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教學設計
教材解析:開始備課時,我首先關注的問題是怎樣上出“語文味”(別把《烏塔》上成思品課)。為此,我再次研讀《新課程標準》,找準四年級語文的訓練點,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策略:教方法,明寫法,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學習課文,學生能了解這類略讀課文該怎么學;如何寫批注;怎樣讀懂文章;如何體會、感悟文中情感;了解“描寫”、“對比”等寫作方法,并嘗試加以運用。培養學生默讀、概括、習作、交流能力。其次怎樣能把課文教“簡單”了。說實話,從小,我就不喜歡上閱讀課——一篇不長也不復雜的文章,卻常常讓老師講得筋疲力盡,我聽得昏昏欲睡。就那么點事反反復復,掰開了,揉碎了,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鋪天蓋地而來,等回答完了,(不是理解完了)我是暈頭轉向,抓耳撓腮,半天也想不起課文到底說了些“啥兒”了。以前總是慚愧自己是塊朽木,待到做了語文老師才發現小學語文的“高耗低效”歷來為人所詬病。是以,雖能力有限,但心中總想做點什么,讓學生“不困”、“不厭”。而鑒于對“一問到底”的“恐懼”,每一節課,我都試圖用一兩個問題引領全文,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文章的精髓。針對這篇課文,我借助“閱讀提示”設計了三個問題:
1、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烏塔是個怎樣的孩子?
3、烏塔這樣做好不好?
我圍繞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書、交流、討論。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引導者,使學生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培養了學生能力。
課堂節奏緊湊,一環套一環,學生學習有方法,有步驟,可以說是高效的。
其三,讀寫結合。教材適度整合。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學生應通過學教材,學會積累和運用。甚至可以說最終的落腳點應是運用,即“寫”上。而本組語文園地也安排了相應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因此,我把它們相機加入到教學中,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也更成系統,方便學生更好地體會、領悟。在學完課文后,我引導學生總結寫作方法,即課文是如何展現人物性格特點的。
*1、語言描寫
*2、對比:
*1)、和作者對比。
*2)、和中國孩子對比
通過反復讀文進一步加深體會。在此基礎上,指導寫“讀后感”可以說“讀寫結合”,“事半功倍”。在具體指導時,我出示幻燈:讀后感
1、課文的主要內容。2、烏塔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兒看出來的?3、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對比。
⑴、烏塔與自己對比。
⑵、外國父母與中國父母對比。
4、從中懂得的道理。
課件提示的問題,不但回顧了本課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在文中走個來回,明確了課文內容及主旨,還教學生如何列提綱,寫讀后感。當然,這樣具體也可能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但對于剛剛升入四年級,閱讀、習作基礎都比較差的本班學生來講是必要的——最少要先扶著走一走,才能慢慢放手,以期切實有效地提高能力。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能認讀本課生字詞,理解不懂的詞語。
2.通過閱讀課文,了解烏塔是如何獨自一人游歐洲的。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