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教學設計
做事有條理,有計劃/
教后自評:
《烏塔》是篇很有啟發性的閱讀課文。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和認識烏塔是一個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意識的小孩,從中受到啟發。我們應該向烏塔學習她的獨立精神,從日常生活、學習各方面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一、整合問題,展開探討:
葉老說:“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币虼耍诮虒W中,我根據文本以及學生的疑問整合出兩個問題,既①年僅14歲的烏塔為什么能獨自一人游歐洲;②你對此事有何看法和見解。之后,指導學生在閱讀,合作交流與探討的過程中層層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含,句,段所透滲出來的意義。如學例一:品讀“我從威尼斯……已經筋疲力盡了……睡得正香。”認識對比寫法,為理解“烏塔”和我們中國孩子的區別作了鋪墊。例二:“說話間她已經穿好……到超級市場去買!闭J識烏塔自理能力強,生活經驗豐富……而這些重要的句,段是學生或自讀,或交流,或老師的適時指導下找出的,它們在老師和全體同學反復認真的閱讀,探討,發表見解中得到理解,品味,解決問題,受到啟發。這過程有老師的評價,有同學的評價,自然中學生獲得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滿足,培養了閱讀能力,促進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簡短練筆,升華情感:
葉老主張“聽說讀寫宜并重”。在閱讀教學中不只教讀,也要教寫,要克服“跛腳”現象。雖然語文學科以培養閱讀能力為已任,但是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不僅昭示著寫什么,而且昭示著怎樣寫。因此,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讀中悟寫,從讀學寫,由句到段到篇。這樣做,既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又能提高書面表達能力。我在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課文、交流與探討問題、發表見解,深刻理解課文、認識了烏塔,有充分的練習材料之后,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寫下簡短的讀后感,并選取幾篇展示,這不僅訓練了學生整理和收集材料的能力,還升華情感(烏塔做得真好,要向烏塔學習,今后在生活中要鍛煉自立,以后要成為一個xx人……)。這不是個讓學生練筆的絕好機會嗎?
教學的模式多,方法也多。教學中我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盡力做到依據文本,學生情況,以有利于學生得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點點滴滴的發展,逐步訓練,吸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