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通用12篇)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1
[教育背景]俗話說:欲望是最好的教師。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先將學生引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領悟詩情畫意,然后自己用唱、跳、演等方法,體味古詩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學過程]
遷移創(chuàng)新,延伸提高:
師:通過剛才的合作學習,大家理解了詩意,在你們的腦海中,都浮現(xiàn)一個初學釣魚的小男孩那可愛的樣子。平時我們學古詩都是用讀的方法,今天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用唱、跳、演等方式都可以,表達詩意,詩情。(生自由組合,準備表演)
組1:我們用唱歌的方式學習,用《劉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詩演唱。(臺上唱得繪聲繪色,臺下的躍躍欲試。)唱完后,生鼓掌。
組2:我們用朗讀配合動作的方式表演,(兩人讀詩,一人演小兒,兩人扮魚,游來游去,一人扮過路人。)演完后,生紛紛發(fā)言。
生:我給這個小組提個意見,范明智演的小孩子不像,詩里說他連路人的問話都不理睬,但范明智卻東張西望不專心。
生:我認為謝偉杰演的過路人很好,他彎腰做揖,態(tài)度很誠懇,很謙虛。
師:這兩位同學看得可認真了,還結合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提出意見,真好。還有哪個小組表演呀
組3:我們用講故事配上動作表演。(一個講故事,其余的扮小孩、葦草、路人、魚兒。)演出時,生在下大笑,演完后生評:
生:這次的小孩演得非常好,蔣楚依同學不但動作做得好,神態(tài)也很逼真,把垂釣小孩那緊張而又小心翼翼的神情生動地表達出來了。
生:我認為涂航輝同學的故事講得好,他不但把詩歌的內(nèi)容表述出來,還加上了時間、地點、天氣等內(nèi)容,就像我們親身參與了小孩釣魚的故事一樣。
生:我認為這兩條小魚也演得好,把魚兒想吃餌又小心試探的動作表演得十分形象生動。……
師小結:同學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表演,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學釣魚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仿佛也置身于詩 中,與詩人一起看到那有趣的場面。特別是第3小組的表演,不僅把小孩緊張的心理與天真可愛的形象演得活靈活現(xiàn),而且還能根據(jù)古詩展開合理的想象,真是棒極了。
[分析]:整合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唯有將他們所有的感覺、情緒、智慧投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我讓學生采用各種喜歡形式來重現(xiàn)古詩的方法比較新奇,學生的興趣一下就上來了,有了興趣,學生動腦的積極性就高了,思維就活躍起來,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學生化物為我,入情入境,不僅將古詩的內(nèi)容轉化為有聲有色的情景,讓人如身臨其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反思]:這首古詩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詩意比較通俗易懂,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因而我在備課時就把領會感情和培養(yǎng)想象能力做為教學的重點。詩歌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了自由開掘的空間,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選擇自喜歡的方式重現(xiàn)詩歌。在輕松活潑的表演氛圍之中,學生入情入境,不僅掌握了知識,體會了作者對小孩的喜愛之情,還培養(yǎng)了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詩文解釋】
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大聲答話。
【詞語解釋】
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小草。
苔:苔蘚植物。
借問:向人打聽。
應:理睬。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兒童題材的詩歌。全詩描寫樸實、自然,一個真實可愛的垂釣小兒的形象躍然紙上,可謂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洹?/p>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2
【教學內(nèi)容】
國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古詩兩首:《池上》、《小兒垂釣》。教學時間為一課時。
【教學理念】
1.“簡”出三味
從疏通古詩進行表層解讀,到體悟古詩進入中層解讀,再到挖掘古詩達到深層次解讀,設計既體現(xiàn)古詩學習之“三味”,又把學習的三大目標“球形”融合,所以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步驟:聊字聊詩,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詩。三個步驟中簡練問題,追求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效果。
2.“合”出高效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求同存異是整合的關鍵,從整合入手解讀古詩,突破古詩教學的習慣模式。分步解讀,則是在整合之間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與情趣。用“總-分-總”的教學模式引出同類“童年趣事詩”的課外拓展。
3.“聊”出輕松
兩首古詩都是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詩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把感悟詩中意境和體會童真、童趣作為教學的重點。用聊天的方式,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之中學生入情入境,不僅掌握了知識,體會了作者對小孩的喜愛之情,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學會詩中的生字:撐、艇、浮、萍、稚、側。
2.能力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
3.情感目標:感受鄉(xiāng)村孩子的純真、可愛。
【教學重點】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教學難點】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練之美。
【教學準備】教學多媒體ppt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聊“字”、聊“詩”。
1.學生自讀,注意讀正確、讀通順。
2.朗讀古詩,強調(diào):
◇《池上》“撐、艇、萍”,后鼻韻母讀清楚。
◇《小兒垂釣》“側”,平舌音,“稚”,翹舌音。“映身、應人”注意押韻。
3.聊字:撐艇萍稚側
4.聊詩: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整合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唯有將他們所有的感覺、情緒、智慧投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我讓學生采用發(fā)現(xiàn)古詩的相同與不同,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起來,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
二、品悟詩眼,聊“意”、聊“趣”。
1.自由讀詩,聊詩中畫面,解決基本詩意。追問中點撥重點詞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小兒垂釣》:蓬頭、側坐、莓苔、映身、借問、遙、應
2.深入品悟:猜一猜兩個小孩兒各有什么心思。
《池上》
◇緊張。聊“偷”字。
◇高興。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經(jīng)開了不少了……”及“蓮葉何田田……”詩。)品讀:“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小兒垂釣》
◇聊“遙招手”,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
3.把握人物形象:這是兩個什么樣的小娃?
4、積累兩首詩:看畫吟誦。
【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兒垂釣》后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中,“招手”之意歷來存有異議。我以為,這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萌生探究欲望、進而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良好契機。同時感悟古詩,不在于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詩句的趣味和意味,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那份意,那份趣。】
三、得益課外,聊聊 “童趣詩”。
1.引導學生積累童年趣事詩。
(1)幼女詞 (2)所見 (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選作業(yè)。
【為使教學呈現(xiàn)螺旋上升的態(tài)勢,設計中抓住古詩主題教學的“輻射點”,通過熏陶與體驗,理解與感悟,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主題學習中獲得質(zhì)的提升,從而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詩歌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自由開掘的空間,而最后多元化的作業(yè)樣式則在于激活學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3
一、默寫古詩,再解釋詞語和詩句。
默寫《池上》和《小兒垂釣》兩首古詩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應:_________________
《池上》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兒垂釣》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聯(lián)系詩文填空。
《池上》、《小兒垂釣》都生動地描繪了鄉(xiāng)村孩子天真淳樸的形象。《池上》一詩中孩童的天真表現(xiàn)在______________。《小兒垂釣》中孩童的天真表現(xiàn)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還學過哪些反映兒童生活的古詩?想一想,背一背,把詩題和相對應的詩句用直線連起來。
村居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宿新市徐公店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所見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村晚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選擇上面的其中兩首詩默寫下來。
四、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1984年,在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小女兒,去和在美國的妻子會合。
海上風平浪靜,晨昏瑰麗的云霓交替出現(xiàn)。一天早上,父親正在艙里用腰刀削蘋果,船突然劇烈地搖晃。父親摔倒時,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顫抖,嘴唇瞬間發(fā)青。
6歲的女兒被父親瞬間的變化嚇壞了,尖叫著撲過來想要扶他。他卻微笑著推開女兒的手:“沒事兒,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輕輕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來,不大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鋒上的血跡。
以后三天,父親照常每晚為女兒唱搖籃曲,清晨替她系好美麗的蝴蝶結,帶她去看大海的蔚藍。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兒卻沒有注意到父親每一分鐘都比上分鐘更衰落、蒼白,他看向海平線的眼光是那樣憂傷。
抵達的前夜,父親來到女兒身邊,對女兒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媽媽,我愛她。”
女兒不解地問:“可是你明天就要見到她了,你為什么不自己告訴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兒額上深深刻下一個吻。
船到紐約港了,女兒一眼便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認出母親,她大喊:“媽媽!媽媽!”
就在此時,周圍忽然一片驚呼,女兒一回頭,看見父親已經(jīng)仰面倒下,胸口如井噴,剎那間染紅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結果讓所有人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他的心臟。他卻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覺。唯一能解釋的是因為創(chuàng)口太小,使得被切斷的心機依原樣貼在一起,維持了三天的供血。
這是醫(yī)學史上罕見的奇跡。醫(yī)學會議上,有人說要稱它為大西洋奇跡。有人建議以死者的名字命名,還有人說要叫它神跡。
“夠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醫(yī)生、須發(fā)皆白,皺紋里滿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聲大喝,然后一字一頓地說:“這個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1.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讀音。
削蘋果(xuē xiāo ) 系好(jì xì) 創(chuàng)口(chuāng chuàng)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反義詞。
近義詞:劇烈( ) 照常( ) 抵達( ) 精確( )
反義詞:出現(xiàn)( ) 罕見( ) 憂傷( ) 衰弱( )
3.仔細讀一讀,認真想一想,再回答問題。
(1)父親受傷后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頑強地多活了三天?
(2)你能列舉出三件父親關心你的事例嗎?
(3)讀了這篇短文,你一定會有一些感想或體會,請真實地寫下來。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通過講解和朗讀古詩,使學生感悟古詩大意,能夠熟讀和背誦古詩。學會本課的7個一類生字和7個二類生字,通過古詩教學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觀察能力。
過程和方法:通過識字教學,使孩子們學會運用部件組合法來識記生字,并且掌握形聲字的基本特點。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讓學生去貼近自然,感受自然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夠感悟古詩大意,學會本課的7個一類生字,理解其字義,會認7個二類字。
教具準備:小孩圖、路人圖、草圖、生字卡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 感悟和理解古詩大意,熟讀并背誦古詩。
2. 學會7個一類生字和7個二類生字;指導書寫一類生字。
3. 完成課后習題。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過一首描寫小孩在河邊釣魚時的情景的古詩,誰還記得它的題目?《小兒垂釣》你能試著背誦這首詩嗎?
二. 練讀古詩、背誦古詩。
1、多種方式朗讀古詩:學生領讀古詩。學生自由練讀古詩。
指名讀古詩。背誦古詩。
2、讓學生在詩中畫出一類生字和二類生字,同桌之間讀一讀。
三. 對照書中插畫,感悟古詩大意。
1.觀察圖畫,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涂上畫了些什么?
2.通過讀詩你讀懂了什么?結合詩句說一說。
3.把詩中描繪的情景將給大家聽。
四.學習生字。
五、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垂、側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5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誰跟父母去釣過魚呀?才能怎樣釣魚?(指名學生說一說)
2、那么怎樣才讓魚上鉤呢?(最好讓魚桿長一些,……)
3、為什么?(不讓魚知道有人要捉它,釣魚還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看來要釣到魚的確不容易。
談話:老師這里有一幅圖,(微機出示)你們看看他能否釣到魚呢?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古詩《小兒垂釣》。板書并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件出示)
2、學生學習生字。(這一課里有這幾個生字,我們首先學習一下;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字詞。)
3、學生根據(jù)注釋,想一想:你覺得這個釣魚的小朋友當時的心情如何?你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看出來的?
4、學生自學。
三、精讀課文
1、側坐:全神貫注。莓苔:不怕呆在野草叢中。 草映身:一心一意。
2、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小孩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里會怎么想?
如果你是那個小孩,你會對行人做什么手勢?
你認為課文中的那個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勢?
這位鄉(xiāng)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
3、當時這個孩子的心情如何?
4、現(xiàn)在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認真專注、天真爛漫、機靈可愛)
5、學生看導語。(課件出示)
6、練習朗讀。
7、現(xiàn)在你們覺得這個小孩能否釣到魚呢?
四、問題與思考
1、你覺得詩人怎么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學釣魚的小孩的?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
2、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把詩人看到的畫面描寫出來。
五、交流資料
關于古人寫小孩子的古詩有哪些?交流一下。
1、學生交流。
2、教師出示。
六、作業(yè)設計
課本劇的表演。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想象小男孩釣魚是的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誰跟父母去釣過魚呀?怎樣釣魚?(指名學生說一說)
2.板書并齊讀課題。
二、釋題:
讀題思考:“小兒”指什么?“小兒垂釣”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課文
1.看詩,聽錄音。
2.學生自學,不理解的詞查字典。
3.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4.學習后兩句詩的意思。
①指名讀后兩句。
②問:小男孩正在專心釣魚的時候,誰來了?
③他來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為什么擺手?“遙”是什么意思?
⑥從哪看出他怕把魚嚇跑?怕什么聲音嚇跑魚?
⑦“應”是什么意思?(回答)
師小結:小孩既怕老爺爺?shù)哪_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的回答聲把魚嚇跑,他一門心思用在了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的態(tài)度怎么樣?(很專心;很認真)
⑧指名學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體會小孩緊張的心情)
⑨指導學生看圖朗讀,讀出小男孩緊張的心情。
⑩指名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全文:
詩人抓住了小孩釣魚時所表現(xiàn)出的某些特點,用通俗易懂得詩句,活靈活現(xiàn)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的形象,詩中有動有靜,情景交融,使人倍感親切,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大聲朗誦這首詩好嗎?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7
讀這兩首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偷采蓮蓬,小河垂釣那是發(fā)生過的。我在寫自己童年故事時,這些事早已經(jīng)入文了。我沒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氣,將這些小事入詩,這足以證明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存在問題。
現(xiàn)在的孩子,能做這些事的越來越少了,即使垂釣也不會有“側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覺,有“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情境,這首《小兒垂釣》美就美在最后兩句,但孩子哪能體會到這種美呀,這不得不讓我對現(xiàn)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憐惜。當然,不可能學什么,孩子就有什么體驗。其實這首詩還是可以排成童話劇讓學生表演的,在排練過程中,他們也能體會到“遙招手,怕魚驚”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為孩子有著非常有意思的創(chuàng)造。《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實那就是真實的,孩提時代,這種“偷”是會經(jīng)常發(fā)生的,雖然大人們不允許孩子這么做,怕影響孩子的未來,這種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換回一頓打,詩中有著“偷”,詩外有著“打”,一偷一打,其實就構成了美好的童年回憶。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把這種真實傳遞給孩子。但不要讓孩子模仿“偷“,因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腦有問題了。
童年的事還是很多的,現(xiàn)在孩子也有著過去孩子所沒有的世界,所以學習這課,背誦這兩首詩,就是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實不小,寫不出詩來,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兩首詩非常簡單,學生背誦下來,老師稍微點撥,他們就理解了。所以,我個人認為,理解這兩首詩不是什么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童年上,我覺得這才是把握住這兩首詩的教學起點,才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書寫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們“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事實使得孩子想不起來用文字表達,所以在引導上還要有著新的方法。
兩首詩中的人物都是孩子,雖然詩不是課文的主人所寫,但這些事卻發(fā)生在孩子身上,我覺得讓學生認識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來寫?這樣引導,就等于把任務帶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寫過自己的孩子,有著為孩子記日記的習慣,孩子也讀到了父母的記錄,我想孩子們會收獲到另一種的快樂。這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這兩首詩教學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這里,我覺得這兩首詩也是為我們大人而寫,也是為我們語文老師自身而寫。我們?nèi)绻惨晕恼碌男问綄懼⒆觽兊耐晔拢涗浿麄兊念B皮,記錄著他們的享受,課堂中也能夠把自己的記錄拿出來,讀給學生聽,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有利于學生進入詩的情境中去了。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8
課型新授課課時2教學日期第十七周教學要求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 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xiāng)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教學重難點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池上》、《小兒垂釣》,豐富古詩積累。教具學具幻燈片教 學 活 動 內(nèi) 容教學活動內(nèi)容與主要問題的設置學生活動方式教師活動要點及教學意圖第一課時一、調(diào)動積累,導入新課。1、師:現(xiàn)在已是初夏時節(jié),星期天我路過南湖邊的一個小池塘時,看到有幾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我想到了詩人楊萬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說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哪些詩句呢?2、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于池塘或荷花的詩句。3、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上發(fā)生的事,它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顧名思義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回憶詩句 交流詩句 讀題,理解題意 談話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池上指導理解題意 教 學 活 動 內(nèi) 容教學活動內(nèi)容與主要問題的設置學生活動方式教師活動要點及教學意圖4、學生齊讀題目。5、簡介作者白居易。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2、檢查初讀情況。(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①讀準后鼻音:撐、艇、萍②學習新詞:浮萍,理解詞義,練習書寫。(2)齊讀詩歌(3)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fā)上了一件什么事兒。 (一個小孩偷采白蓮。)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1)學生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2)小組逐句內(nèi)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fā)、補充。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2、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2)小孩如何偷采白蓮的?①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蓮蓬,而不經(jīng)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采池中蓮蓬。簡介作者 自由讀詩 指名讀 交流 理解詩意 指名說 邊讀邊想 交流 出示初讀要求 及時正音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古詩后,簡單說說內(nèi)容。 鼓勵學生動手解決遇到的難題。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向往之情。教 學 活 動 內(nèi)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9
【現(xiàn)狀分析】
“ 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好古詩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自身修養(yǎng),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然而在目前的古詩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為了應付試卷,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多半是:一、解題,二、介紹背景、作者,三、講解字詞,四、交流每句詩意及整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五、要求學生背誦默寫。整個過程模式化,更無“趣”跡可求。學生對于古詩學習的興趣正在慢慢地消逝……
【教材簡析】
《小兒垂釣》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八冊第七單元《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爛漫、活潑機靈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xiàn)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淳樸的小孩兒形象。
【教學目標】
1、 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3、能夠掌握“品字詞,想畫面”的古詩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賞畫入詩——體驗情趣
1、兒童一直是詩人心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兒童的天真無邪、聰明機靈常常打動著詩人的筆觸。
瞧、這幅畫曾經(jīng)打動過哪位詩人?(出示,《池上》畫面),并寫下了一首——(《池上》),我們一起吟誦一番。
2、(出示圖畫,)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另一幅畫,欣賞完了能告訴我:
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誰在干什么嗎?
3、師:的確,這是一副意境悠遠又栩栩如生的畫面。
[設計意圖:首先教師引領學生共同賞畫,不僅運用了畫面的直觀效果來引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有效地把學生帶入到學古詩的情境之中。中間穿插詩句積累。第二、運用圖片,配上古箏曲,讓學生充分體驗其中的情趣所在,再引入到文本的學習中就更流暢了。]
二、引領學詩——尋找童趣
(一)、解讀課題。
過渡: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幅畫中的情景打動了我們,曾經(jīng)也打動了唐代詩人胡令能,情不自禁寫下了一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師:注意:垂,字第二橫最長;釣,中間是一點。)齊讀課題。
知道題目意思嗎?
(二)、你了解作者嗎?
(三)、初讀釋疑
過渡:很多同學都掉過魚吧,釣魚的確是件很有趣的事,詩人筆下的小兒垂釣又別有一番情趣呢!
1、(出示自讀要求)不信,就打開課本,自己輕輕地讀這首詩。把詩讀正確,讀流暢。
讀準字音是讀好詩的基礎。來看看這幾個難讀的字音:
(1)、(課件出示)蓬頭、稚子、垂綸、莓苔 、應”,
指名兩生讀。
(2)、聽聽這位老師怎么讀的,注意字正腔圓。(課件播放錄音)
齊讀生字,邊讀邊記在心里。
(3)、掃除了字音障礙,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首詩讀流暢了。(指名兩生讀)齊讀。
(4)、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古詩的平仄,韻律,把這首詩讀好聽了。
[設計意圖:“別有一番情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平添了幾分學古詩的興趣。在設置“讀準字音”,教師范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時,教師沒有當場范讀,而是把其他老師的朗讀錄下來,再進行播放。運用錄音播放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有效的幫助學生記憶。]
2、過渡:“詩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細細地讀課文,說一說,你能讀懂了哪些詞語。(方法提供)可以借助工具書,結合畫面,也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還可以聯(lián)系以前所學知識。
字詞理解:學生自主理解“蓬頭、稚子、垂綸、莓苔、映、借問、遙、應”的意思。
(1)、先看前兩句,你通過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字詞?
根據(jù)剛才的理解,誰來把一二句的畫面給大家描繪一下。
(2)、過渡:理解了詞語相信大家能把前兩句讀好。那后兩句你都理解了那些字詞呢?
例如:(聯(lián)系以前所學詩句理解)借問:詢問的敬稱。聯(lián)系“借問酒家何處有”中的“借問”。遙:遠遠的。師引導: “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知不是雪”都是遠遠的。
第三、四句:
師:后兩句又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設計意圖:“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課堂上所學的古詩畢竟是有限的,最要緊的還是要教會學生理解詞語、自己學古詩的方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詞,理解更多古詩的意蘊所在。通過描述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不是枯燥的直接說詩意。】
c情感誦讀:帶上我們心中一幅幅畫面,一起吟好這首詩。
三、合作品詩——激發(fā)興趣
過渡:(板書“品”)我們常說“品茶”,一杯好茶只有慢慢的品嘗,才能體會其中的真味。學古詩也是這樣,只有細細的斟酌、推敲,才能真正體會到詩歌的情趣所在。
1、請同學們用心地默讀這首詩,把你認為富有童趣的詞圈畫出來。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么,發(fā)現(xiàn)了什么講給身邊的同學聽聽。
[通過“輕輕地讀”、“細細地讀”、“用心默讀”這“三讀”,階梯式逐步引導學生在通讀詩句的基礎上,理解、感悟詩中的情趣所在、童趣所在。]
2、交流。通過品詞語,詩中兒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師:我們來一字一句品味稚子那童真、童趣。
(1)(出示:)蓬頭稚子學垂綸
“蓬頭”猜想一下,他為什么會蓬頭?品出兒童的可愛、淘氣;
“學”:聯(lián)想到《四時田園雜興》“兒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學”而非“玩”,似懂非懂,趣味無窮。品出兒童的可愛、天真。
(2)(出示:)側坐莓苔草映身
“側坐”讓學生自己通過表演“側坐”,來品出小兒垂釣的悠閑。“莓苔” 長在僻靜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師詢問:經(jīng)常釣魚的學生,你會不會選擇長滿莓苔的地方釣魚啊?“草映身”小孩身子小,還很機靈。怕魚兒看見自己的身體,用綠草作掩映。
過渡:從小兒垂釣的姿態(tài)及垂釣的環(huán)境的選擇來看,仿佛一切都天衣無縫、萬無一失了。偏偏這是來了一個不識趣的問路人。
(3)(出示:)路人借問搖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齊讀
①誰來把你們的理解通過表演告訴大家。
指名一生演“蓬頭稚子”。一生演問路人。師:做導演。
師相機詢問“稚子”,你會釣魚嗎?哪個字告訴了我們?師:你釣魚會選擇一個怎樣的地方?
相機問路人:你就是那個路人了,你該站在哪里呢?哪個字提醒了我們?問路時是否還要加些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
(生演完)師走上講臺:我來問問你,你這個動作什么意思?為什么不應聲?
②他剛才那樣叫招手嗎?應該叫——(擺手),招手該怎樣呢?你有不同的理解的表演嗎?(師生共演,師演問路人,生演垂釣兒童。)
師:你這個手勢什么意思?
相機評價。
③你們又是怎么認為的呢?
小結:一個“招手”,有的這么表演,有的那樣表演,甚至連是誰在“招手”,專家們都眾說紛紜。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個呀就是學古詩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設計意圖:“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通過學生的表演,來展示自己的理解,適合兒童的性格。學生會表演了,也就證明了他們已經(jīng)理解了詩意。品味第二句的時候,則借助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表演與對話。尤其是對“招手”一詞讓學生展開多元化的理解,讓學生感悟?qū)W古詩的無限樂趣。]
總體把握:剛才我們通過“品詞語、想畫面”,感受到了小兒垂釣時專心致志、天真無邪的童趣!
小結:有了我們對詩歌的深層的理解,相信我們能把詩歌吟誦得更傳神。齊吟古詩。
四、配樂唱詩——感受樂趣
過渡:在古代大部分詩歌都譜上曲子進行吟唱,比如《春曉》等,現(xiàn)在也有人給我們的《小兒垂釣》這首詩譜上了曲子,我們一起來聽聽,然后跟著節(jié)奏一起吟唱。美美的自我陶醉一番吧。
[通過“音樂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樂趣。在愉快的唱詩中,不知不覺,學生就把這首詩牢牢記在心間。通過唱詩,把童趣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五、融情學詩——充滿生趣
今天除了結識了一位天真無邪、聰明機靈的“稚子”外,還收獲了一種,“品詞語,想畫面”古詩學習方法。
老師給大家推薦了另一首描寫兒童的古詩清代高鼎的《村居》,“現(xiàn)學現(xiàn)用”,自由讀一讀,然后告訴大家,這首詩中的兒童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席勒曾說過:“兒童游戲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課后你也向你的好朋友推薦幾首描寫兒童的詩歌。
[設計意圖:讓學生當場運用所掌握的古詩學習方法,去學習另一首古詩,鞏固了學生學法的運用,同時也幫助學生積累了一首有關兒童的古詩。從而真正領悟到古詩中童真、童趣所在。]
板書設計: 趣
品 想
小 兒 垂 釣
天真爛漫 活潑機靈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1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1個字只識不寫。
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xiāng)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古詩意思,想象古詩情景,感受鄉(xiāng)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池上》,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xiāng)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小池》,導入學習《池上》。
二、初讀古詩
“池上”到底有怎樣一副情景呢?出示插圖。
圖上畫了什么?
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小娃的動作、神情,想象他的心情。
三、學習古詩
當詩人白居易看到這幅情景時,不由自主地寫下了這首詩《池上》。
1、初讀古詩
讀準、讀通
2、通過剛才的看圖,大家一定不難讀懂這首詩,自由讀,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不解藏蹤跡:不懂得藏匿行蹤。
3、讀到這兒,你覺得這個小娃怎樣?為什么?
天真無邪 純樸可愛(不解藏蹤跡)
4、練習朗讀,背誦。
四、作業(yè)
抄寫、默寫古詩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小兒垂釣》,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xiāng)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背誦《小池》
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去認識一位可愛的小娃。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
3、齊讀
三、讀懂古詩
1、看看插圖,讀讀詩句,小小組討論詩句意思。
2、指名交流
蓬頭:古時候孩子的一種發(fā)型。
稚子:小孩子
綸:釣魚用的絲線。垂綸:釣魚。
側坐:斜著身子坐著。
莓苔:泛指野草。
草映身:(小孩坐在草叢中)綠草掩映著他的身體。
借問:向人打聽。
遙:遠遠地
應:應答
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說說詩句的意思,讓學生感受到這個釣魚孩子的純樸可愛。
2、練習朗讀
四、拓展古詩
1、閱讀練習冊的材料,并試著演一演。
2、再次朗讀古詩,并練習背誦。
五、作業(yè)
抄寫并默寫古詩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1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正確誦讀古詩,學會認讀古詩中的五個生字。
2基本懂得古詩的意思,能想象出詩句所描繪的情境。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體會詩句中蘊涵的童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古詩,基本懂得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出詩句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句中蘊涵的童趣。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在唐朝的眾多詩人當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詩人特別富有傳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個加工鏡子和鐵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覺的時候,他夢見一個神仙把他的肚子剖開,放了本書在里面,醒來以后,他就變得很會作詩了。而在他的詩中,咱們今天要學的這首《小兒垂釣》是最為有名的。板書課題。
二 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1聽老師讀這首詩,注意聽清字音。
2請大家各自試著讀一讀,在拼音的幫助下把字音讀準。
3和同桌相互檢查生字讀音,一起想辦法記住這五個生字。
4集體認讀生字,給大家說說你的識記好方法。
5各自練讀古詩,練好了就讀給大家聽一聽。
三 自主學習,讀中感悟。
1熟讀詩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記號。提出問題。
2聯(lián)系解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稚子:年齡小的孩子。綸:釣魚用的絲線。
垂綸:釣魚。 莓:一種小草。
苔:苔蘚植物。 映:遮住
借問:向人打聽。 應:理睬。
3探究與爭論:
“招手”一詞歷來有兩種理解,一種意見認為,“招手”指擺手,意思是:呀,別過來,別嚇跑了我的小魚兒!另一種意見認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噓,別出聲,湊過來,我指給你看!數(shù)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你贊同哪一種意見呢?
4朗讀背誦古詩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話二十八個字把一位垂釣孩子的外貌、姿勢、環(huán)境、神情勾勒得生動傳神,躍然紙上。讓我們把自己當作這個垂釣的孩子,帶上動作來朗誦這首詩吧!
四 拓展積累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篇12
教學目的:
情感目標: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知識目標: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能力目標: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識記本課的生字并知道它們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詩題。
1. 導入詩題。
2. 理解詩題。
二、理解詩句。
1. 朗讀全詩。
2. 回顧方法:我們怎樣理解詩句(讀詩→釋詞→調(diào)序→解句)。
3. 釋詞解句。
三、總結練習。
1. 指導朗讀、背誦。
2. 根據(jù)這首詩,想象出一幅畫。
3. 教師總結。
四、鞏固練習。
1. 形近字組詞。
釣( )稚( )遙( )
鉤( )準( )搖( )
2. 多音字組詞。
3. 讀下面詩句,先解釋劃線的詞語,再解釋詩句意義。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背誦《小兒垂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