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的故事》說課稿
心理描寫真切動人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色,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最容易激發學生的智慧火花。教師“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文中寫到哥倫布的第二次心理活動“噙著眼淚點了點頭”時,可設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辯論探究:哥倫布同意把病重的船員留在荒島上,這種做法你認為對不對?因為這里是學生的思維生成點,他們在獨立閱讀、小組討論時,很可能會產生疑問:是不是哥倫布太殘忍了?這個問題一拋開,定會眾說紛紜,有支持,有反對,反映了學生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教師的作用在于點撥、指引:哥倫布的心真的這么狠嗎?在當時的情況下,還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呢?在繼續讀文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噙著眼淚”飽含了哥倫布對船員兄弟顧全大局的感動,飽含哥倫布對病重船員的心疼和不舍;但現實又不得不讓他冷靜下來,“點了點頭”表現了他的萬般無奈,飽含著感動、不舍、難受、矛盾的復雜之情。因此,哥倫布不是殘忍,反而更加顯示了他作為船長充滿人性和理智的光輝。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關注了學生的人文體驗,同時也關注了文本的人文情懷。
3、品詞析句,發現科學道理
課文講述了一個有趣的科學故事,記敘了維生素c的發現過程,揭示了維生素c的重要作用,但教學還不至于此。透過故事本身,我們還能有什么新的發現呢?在了解故事經過以后,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你覺得維生素c的發現是誰的功勞?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難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把這些船員起死回生的奇跡講給醫生們聽”反映了哥倫布對生活現象的敏銳觀察、大膽猜想和質疑探究;“后來經過研究”可進行補白想象,反映了一代又一代醫務工作者反復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還有那些顧全大局“不拖累大家”的病重船員,在這一科學發現過程中也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這個故事絕不是一個偶然發現的奇跡,它是細心觀察、反復研究的結果,也是人們對事業追求和對生命關愛的回報。而這樣的體驗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研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三)整合資源,注重實踐性
1、課前預習,積累資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就告訴我們,語文課堂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應當讓學生從狹窄的課堂走向廣闊的社會實踐生活。在中年段的閱讀教學中,應逐步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以學定教。本課教學,可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收集和維生素c有關的資料,既能幫助了解課文內容,也為課堂交流做好準備。
2、課中交流,讀寫結合
課前收集的資料要想充分發揮作用,課堂上的交流十分重要。但這種交流要注重形式和方法,不能僅僅為了交流而交流。本課有關維生素c的知識可在課始做簡單了解,重點放在課終交流:了解了維生素c的發現經過,你還有哪有資料可以補充,讓我們對它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當這樣的信息資源像拼盤一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還需做好穿針引線的作用,讓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可結合課內外閱讀開展課堂小練筆的訓練:維生素c是怎么被發現的?對人體還有哪些作用?請結合課文內容和你收集的資料,以“維生素c的自述”為題寫一個片段。這樣就有效地溝通了課堂內外,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