝爾盟撤盟設市,故改為海拉爾區。海拉爾是由市區北部的海拉爾河而得名,因河兩岸長有許多野韭菜,蒙古人稱之為「哈利亞爾」,意為「野韭菜」的意思,故音譯為海拉爾。
滿洲里:地名出現于1901年。在此以前滿洲里一帶被稱為「布魯給雅葆拉格」,漢語意為「噴泉」。是以今滿洲里小北屯附近的泉水而得名。1901年,中東鐵路在此建成車站,便將此站定名為「滿洲里」,意思是從這里開始便是滿清王朝的轄地了。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是書載有:「大名揚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重慶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二連浩特:因「額仁淖爾」而得名。「淖爾」是湖泊;「額仁」當譯作「幻景」。「二連」是「額仁」的轉音;「浩特」意即城市。
呼倫貝爾:歷史上專指大興安嶺以西廣闊的草原地區,也稱「巴爾虎」地區。
呼倫貝爾何以又稱「巴爾虎」呢?巴爾虎是蒙古族一部族的名稱,其原駐牧地在內貝加湖以東巴爾古津河一帶。《多桑蒙古史》言:「在拜哈勒湖(貝加爾湖)之東,因有巴爾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又拉施特《史集》:「他們被稱為巴兒忽惕,是由于他們的營地和住所位于薛靈哥河彼岸,在住有蒙古人并被稱為巴兒忽真脫窟木地區的極邊。」《元史》稱「脫古木」也作「脫古門」,蒙語意為窄,所以也作巴兒忽真隘。
由此看來巴兒忽真隘。地區因有巴兒忽真水而得地名,而「巴爾虎」部族名,則因其駐牧于巴兒忽真隘地區所以被稱為巴爾虎。
扎蘭屯:原名八家子。關于扎蘭屯名稱來歷的傳說有二:一說早年有個叫扎蘭的蒙古人曾統領此地,屯墾戍邊,故因其名為扎蘭屯。另一種說法是一八九六年修筑中東鐵路時,曾有一營人駐軍于此,所以當時叫做扎營屯,訛傳音變,后來成了扎蘭屯。
包頭:這個地名的出現,始于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左右。在這一帶游牧的蒙古族人民把現東河區東門外那條河稱為「博托」河,漢語意思是「神明」或「圣賢」河。當時,晉西北、晉中一些貧苦農民來這里搞些土木建筑和小型加工工藝,也有的挖點藥材或種點瓜菜,逐漸在博托河西塔山坡上定居下來。他們以特有的鄉音,把「博托」二字叫做「包頭」。
牙克石:是由滿語「雅克薩」音轉而來。清代,今牙克石市所在地的名稱叫「扎敦畢拉雅克薩」。「畢拉」為滿語,「河」之意。「扎敦畢拉」即「扎敦河」。「雅克薩」為滿語,意為「涮坍的河灣」。「扎敦畢拉雅克薩」意為「扎敦河被涮坍了的灣子」。這個地名如何而得呢?清代,免渡河與今之扎敦河被統稱為「扎敦河」,并無免渡河之名稱。據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出版的《黑龍江輿地圖》標明,扎敦河流至今牙克石北部時,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灣渚,然后又北流注入海拉爾河。「扎敦畢拉雅克薩」當是以此河灣而得名。
1732年,清政府為加強對呼倫貝爾地區的防守,從齊齊哈爾至呼倫貝爾(今海拉爾)設了十個驛站。其中一個便設在此地,稱「扎敦畢拉雅克薩站」。1901年修筑東清鐵路取站名時,俄國日呢便將「雅克薩」訛傳音轉成了「牙克什」(后又將「牙克什」變為「牙克石」),并以此稱定為站名。后來隨著人口增多和經濟的發展,「牙克石」這個火車站名逐漸變成城鎮的地理名稱而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