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5篇)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之一
執教:武進區卜弋中心小學 王鴻艷
簡評:武進區卜弋中心小學 萬小強
學習內容:小學語文第七冊13課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的道理。
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
重點難點:
懂得勤奮能使天資聰明的人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勤奮也能使基礎較差的人成為可用之才,不應自暴自棄。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補拙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
上節課學習了第一段,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边@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一年級學過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處理教材、設計教學要大膽、獨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討個中原因,對于學生深刻領悟勤奮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自學問題的設計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復推敲,精心設計。]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4、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边@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5、指導朗讀
6、讓學生根據板書小節,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7、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筆記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語文課堂應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么?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課上完了,學生系統地整理學習的收獲,將思考、感悟、情感形諸文字,是學習過程的延伸,是學習效果的深化,是語文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附、板書: 13說
司馬光(天資聰明) 編寫《資治通鑒》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礎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剝離手術勤能 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奮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中心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齊讀課題)
2、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文章開門見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齊讀)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讀好這句話)
3、古今中外,涌現了多少人才,多少成功者,文中選取的是哪兩個人?(板書:司馬光童第周)那你能讀好這些與他們有關的詞語嗎?
史學家 滾瓜爛熟 高聲朗讀 抓緊時間 編成巨著
生物學家 毫不氣餒 急起直追 遠渡重洋 產生影響
二、走進故事,品詞析句
1、打開課本,輕輕地朗讀課文的2、3自然段,邊讀邊想:故事中的司馬光和童第周他倆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們是怎么得到這些鮮花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司馬光,大家都熟悉吧,你能用兩到三句話向大家介紹一下司馬光小時候和長大后的兩個事例嗎?
交流:1、出示: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通過朗讀讀出你的理解)
。1)從這段話你可以看出什么?
哪些詞可以看出司馬光很勤奮?(提示:“滾瓜爛熟”,讀出了司馬光背書背得熟練“一直”,是說司馬光讀書時沒有休息“一遍又一遍”是說司馬光讀書讀了許多遍)
。2)老師請大家注意這個字“躲”,自己讀讀這句話。他為什么要躲起來呢?
透過這“躲”,我們能看到這樣一幅幅畫面:
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3)他這樣躲起來讀書,為的是什么?(交流)
2、(出示):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1)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點出:稍微朗讀)
。2)司馬光把這種枕頭稱為——學生說(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我們也來讀讀,來用這個例子來提醒提醒自己。齊讀)
3、他用了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1)《資治通鑒》這是一部著名的史學巨著(點出重點詞語),它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目的是讓統治者從歷代治亂興亡中取得鑒戒。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所以說它是著名的史學巨著。
。2)就是這樣一部巨著,花費了司馬光整整19年的時間,這是何等漫長的19年啊,19年,你能想象司馬光是怎樣度過的嗎?試著用一個詞語來概括。
(3)19年的夜以繼日,19年的廢寢忘食,終于編成了《資治通鑒》。容易嗎?(讀好這句話)。他手中的鮮花是怎么來的?(出示:古今中外……)小時候要勤奮,長大后也需要勤奮。
4、那17歲才進中學大門的童第周又是怎樣獲得成功的呢?
交流:出示: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
(1)童第周的基礎比別人差多了,他的考試成績平均分才40多,學校建議他退學吧。但他呢?
。2)正因為他的基礎比別人差,引讀:每天______________,晚上______________,經過______________
。3)這兒雖然沒有童第周的想法,但從他的動作我們能推想,他在想什么?
在他心中有著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朗讀)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
。4)經過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績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這正應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朗讀)
(5)長大后的他也不忘勤奮努力,攻克了難度很大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來讀好這句話。(出示:后來他……)
。6)這個例子再一次告訴我們,再次出示:古今中外……
三、對比感悟
1、他們倆有什么共同之處?
(1)兩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都十分勤奮。
。2)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他們倆有什么不同之處?
。1)請你讀讀這兩句話,你就會發現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處的。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
。2)小結:看樣子,基礎好的人要想成功必須勤奮,基礎差的人要想成功也必須勤奮呀。勤奮是成功的唯一法寶。
3、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們取得的成就就像鮮花那樣燦爛。
4、出示詞語:讓我們再來回憶這兩個小故事。
史學家 滾瓜爛熟 高聲朗讀 抓緊時間 編成巨著
生物學家 毫不氣餒 急起直追 遠渡重洋 產生影響
(學生練說:司馬光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是圓木做成警枕,“抓緊時間”,經過19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編成巨著”。生物學家童第周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那是在成績落后的情況下,“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是長大后“遠渡重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影響”。
5、一遍一遍地讀著課文,讓我們越發感受到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這真是---朗讀: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三、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課文學完了,但有一個詞,一種精神卻深深地印在了我們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奮”。
來,讀讀這些名言吧。
·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 ——華羅庚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英)卡萊爾
·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美)愛因斯坦
·科學的未來只能是屬于勤奮而又謙虛的年輕一代。——(前蘇聯)巴甫洛夫
·不論你有多么聰明,也不論你基礎有多么差,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邱老師
2、你的感受呢?在書上寫下一句話,抒發你的感受。
3、交流
三、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1、啊,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也只有靠勤奮二字,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勤奮的優良傳統,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勤奮成才的感人故事,像懸梁刺骨,鑿壁偷光,聞雞起舞,囊螢映雪……小時候需要勤奮,長大了更要勤奮,老師相信,勤奮定能讓更多的人走向成功。ò鍟
2、同學們,記住這句話吧: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作業
搜集勤奮成材的小故事講一講。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之二
佚名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9個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梁,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1、抽讀生字卡片。
2、檢查第一段背誦情況。
二、細讀第二段。
1、讀課文第二段。思考: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讀后交流,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細讀第2自然段。
、磐瑢W們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嗎?從這個故事你知道司馬光是個怎樣的人?(看出司馬光小時候就聰明過人)
⑵司馬光取得了什么樣的成就?(用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抓住“19年時間”可見時間長,“著名”、“巨著”可見不同一般,可向學生簡介《資治通鑒》,進一步更了解成就之大。
司馬光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容易嗎?從哪個詞可看出來?(指出“終于”一詞說明《資治通鑒》是司馬光花費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怎樣讀好這一句?
、亲宰x課文討論:司馬光勤奮表現在哪些地方?
交流:a.小時候別人玩的時候他仍讀書。
b.長大后用“警枕”的自勵自勉。
、瘸鍪荆盒r候,別人玩的時候他仍讀書。
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你較喜歡哪一句?為什么?(抓。骸懊慨敗、“卻”、“一遍又一遍”、“一直”、“滾瓜爛熟”等詞體會司馬光的惜時,讀書次數多、時間長、程度深,以及對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馬光的勤奮)
如何讀好這一句?自由練讀,讀給同桌聽,推薦讀,注重評議。
、晌闹小熬怼笔鞘裁匆馑?說明了什么?
、市〗Y:司馬光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天資聰穎過人,也同樣需要勤奮,只有勤奮,才能獲取成功的碩果。
、她R讀課文第2自然段。
3、細讀第3自然段。
文章除了寫司馬光勤奮的事例外,還寫到了童第周。
⑴讀讀第3自然段,看看童第周與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處?從哪些詞可看出來?(起步晚,基礎差,抓住“17歲才進中學”、“學習成績很差”)
、频敖涍^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恰敖K于”一詞說明了什么?(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付出艱辛的勞動)
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后來他遠渡重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焙喗椤扒嗤苈褎冸x手術”體會“高難度”。
、赏谥芷鸩酵,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會取得成功?
交流:抓住“毫不氣餒,奮起直追”、“天剛亮……就”、“睡覺前……總要……還”等詞句體會,怎樣讀好這些句子?體會童第周的勤奮。
⑹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道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從課文中找出語句來理解“勤能補拙”,用劃出。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這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勤奮”的名言?(多搜集)
⑺自由練讀第3自然段。
、讨笇П痴b第3自然段。
教師小結:勤奮能使天資聰明的人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勤奮也能使基礎較差的人成為可用之才,不應算暴自棄權。作者通過一古一今兩個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證明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成功者的成功無一不是勤奮刻苦、孜孜以求的結果。
除了司馬光、童第周外,你還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奮好學的事例?(推薦讀課外書)
4、細讀第三段。
⑴自由讀第三段,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作者對我們的要求和希望)
、讫R讀最后一句話,(抓住“只有……才能……才能”體會勤奮的意義)
根據第三段的內容,完成填空。
司馬光只有( ),才能( )。童第周只有( ),才能( )。
、沁@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扔懈星榈乩首x第三段。
5、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說勤奮》這篇課文,知道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今后的學習中,希望同學們能以課文中的司馬光、童第周為榜樣,學習他們那種勤奮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們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為,為人民、為社會作出貢獻。
三、作業 :
1、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
滾瓜爛熟 史學巨著 毫不氣餒 名列前茅 勤能補拙
2、背誦課文。
3、區別形近字組詞。
未( ) 悄( ) 社( ) 梁( ) 渡( )
末( ) 稍( ) 杜( ) 粱( ) 度( )
板書設計 :
13、說勤奮
司馬光(天資聰明) 編成《資治通鑒》
勤奮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橋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 完成蛙卵剝離手術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情況,課文學完后能背誦全文.
2.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的橋梁"這一論點,著重講解2,3小節,教育學生從小要認真學習,長大后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交流課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故事,從中受到教育或啟發.
教學設計簡介: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奮",開頭鮮明亮出了自己觀點,中間通過敘寫富有說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證明,最后總結全文,呼應開頭.這樣的文章如果按常序說教,可能學生不太有興趣,也難有什么實效性。我想,課文本來就只是一個載體,不應該把讀懂課文作為唯一的目標,于是我決定嘗試聊天式教學,把課文觀點作為聊天的一個話題,把領學生與文章對話作為一個總的訓練點。所以,文章被我有目的有計劃的“肢解”了,教學時從了解作者觀點入手,然后按“品成功——品勤奮——品不同”三個小訓練點訓練品讀兩個典型事例,最后再次回顧作者觀點,并引入名言加以深化。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切身領會作者說明觀點的文思,同時讓課文中心在有實效的對話中一步步顯現,進而深入人心。
教學過程:
一.寫課題,談話引入:“勤”的右邊為什么是個“力”字?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讀讀這“勤奮”二字。
二.初讀課文,了解作者觀點。(訓練點一)
1.引導學生回顧平時對“勤奮”一詞的理解和運用。
2.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找出作者對勤奮的觀點,用橫線劃出來。
3.指名讀找到的句子,適時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4.指名說第一句話的意思,齊讀。
5.教師范讀后一句話句子,第一次強調“只有”,第二次強調“一生”,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齊讀。
三.精讀課文,了解司馬光、童第周的成功來自勤奮。
1.師:作者就這兩句話對你說十遍,你相信嗎?說一百遍,一千遍呢?那怎樣你才相信?(師適時小結:用事實說話,事實勝于雄辯)
2.作者舉例了嗎?舉了誰的例子?怎么不舉老師的例子?
(師適時小結: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3.師:課文中的兩個人成功了嗎?學生輕聲讀課文,從中找出有關他們成功的句子。(訓練點二)
1)解讀寫司馬光成功的句子。
指名讀,師: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資治通鑒》。
2)解讀寫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指名讀,師:童第周的成功,關鍵體現在哪個詞上?(影響)
4.師:他們的成功依靠的是什么?(勤奮)學生自瀆課文,從書中找出有關句子畫出來進行品讀。(訓練點三)
1.品讀寫司馬光勤奮的句子
1)指名讀寫司馬光勤奮的句子,教師適時出示:
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的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動,他醒來后就會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2)師:上一句寫他什么時候勤奮?下一句呢?這就叫做——一生勤奮。
3)指名讀第一句話,適時理解“滾瓜爛熟”和“一遍又一遍”。
師:無數遍的讀書,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這就是——勤奮!
齊讀第一句話。
4)指名讀第二句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對比體會睡覺時用“警枕”的不舒服
5)師:司馬光卻親手做了這樣的枕頭來煩自己,還管它叫做“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的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嗎?生回答,師適時引到“勤奮”的主題。
6)學生自由讀、齊讀兩句話,好好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1品讀寫童第周勤奮的句子。
1)指名讀寫童第周勤奮的句子。師:從這兩句話里,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字,誰知道?(起早貪黑)
2)師小結:童第周起早貪黑的學習,每天如此,這同樣是——勤奮。
3)齊讀這兩句話。
5.對比兩個事例的異同。(訓練點四)
1)師:下面我們來把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放在一起看看。
2)老師從課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個詞(出示:抓緊時間睡覺時天剛亮睡覺前)
師:從這幾個詞里,你有沒有發現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珍惜時間)
3)出示句子: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了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4)師:比較這兩句話,看能比出什么來?(司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現代人)
師:這又能說明什么?(古今中外每個成功者都要勤奮)
5)師:還能讀出什么?(引導學生區別二人的起步不同)
6)師:但他們最終都成功了。這又說明了什么?
四、揭示主題
1)師指出示的句子一:學到這里,你相信作者的觀點了嗎?齊讀。
2)出示:
成功=1分天才+99分汗水——發明家愛迪生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數學家華羅庚
不論你聰明與否,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容老師
3)指名、讀和理解第一句話。這句是誰說的?(司馬光)
4)指名、讀和理解第二句話。這句是誰說的?(童第周)
5)指名讀老師的話。知道是寫誰的?(不僅僅是寫他們兩個人的,也是寫給所有的同學的。愿每位同學都能通過自己的勤奮實現遠大理想)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梁,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深入感悟文章的內涵。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齊讀課題)
2、作者說勤奮是什么?
3、作者舉了誰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司馬光和童第周)
二、重點句子理解
1、[出示]文中說: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下面,請同學們走進文章的2、3小節,看看司馬光和童第周者兩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各是什么呢?用快速讀課文,把它找出來。
2、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師:補充資料:《資治通鑒》詳細記載了1363年的歷史,記錄著這段時期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內容真實。通過這本書,我們了解一段中國歷史。沒有他的書,我們根本不能準確地知道幾千年前發生過什么。
3、童第周手中的鮮花又是什么?
師:這樣的手術很真的很難,它難倒了外國的專家教授,難倒了童第周在比利時教過他的老師。而童第周卻迎難而上,獲得成功,在當時的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由此看來,手中的鮮花不是普通的鮮花,而是指什么?
5、他們靠什么取得這一切?(勤奮努力)哪些句子讓你看到了他們勤奮的身影?這次請細細地讀二三小節,并劃出他們勤奮的句子。
5、交流出示句子
二、精讀司馬光的勤奮
1、先一起看看勤奮的司馬光。
看第一句(小時候勤奮讀書的句子),你能從加點詞語中讀懂些什么?(躲、一遍又一遍、一直、滾瓜爛熟、每當)
適當可作提醒:司馬光為什么要躲呢?一遍又一遍,說得清是多少遍嗎?滾瓜爛熟是就是讀得怎么樣?一直又說明什么?可能從傍晚讀到天黑,說明什么?這樣的讀只是一次兩次嗎?哪個詞告訴我們的?
師:比別人多花時間,比別人要求高,這就是勤奮。女同學能讀好它嗎?
3、第二句:司馬光為什么用“警枕 ”?
師小結:爭分奪秒的學習、寫作,連睡覺的時間都要擠出來,這就是——(指課題) 生:勤奮。
4、這一寫就是19年,在這19年中,司馬光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資治通鑒》完成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十分衰落,眼睛昏花,牙齒大多脫落了。這短短的一句話,卻是他19年的堅持,19年的勤奮,男同學能讀好嗎?
5、關鍵時刻,司馬光砸缸救人,看出他聰明過人,可是他的成功靠的是那份聰明嗎?靠的卻是什么? 勤奮的精神伴隨他多長時間?天道酬勤。是一生的勤奮,才走向成功,才達到心中的理想境界。他的故事告訴我們:
。ǔ鍪镜览恚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6讓我們帶著對這位史學家的崇敬,認真讀好這段話。
三、精讀童第周的勤奮
。1)讓我們再把目光聚焦到童第周身上,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請留神這些詞語,這些句子,想想用哪些詞來贊美你勤奮的童第周,可以在詞的旁邊及時的寫下來。
。慨斕靹偭……晚上睡覺前……總是……)
。ê敛粴怵H、急起直追、名列前茅)
(2)再把你讀到的和同學前后交流一下,互相補充。
。3)全班交流。
師小結:童第周起早貪黑的學習,每天如此,這同樣是——(生:勤奮。)
。4)后來他把勤奮帶到了國外,帶到了實驗室,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一直把勤奮帶到了老年。老年時,他的一項研究成果還走在了生物科學的最前面。由此看來他的一生也是什么樣的一生? 起步晚,基礎差的童第周能成才,這告訴我們什么?
。5)、正如華羅庚所說:一起讀。說說勤能補拙、古訓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一說。
(6)一段話濃縮了童第周勤奮的一生,請大家輕輕捧起書,用你的真情讀好第三自然段。
。7)、再次[出示]文中說: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戳藘晌怀晒φ叩氖吕@里的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把這兩個詞語換掉,直接把本來的意思說出來。讓我們堅定地把這句話讀出來。
四、滲透寫法
1、勤奮是兩個成功者共同的特征,其實這兩個成功者個人的情況又有許多地方的不同。
2、成功者千千萬萬,作者精挑細選,從不同的方面選擇很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在證明了這句話,讓我們深信了這句話,這就是事實的力量。讓我們一起說出這句話: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4、如果你是作者,你會選擇哪些名人勤奮的小故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ㄎ澹⿲W習第三部分3
1、當眾多事例的力量讓我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哪一句再次強調勤奮的重要。
2、齊讀最后一句話。
3、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師小結:這就是說理性文章的篇章結構特點:提出觀點、舉例說明、總結觀點。
4、請同學們大聲的說出作者的觀點。
六、寫勤奮
1、課文學完了,一種精神卻深深地印在了我們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奮”。 讓我們也來說勤奮。請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來吧?梢允且痪湓,幾句話,還可以是一小段話,只要有所想,你大膽的寫下來。
2、總結
今天我們說勤奮,今天讓我們牢記勤奮。從今天起,讓我們行動起來,做個勤奮的人,相信成功的鮮花一定會綻放在我們的手中。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課文。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全文共4節。第一節擺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第2節列舉司馬光勤奮學習和工作,終于編成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第3節列舉生物學家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第4節總結全文,號召我們只有勤奮,才能有所作為。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復述課文中兩個故事。
2、學會本課生字,能夠理解本課新詞和重要的詞語。
3、使學生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明白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能夠理解本課新詞和重要的詞語。
2、使學生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明白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能夠理解本課新詞和重要的詞語。
3、使學生初步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教學重難點: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能夠理解本課新詞和重要的詞語。
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將來,你的理想是什么?(指名幾個學生說說)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你有沒有想過,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學生暢談)
我們有了勤奮的法寶,就可以搭起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這一節課我們就來說說勤奮。(板書:15 說勤奮)指導“勤”字的寫法。
2、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談談你對勤奮的理解。
二、檢查預習
1、同桌互查互讀詞。
2、師查識字組詞。(幻燈片)
一類字:遍 枕 稍 末 校 慣 渡 基 礎
二類字:鑒 餒 茅 剝 訓
3、讀詞解義:
史學家 司馬光 滾瓜爛熟 警枕 《資治通鑒》
生物學家 童第周 毫不氣餒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遠渡重洋 青蛙卵剝離手術
數學家 華羅庚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有所作為
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警枕 a 危險的情況 b提醒,使人注意 c警察的簡稱
勤能補拙 a修補破損的東西 b補養 c彌補不足之處
4、詞語抄寫。
5、課文朗讀。
自讀,開火車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二、初讀課文
1、明題。
本文是一篇什么類型的文章呢?請選擇。(幻燈片)
寫景?
寫人?
記事?
說理?
說理的文章被稱為議論文,通常是先提出論點(觀點,看法),再以論據(事例)再進行論證(證明)自己的論點,最后提出希望或號召。
2、文章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也就是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論點)?又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也就是列舉了什么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論點)呢?下面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來再讀課文。
3、師讀課文。學生思考上述問題。
4、指導分段。(板書)
課文是分幾部分來談勤奮的?課文可以分幾段?談談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論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論據論證:列舉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說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第三段:(第4自然段)結論號召:我們要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為社會作出貢獻。
三、學習第一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
作者在開頭就亮出自己的觀點,這在寫作方法上叫做:開門見山。(板書)
。1)作者用了一個設問句來亮出自己的觀點,請讀一讀。(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2)這一句,作者還用了另外一種修辭手法,你知道是什么嗎?(暗喻)
把什么比作什么?
。3)把這個自問自答的句子換一個說法。
幻燈片: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學生齊讀)
(4)過渡:是的,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用他們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請讀一讀該句,討論:“鮮花”在這里指什么?這里又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說一說這一句話的意思嗎?
2、指導朗讀第一段。
3、填空。(幻燈片)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 ,然而你可知道,通往 的橋梁是什么? 。古今中外,每一個 ,都是他們用 澆灌出來的。
四、課堂作業
詞語抄寫:《評》第一題。
板書:
一:(1) 提出論點(看法): 勤奮 橋梁
二:(2~3)論據論證(事例): 勤奮 司馬光 童第周 成才
三:(4) 結論號召: 勤奮 作為 貢獻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字理識字法學習生字、運用文中方法背誦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談話導入
1.談話:同學們,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小時侯我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老師,能夠和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能和我說說你們的理想嗎?
。ㄖ该f,相機鼓勵評價)
2.同學們都有著自己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們認為,實現理想靠什么呢?
3.同學們所說的,其實就是這么兩個字——勤奮(板書勤奮)
4.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勤奮(板書說)
5.(指課題)請大家把課題響亮地讀一遍。
6.關于勤奮的名人名言有很多,愛因斯袒說:“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愛迪生說:“聰明的大腦是勤奮鑄造出來的。”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作者是怎樣來說勤奮呢?(請大家打開書84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了,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以后想想:作者是怎樣把要勤奮這個道理說清楚的?
。▽W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2.作者是怎樣談勤奮的?
(學生回答,可讀文,可概述,教師肯定,評價)
3.教師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課文一開頭,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接著舉了兩個事例,(板書舉例子、司馬光、童第周)通過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故事來說明道理,在課文結尾再次強調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老師介紹司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司馬光是北宋的大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由于材料豐富,文字生動,成為我國史學史上最有價值的著作之一。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他在比利時留學時獲得了博士學位,建國以后擔任山東大學的副校長,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他們取得了這么偉大的成就都是靠――勤奮。
3.所以,作者在文章開頭就寫道:勤奮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4.下面我們來學寫梁字。寫梁字只要記住這兩點就能寫正確。(教師邊板書梁邊講解。)梁字是上下結構,木字底把上半部分穩穩地托住。
寫字不僅要寫得正確,還要寫得美觀。我們一起來書空。(教師和學生一起書空梁字。)
5.橋梁是過河的必經之路,(板畫橋梁、河水)通往理想(板書理想)的必經之路是什么?(勤奮)(板書勤奮)這句話中作者把勤奮比作什么?(橋梁)
6.比較句子(出示):齊讀
、俪晒φ呤种械孽r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诠沤裰型,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你更喜歡哪一個句子,為什么?我們一起來讀好這個句子。
。ò鍟沤裰型、每一個、)
7.回到整體,齊讀第一自然段。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司馬光是怎樣勤奮學習的?請同學們讀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動筆把表現司馬光勤奮學習的詞句圈劃出來。
1.司馬光小時侯是怎樣讀書的?(指名讀該句。)
2.這句話中哪些詞語可以體現司馬光的勤奮?
。ǘ,一遍又一遍,高聲朗讀,滾瓜爛熟)(指導讀)
3.我們就學習司馬光的方法,把這個句子讀得滾瓜爛熟。(指導運用學習方法)(日常學習)
4.長大以后,他又是怎樣抓緊時間刻苦學習的?(指名讀該句。)
、偎抉R光的枕頭有什么奧秘呢?請同學們再讀句子,看誰能說出枕頭的奧秘?
②現在你就是司馬光,我來采訪你。“聽說你有一個很特別的枕頭,是用什么做的?
③誰都喜歡松軟的枕頭,睡著多舒服!你為什么弄個圓木枕頭折磨自己呢?(隨機學習稍字板書稍)
、苣愕恼眍^為什么叫警枕?(隨機學習枕字板書枕)(警就是提醒)
6.教師小結: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花了19年的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F在我們有電腦、打印機,可是在900多年前,司馬光就是靠一支毛筆,一筆一劃地在油燈下寫成這樣一部名垂千史的史學巨著啊!來,讓我們把第二自然段再讀讀。
7.有感情朗讀第二自然段,讀出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8.寫完《資治通鑒》,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原稿足足堆放了兩間屋子,司馬光也已經成為了一位年邁的老人,他的身體已經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齒也大多脫落了。摸著這部書,我們感受到的分別是……(齊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9.學到這兒,你想對司馬光說些什么?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所謂說課,就是教師備課之后講課之前(或者在講課之后)把教材、教法、學法、授課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學設計、|板書設計及其依據面對面地對同行(同學科教師)或其他聽眾作全面講述的一項教研活動或交流活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說勤奮》說課稿,希望大家喜歡!
《說勤奮》說課稿
一、說教材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學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檢查朗讀,學生有感情地全文。
2、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這一論點,重點學習課文2、3小節,教育學生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交流課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從中受到教育或啟發。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本課的教學開展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這一論點,構建學習板塊,系統組織教學。通過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采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2、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你們有自己的理想嗎?請談談你們的理想。(學生自由發言)
2板書課題
同學們,這一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
(板書:13說勤奮)
3、解題。
題目中的“說”,就是談、講的意思。這是一篇說理類的文章,文章主要說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呢?又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明白、說清楚的呢?下面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來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試讀課文
(1)出示要求:
a、畫出生字,圈出生字,標出自然段序號。
b、讀準字音。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讀準字音。
c、讀順句子。對于比較難讀的長句子要反復讀幾遍,直到讀通為止。
d、讀通全文。把課文多讀幾遍,想想每一個自然段說了什么。
(2)學生交流討論。
(指名逐段試讀課文)
學生讀,教師作如下引導:
、偬嵝褜W生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礎、拙”是翹舌音。
“餒”的聲母是n
“卵”的聲母是l
②指導讀好長句子。
出示:
理想境界橋梁心血澆灌砸缸滾瓜爛熟枕頭稍微編成巨著
生物學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習慣回顧名列前茅遠渡重洋剝離
基礎補拙良訓改善有所作為貢獻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
2、指名逐段朗讀課文。
師生評議。
3、范讀課文。
讀后引導學生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不要求說全面)
4、疏通全文。
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討論:
課文是分幾部分來談勤奮的?
三、細讀課文第一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
(是勤奮)
(2)這兒的“橋梁”是個比喻句,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通往理想的橋梁”的意思嗎?
(實現理想的途徑)
(3)你能把這個自問自答的句子換一個說法嗎?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或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板書: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學生齊讀板書)
(4)過渡:是的,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相機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里指什么?(他們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艱辛的勞動)
(5)想一想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這里把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比作“鮮花”,把他們為此付出的艱辛勞動比作“汗水”和“心血”。說明了成功者的成功是他們勤奮刻苦、孜孜以求的結果,勤奮是他們的成功之路,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6)出示:
a、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b、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7)比一比,這兩句話你更喜歡哪一句?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句話更加具體,通過“古今中外”“每一個”“都是”說明了無數的事例證明了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
(8)指導朗讀第一段。
四、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指讀要求學會寫的生字。
2、自己設計記憶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難的在下面打“?”。
3、交流自學情況。
4、指導書寫“枕、末、慣、基”。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習題2,用鋼筆描紅。
2、抄寫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要培養學生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依然是重點。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全文為重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在上一課時中,學生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小節,因此我設計了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引出本文的中心句,通過練習變換句式,加深學生對中心句的印象。為進一步學習課文2、3小節夯實基礎。)
(二)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
(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查閱資料了解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聯系生活體會“19年”的艱辛艱難。)
(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在這部分教學時,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討期中原因,對于學生深刻領悟勤奮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1、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理解“高難度青蛙剝離手術”,體會童第周所取得的成績。)
2、指導朗讀
3、讓學生根據板書小節,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4、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語文課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自學問題的設計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復推敲,精心設計。語文課堂應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么?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課上完了,學生系統地整理學習的收獲,將思考、感悟、情感形諸文字,是學習過程的延伸,是學習效果的深化,是語文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五)作業:
1、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收集資料,開展成功名人故事會。
(課程總目標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課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的能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出與教學目標有關的作業。教學之前,我布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名人成功故事”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是多方面的,有圖片、有錄音、有文字介紹,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有關“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的道理,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一、給帶點的字找正確的讀音。
勤(qín qíng)奮 遠渡重( zhòng chóng)洋
剝( bāo bō)離 華( huá huà )羅庚
二、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直”的意思有:a 挺直,使筆直;b 公正的,正義的;c 直爽,爽快;d 一個勁兒,不斷地。
理直氣壯( 。〖逼鹬弊罚ā 。⌒闹笨诳欤ā 。
三、課文內容填空。
1、( 。┦峭ㄍ硐刖辰绲臉蛄骸
2、課文中司馬光從小就很( 。,長大后就更( 。┝,還做了個( )自勵自勉。這樣他用了( )的時間寫成了史學巨著( 。O蛭覀冋f明了:天才在于( )。
3、童第周學習基礎差,但他( ),就在校園里( ),( ),總要( )回顧一下當天的( 。。他還十分注意( 。⿲W習方法,終于使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在比利時留學時完成了高難度的( 。,在生物學界引起轟動。他證明了即使( ),只要( 。,也是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數學家( 。┧f:“( ),一分辛苦一分才!
4、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句話中“鮮花”指( ),“汗水和心血”指( 。。( )、( 。、( )這些詞都說明:勤奮才能成才,被無數事例證明。
四、拓展練習
收集幾條有關勤奮成才的名言。
如:黃昏是勤勞者的早晨,早晨是懶惰者的黃昏。
凡事勤則易,凡事惰則難--(美)富蘭克林
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華羅庚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唐)韓愈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做閱讀題時,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慎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說勤奮》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勤奮》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哪有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從小就勤奮好(hào hǎo)學。每篇課文他都讀到gǔn guā làn shú[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
他用了20xx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因而也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chà chā),但他háo bù qì něi [ ],jí qǐ zhí zhuī[ ]。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已míng liè qián máo [ ]。后來,他遠渡重(chóng zhòng)洋,到比利時去留學,由于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wéi wèi),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說勤奮》閱讀題:
1. 在文中( )里正確的音節下面劃上橫線。
2. 在[ ]里填上相應的詞語,并選擇其中兩個詞語說一段話。
3.按要求改寫下列句子。
(1)、他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哪有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改成陳述句:
4.短文圍繞“成功離不開勤奮”這一中心,舉了哪兩個事例?請你簡要歸納出來。
5、“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6.讀了短文后,請你寫一句勸勉勤學的名言警句或詩句。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哪有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從小就勤奮好(hào hǎo)學。每篇課文他都讀到gǔn guā làn shú[ 滾瓜爛熟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用了20xx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因而也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chà chā),但他háo bù qì něi [ 毫不氣餒 ],jí qǐ zhí zhuī[ 急起直追 ]。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已míng liè qián máo [ 名列前茅 ]。后來,他遠渡重(chóng zhòng)洋,到比利時去留學,由于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wéi wèi),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說勤奮》參考答案:
1. 在文中( )里正確的音節下面劃上橫線。
答: hào, chàchóng, wéi
2. 在[ ]里填上相應的詞語,并選擇其中兩個詞語說一段話。
3.按要求改寫下列句子。
(1)、他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改成“把”字句:他終于把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編成了.
改成“被”字句:《資治通鑒》終于被他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
(2)、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哪有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改成陳述句: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4.短文圍繞“成功離不開勤奮”這一中心,舉了哪兩個事例?請你簡要歸納出來。
答: 1.司馬光編寫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
2. 生物學家童第周17歲才進到中學,到后來成為歐洲生物學界的名人
5、“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 笨鳥先飛,這就是勤能補拙最好的詮釋,我相信人勤快并不會吃虧,只有不做,做了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6.讀了短文后,請你寫一句勸勉勤學的名言警句或詩句。
答: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6.讀了短文后,請你寫一句勸勉勤學的名言警句或詩句。
答: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勤能...
6.讀了短文后,請你寫一句勸勉勤學的名言警句或詩句。
答: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 笨鳥先飛,這就是勤能補拙最好的詮釋,我相信人勤快并不會吃虧,只有不做,做了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3.按要求改寫下列句子。
(1)、他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改成“把”字句:他終于把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編成了.
改成“被”字句:《資治通鑒》終于被他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
(2)、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哪有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改成陳述句: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4.短文圍繞“成功離不開勤奮”這一中心,舉了哪兩個事例?請你簡要歸納出來。
答: 1.司馬光編寫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
2. 生物學家童第周17歲才進到中學,到后來成為歐洲生物學界的名人
1. 在文中( )里正確的音節下面劃上橫線。
答: hào, chàchóng, wéi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過程
一、 對話課題——解讀文體
1.出示成語: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
2.對話課題:
。1)板書:勤奮。舉例說說你對“勤奮”的理解。
。2)板書:說。題目中的“說”是什么意思?
(“說”是一種文體,有討論、議論、論述、論說的意思。這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
二、 對話字詞——解讀大意
1.出示生字詞,讀準字音。
。1)一類生字詞:枕頭、稍微、期末、校園、習慣、遠渡重洋、基礎、社會。
。2)二類生字詞:資治通鑒、毫不氣餒、名列前茅、剝離、良訓。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詞。
3.指名逐節朗讀,說說每節的大意。
板書:橋梁是勤奮;司馬光勤奮;童第周勤奮;一生要勤奮。
(通過板書,凸顯課文的中心——“勤奮”。)
三、 對話第1節——解讀觀點
1.自讀自悟:讀了第1節,你明白了什么?
2.師生對話。
。1)“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換個句式可以怎么說?
。ㄟ@是一個比喻句,也是一個設問句。引導學生既關注語言內容,也關注語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句話中“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聯系?
。3)出示補充材料一,朗讀。
“成功之花,人們只羨慕它現實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風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
。4)讀了第1節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齊讀第1節。
4.師述過渡:勤奮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呢?接下來,讓我們讀讀“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 對話第2節——解讀司馬光
1.交流有關司馬光的資料:課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馬光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ū彼未蟪,史學家!顿Y治通鑒》:按歷史年代編寫,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時期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小時候砸缸救人。)
2.自讀自悟,圈點批注:司馬光的“勤奮”從哪里可以讀出?
3.圍繞勤奮,師生對話。
。1)小時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滾瓜爛熟”。
引讀:
春天,春色滿園,蝶飛燕舞,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夏天,酷暑難耐,屋內悶熱,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秋天,秋高氣爽,滿山紅葉,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冬天,銀裝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生讀)
。2)長大后:“更加”、“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繼續讀書寫作”、“警枕”、“19年”。
。ㄒ龑W生想象一下,頭枕著“警枕”睡覺是怎樣的情景。)
4.讀了司馬光勤奮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讀:司馬光勤奮成才的事例,說明——(生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五、 對話第3節——解讀童第周
1.交流有關童第周的資料:課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ㄎ覈飳W家,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在比利時留學,完成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自讀自悟,圈點批注:童第周的“勤奮”從哪里可以讀出?
3.圍繞勤奮,師生對話。
(1)“成績很差”、“毫不氣餒”、“急起直追”、“天剛亮——讀書”、“睡覺前——回顧”、“改進學習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補充材料二,默讀。
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他文化基礎差,學習很吃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校長要他退學,經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
第二學期,童第周更加發憤學習。每天天沒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的路燈下面讀外語。夜里同學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看書。值班老師發現了,關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老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學習。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上來了,各科成績都不錯,數學還考了100分。童第周看著成績單,心想:“一定要爭氣。我并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一定也能辦到。”
。3)童第周的勤奮,讓你想起了哪些成語?
(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廢寢忘食……)
4.讀了童第周勤奮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見,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勤奮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關華羅庚的資料。
(華羅庚:我國著名數學家。初中畢業后刻苦自學,取得優異成績。創立“優選法”、“統籌法”。)
(2)說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舉自己或別人的事例,來談談自己的觀點。
5.引讀:童第周勤奮成才的事例,說明——(生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六、 對話第4節——深化觀點
1.指名朗讀。
2.觀點爭辯:有人說,如今,我們生活和學習條件改善了,“勤奮”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認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請聯系文中司馬光、童第周的具體事例,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4.齊讀。
七、 對話作者——解讀結構
1.自讀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樣來一層一層“談勤奮”的?
2.師生對話。
首先,提出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
接著,證明觀點——司馬光和童第周靠勤奮成才;
最后,深化觀點——要不忘勤奮,要一生勤奮。
3.司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奮成才的,這兩個事例不是有些重復嗎?
司馬光:古代的,是天資聰穎的人靠勤奮成才的。
童第周:現代的,是基礎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才的。
。ㄟx擇有代表性、有說服力的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4.練筆:現在,請你再舉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例,來說說“勤奮”。
八、 誦讀名言
出示補充材料三,誦讀。
1.業精于勤,荒于嬉。——韓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張衡
3.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
4.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在掌握了所讀東西的記憶特征后,就惟有勤奮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
6.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教材簡析
《說勤奮》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15課,這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議論文。課文以“勤奮”為主線貫穿始終,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司馬光、童第周勤奮成才,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這篇課文觀點鮮明,說理透辟,語言凝練,行文簡潔,是篇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學理念
議論文的文體特征,決定了小學生閱讀這篇課文是有一定的難度。它不像記敘文那樣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優美生動的意境畫面,它長于說理,巧于論證。這些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過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對這篇課文的閱讀興致不高。
教學這篇課文,可以凸顯以下三個設計理念:
1.扣住“勤奮”,層層對話。“勤奮”是本課的中心論點,課文的四個自然段圍繞“勤奮”,分別寫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司馬光勤奮成才;童第周勤奮成才;不忘勤奮、一生勤奮。
教學中,要扣住“勤奮”這一核心話題,引導學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間,找到勤奮的注腳,讀懂勤奮的內涵。引導學生與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經歷,展開層層對話,使“勤奮”這個中心論點,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成為一種感性的體驗、實在的行動。在引導學生與“勤奮”的不斷對話過程之中,將“文”與“道”自然地契合在一起。
2.解讀“事例”,感性對話。課文中所選擇的兩個事例非常典型,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的,一個是天資聰穎的人靠勤奮成才的,一個是基礎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才的。這樣的事例,說理深刻,令人信服。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事例、人物之中,感性而細致地解讀司馬光、童第周的“勤奮”。要引導學生品味諸如“躲在”、“一遍又一遍”、“一直”、“滾瓜爛熟”、“警枕”、“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晚上睡覺前”等詞句,設身處地、切己體察來感悟“勤奮”二字的內涵,與這兩個人作一次感性的對話。
3.引入“生活”,延伸對話。閱讀這篇課文,一定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放到課文之中,不斷地向自己追問:我是這樣嗎?我會怎么做?我有這樣的經歷嗎?……特別是要能在對話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相似生活經歷,把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引入課堂,并加注在文本解讀中,就一定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種引入生活的延伸性對話,能讓文本解讀得更飽脹,能讓學生體驗得更深刻。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2
點滴的力量 發表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學生這樣一個道理: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這種說理性的文章內容比較枯燥、乏味,如果只停留在空洞說教的層面上,學生不愛學,效果也不會理想。在這堂課上,我以兩個故事的學習為突破口,精心設計,巧妙引導,使學生既學得有趣有味,又領會了勤奮的內涵!
第一個故事——給故事取題目
司馬光勤學的故事,耐人尋味,學生們學習了這個故事,了解到司馬光整整19年如一日,耗盡一生的精力每天工作至深夜,終于憑著頑強奮發的毅力與滴水穿石的韌勁完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學生們覺得司馬光很了不起,我隨機啟發道:“那么,你想把這個勤奮學習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嗎?”學生們紛紛表示愿意,我又啟發道:“這個故事在課文中沒題目,你給它加個題目,讓聽的人一聽到題目就很感興趣,就知道你要講什么故事!”于是,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四人一組開始了討論,給故事命起名來!
交流時,大家各抒己見,氣氛活躍,學得相當積極!有的說題目可以叫《‘警枕’的故事》,你看,題目的吸引力還挺大的;有的說干脆叫《司馬光勵志編書》,這大概是模仿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而得來的;有的說還可以取個《不平凡的19年》,以突出時間之長、勤學之艱難……“千樹萬樹梨花開”,聽著學生給故事取的一個個頗有意義的題目,我感覺學生的潛能其實很大,關鍵看教師如何去挖掘!
第二個故事——用名言來揭理
童第周笨鳥先飛的故事,可謂“勤學”的經典,學生們學了這個故事,既明白了書上的華羅庚講的那句“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至理名言!還心情激動得似乎有很多話要講。如果再讓他們講故事,學生肯定沒新鮮勁了!于是我采用了另一種方法,趁熱打鐵請他們也來做“名人”寫一寫“名言”,以揭示這個故事所蘊涵的道理!這次在“名人”的誘惑下,學生學得更加有滋有味、興趣盎然了!
一會兒的時間,一條條精彩絕倫的“名言”便“出爐”了:
“只要肯勤學,鐵杵磨成針”——黃恬瑩
“失敗不是永遠,勤奮才是永恒!薄簳
“成功之行,始于勤奮!薄猎埔
“學習一枝花,全靠勤當家。”——吳水清
“萬事勤為首”——付怡
“勤奮,不像吃面條那么輕松,但會像糖水那么甜蜜!”——石磊
……
這一條條異彩紛呈的“名人名言”,使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也使我再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學習爆發力原來如此之強,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善于發現這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寶藏!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勤奮)
此文轉載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一、朗讀“勤奮”、整體感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說勤奮》,(讀題)
2、現在我們把“勤奮”放在句中讀,誰來讀?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你讀的時候,突出了勤奮,為什么這樣讀?
指讀,這句話告訴我們?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理想境界 橋梁(圖)
齊讀(朗讀就要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3、現在把“勤奮”放在這句話中,該怎么讀?
出示: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指讀,你強調的是哪一個詞語?為什么強調這個詞語?
。ǚ謩e強調勤奮、一生、只有)讀書時就要通過強調詞語,表達自己對讀書的感受。
二、引導對話,感悟“勤奮”
現在我們把這句話放在第二小節中去讀,你會有更深的感受。
a、司馬光的事例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二節。思考:司馬光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是什么?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司馬光勤奮?用“ ——” 畫出有關句子
司馬光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是什么?(編寫《資治通鑒》)
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司馬光勤奮?誰來讀一讀你找的句子
1、小時侯,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誰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讀一讀?
(提示:你強調了“滾瓜爛熟”,讀出了司馬光背書背得熟練
你強調了“一直”,是說司馬光讀書時沒有休息
你強調了“一遍又一遍”是說司馬光讀書讀了許多遍
你強調了“卻”,為什么?
句中“卻”可以省略嗎?為什么?
這里把司馬光和哥哥、弟弟進行比較,哥哥、弟弟讀書只讀“一會兒”,司馬光讀了“一遍又一遍”,這句話前后意思發生了(轉折), “卻”表示前后句的意思發生了轉折。
哥哥、弟弟和許多孩子一樣以“玩”為樂,司馬光想到的讀書,以“讀書”為樂。(勤奮就是以讀書為樂)
齊讀
還從什么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
2、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讀時,他強調了“警枕”
點撥:我們平時睡覺時用什么枕頭?司馬光什么做的枕頭?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司馬光把這種枕頭稱為——學生說(警枕)。為什么叫它“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 “勤奮”!就是珍惜時間。
3、他用了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你強調“19年”,為什么?(時間長,19年中有沒有休息?勤奮不僅在小時侯、長大后,還要持之以恒。強調“終于”,說編寫《資治通鑒》不容易。
所以引讀“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b、童第周的事例
剛才我們讀了司馬光的故事,知道了他勤奮表現在從小以讀書為樂、長大后珍惜時間,而且19年如一日,那么,童第周勤奮又表現在哪里?
指讀課文第三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討論:從什么句子,你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奮?先讀句子,再說你的理解。
(1)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不怕困難、奮發努力)
。2)每天天剛亮……晚上睡覺前,他總是……(起早貪黑)
引讀:
當西北風在吼叫時,童第周不是躲在被窩里,而是天剛亮……
當大雪紛飛時,童第周不是被困難嚇倒,而是天剛亮……
從這兩句,你感受到童第周的(頑強的意志)
。3)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 (講究方法)
。4)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了上來,(長時間的努力)
(5)后來他遠渡重洋……(留學時不怕困難、勇于嘗試)
正如華羅庚所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拙”在文中指童第周的什么?“勤”就是說童第周在學習成績差面前……“勤”就是說他每天天剛亮……晚上睡覺前……“勤”就是說他還十分注意……“勤”就是說他在比利時留學時勇于嘗試,完成了……所以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師:童第周在解放以后,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同時,還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魚卵發育規律,取得了很大成績。 即使到了晚年,他和美國教授合作研究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關系,他創造性的成績居于世界先進行列。
所以讀“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c、比較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想一想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你發現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珍惜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勤奮的人是時間的主人,懶惰的人是時間的奴隸。
我們再來比較二三兩個自然段的開頭:
投影4: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了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比較這兩句話,有什么不一樣的?有以下三點:
。1)一個是古代,一個是現代,古今中外,哪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2)司馬光從小聰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
(3)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要想獲得成功,都要靠勤奮。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也只有靠勤奮二字,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勤奮的優良傳統,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勤奮成才的感人故事,你知道哪些?(頭懸梁、錐刺骨,像鑿壁偷光,像聞雞起舞,像囊螢映雪……)
投影6:名人名言:
數學家華羅庚說: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成功==百分之的靈感+百分之九九的勤奮
默讀全文,想一想,讀到這兒,你想對自己說什么?對同學說什么?對司馬光、童第周說什么?拿出自己的筆用簡潔的語言寫寫自己心中的感受。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55
江蘇省高郵實驗小學 顏宏京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深刻感悟文章內涵,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過程:
一、板書導入,初步感知勤奮的意思
1、板書課題。
板書“勤”字。認識它嗎?為什么右邊是個“力”字?
板書“奮”字。齊讀。給他找個兄弟。(勤勞、努力、刻苦、奮發)
師: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談談這“勤奮”二字。板書“說”字。
二、交流觀點,樹起正確的勤奮觀點
過度:曾經有人對你說過有關“勤奮”的話嗎?誰?怎么說的?
2、你認為我們要不要或該不該勤奮?為什么?(自由闡發觀點,指導用上關聯詞,如:因為只有勤奮,我們才能取得好成績,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認為我們可不可以不勤奮?為什么?
師述:我認為人必須勤奮,沒有什么要不要、該不該、可不可以,誰讓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懶惰,那么來世就去做豬。
4、雖然,勤奮對一個人這么重要,但老師還是發現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奮,那是為什么?(怕吃苦,圖享受)誰不想快快活活、輕輕松松、舒舒服服過日子,你們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們要勤奮,我們不怕吃苦!齊讀。(讀得有決心)
5、好了,現在我們的觀點和課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找一找課文中的觀點。指名說。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1)自由讀。
。2)指名讀第一句。誰能把這句話說明白點?(換一種說法)課文中還有一句話你能說明白嗎?——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3)老師讀第二句:先強調“只有”一詞,問學生聽出什么來了?再強調“一生”一詞,問學生聽出什么來了?齊讀。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奮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說這兩句話,說一百遍你相信嗎?說一千遍呢?那要怎樣你才相信?(舉例)
師:對了,用事實說話,事實勝于雄辯。
7、作者舉了誰的例子?(司馬光,童第周)怎么不舉老師我的例子的?
師:我們又學到一點: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8、司馬光和童第周實現理想(成功)了嗎?書上怎么說的?
9、他們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奮)從書中找出有關句子畫出來。
a、司馬光的事例
。1)讀課文。
投影3: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滾瓜爛熟”?他是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兩遍嗎?(不知多少遍)——這就是“勤奮”!
比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從中能比較出什么?(僅僅比較出司馬光很勤奮嗎?從而知道勤奮是件吃苦的事,許多人都吃不了這個苦)
(3)感悟第二句:司馬光的枕頭與我們平時用的枕頭有什么不同?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司馬光把這種枕頭稱為——學生說(警枕)。為什么叫它“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這就是“勤奮”!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讀課文。
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字,是什么?(起早貪黑)——同樣這也是“勤奮”!
c、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較
投影4:抓緊時間睡覺時
天剛亮睡覺前
從這幾個詞里,你又沒有發現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珍惜時間)
投影5: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了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比較這兩句話,能比出什么來?有以下三點:
。1)一個是古代,一個是現代,古今中外,哪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2)司馬光從小聰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
(3)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要想獲得成功,都要靠勤奮。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學家愛因斯坦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數學家華羅庚
不論你有多么聰明,也不論你基礎有多么差,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
——暫時還沒有“家”顏老師
10、讀到這兒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還是讓我們再一次齊讀大屏幕上的幾句話: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12、總結:
是啊,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也只有靠勤奮二字,我們中華民族古來就有勤勞的優良傳統,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勤奮成才的感人故事,像頭懸梁、錐刺骨,像鑿壁偷光,像聞雞起舞,像囊螢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奮會拉長我們的生命,會讓我們短暫的生命變得有價值、有光彩!
附:板書
13、說勤奮 橋梁(圖) 理想境界
。ǖ谝环段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勤奮)
此文轉載
《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0
(作者:絹子 發稿
東方小學 潘燕萍
整堂中教師引導同學采用讀書做記號的方法來學習這課文,放權給學生,給他們獨立閱讀、思考、理解課文機會,接著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整堂課學生很興奮,參與的積極性較高。他們用自己的記號表達著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創新思維處處得到了體現。聽著孩子們滿意地自我評價,覺得很欣慰,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
《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
1、注重學生的思維參與, 尊重學生的閱讀需要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要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需求,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讀書做筆記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參與”,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用創新的記號,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感受來體驗文本,滿足學生閱讀的欲望。
2、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尊重學生的創新發現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
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構建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閱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自主感受,從而構成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小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看問題,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秘感好奇感,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東西。讀書做記號滿足了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秘感好奇感,讓他們樂于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發現,教師要尊重并加以正確的引導,“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說一句錯誤的話”,呵護他們好奇的心靈。
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讀書做記號這一學習方式將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大放異彩。
版權所有:(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勤奮)
此文轉載常州市東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