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備課設想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52
廣州市南武中學 張華
關于《珍珠鳥》
《珍珠鳥》是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的隨筆,篇幅不長,語言流暢樸實,敘說的是人鳥從相識到相處再到相信的一個漸變過程,所揭示的主題是“信賴往往能夠創造美好的境界”,應該說,這是一篇很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水平的散文。
這篇文章讀起來簡單,理解起來也比較簡單,作為一篇教學文章,師生共有的課堂能夠帶給學生什么呢?
在有一定文學素養的人(比如語文教師)看來,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或許就在于語言的簡潔而傳神,清新而富有詩意,全文洋溢著一種剔除絢麗或做作之后的平淡之美,而且敘述很有分寸,足見作者的騰挪功夫。然而,在一個初一學生的眼里,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些呢?很可能上述內容在他們的眼里蕩然無存,而他們感受最深的也許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這句話直白、鮮明,成年人看來很平常的話語恰恰成了學生認為最精彩的地方。
教學目標
那么,這篇文章究竟應該“學”什么呢?
如果把成人的“欣賞點”梳理為學生的“學習點”,我想,這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學生可以接受,但
很難甚至無法真正領會到,這是認知規律所決定的。因此,諸如“欣賞文章語言的詩意美”、“品味文章語言”、“學會鑒賞文章的語言”、“學習文章描寫細膩、詩意濃郁的風格”等等美麗的教學目標,就被我舍棄掉了。
顯然,這篇文章所揭示的“人與動物的關系問題”是讀者(師生)都能感受到的,由此而牽涉到的內容就是“相互信賴、相互和諧、關愛動物”等等,以此作為教學目標,是可以的,也是很必要的。但問題是只要讀了這篇文章的人,類似的情感態度很自然就能流露出來,這樣的目標幾乎不借助課堂的教學,就能達到了,而且這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來說,未免太淺層、太表面化了,對于提高一節課的閱讀質量來說,也未免太單薄、太低效了。是否可以超越或者加深呢?
經過這樣的深入思考,最后我明確成兩條具體的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創造性地理解文章內容。
第一點重在把握文本,第二點重在跳出文本又回歸文本,我所希望的是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很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能很好地進行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批判性思考,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難點。
教學理念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中的重頭戲,我始終認為,閱讀不應該只是知識或既定認識的灌輸,它應該更注重學生的生命參與,應該把課堂視作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對話場所。一節課,如果只停留在知識條文、既定標準的講解上,這樣的課必定是僵死的課,因為它缺乏了最鮮活的內容——學生的生命參與。
于是,我把我的教學理念整合成兩點:
1、閱讀是基于學生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個性化行為,天然地應該得到尊重。
2、閱讀教學允許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并借此來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這也是當前新課標極力推崇的閱讀理念。在這樣的閱讀理念的指引下,我期待的《珍珠鳥》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研究的過程,課堂應該有學習的昂揚,有情感的張揚,有思想的飛揚。我想,我的責任也就在體現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