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反思(通用4篇)
漁歌子教學反思 篇1
《漁歌子》教學反思
我的《漁歌子》教學:第一,力圖體現詩詞教學的厚度。《漁歌子》這首詞只有短短的27個字,備課時,應該把它先讀厚。一個詞人張志和,一首《漁歌子》,就這樣流傳了千年,我開始查閱一些資料,張志和這個人形象逐漸立體飽滿起來:他是詩人,他是詞人,他是畫家,他是書法家,他是哲學家……我根據《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寄情這兩個特點,從厚厚的一沓資料中篩選出了張志和“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以及顏真卿對他的評價,豐厚學生對張志和的了解。
第二,豐盈畫面, 在音樂伴奏下,通過教師范讀,繼于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下想象說一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美景?你好像聽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讓他們心中的畫面有色彩,有聲音,有動感。
第三,品味“釣中情”,張志和筆下的漁翁為何不歸,應該不難理解,但是需要真正的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并想在孩子們心頭留下一種情懷,是需要好好設計的,于是我引用顏真卿的話,切中要害,又饒有趣味,學生在會心一笑中就真正感受到了漁翁的悠閑,豁達。
第四,研究“釣”之蘊,從古至今描寫垂釣的詩詞很多,該選哪些讓孩子去品味,我仔細琢磨,最后選種了〈江雪〉和〈題秋江獨釣圖〉,展現在孩子面前的是〈江雪〉中孤獨的垂釣,〈漁歌子〉中悠閑的垂釣和〈題秋江獨釣圖〉中豪放的垂釣。三篇詩詞,三種情感,三個境界,期望著能留給孩子們對詩歌執著地追求的熱情。
《漁歌子》教學反思《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所謂“以詩言志,以詩傳情”,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后,傳達的卻是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進入意境,體會情感。并聯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一、引導想象,進入意境
啟發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勾勒出西塞山的美景,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豐富的畫面是學好《漁歌子》的關鍵。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時先拋出一個概括性的問題“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麗景色描繪出來嗎?”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問題細化:“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僅要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腦筋去想象。”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恍然大悟:原來想象不僅要用腦,而且要將視覺、聽覺、嗅覺等融為一體,發揮各個感官的作用。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有的說:“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間,在枝頭悄然開放”有的說:“鱖魚歡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似乎要躍出湖面,多么肥嫩鮮美的魚啊!”學生“未品詩先入畫”,在畫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漸走入意境,這也為朗讀打下了良好基礎。教師不必刻意講解,學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間中品味詞中精華,可謂“一切盡在不言中”。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學生對于詞中每一句畫面的描述都刻畫得淋漓盡致,但作為老師,我沒能引導學生將這首詞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學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時讓學生閉上眼睛,重溫瀏覽過的美景,將 “身臨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語言描述出來,相信學生會更容易把握全詞的精華。
二、反復朗讀,品賞佳句
“讀”的活動始終貫穿于此次教學中,初讀全詞時,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將這首詞至少讀3遍,第一遍要讀準字音,把詞讀流利;。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第三遍,要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在此基礎上,以情為主線,引導學生領略詩情畫意,讀出韻律美和畫面美。當學生遇到朗讀中的瓶頸時,我總會根據詞中的意境來提示,如:“白鷺如此的悠閑,咱們把語速就得放慢些,聲音讀輕點。”“多么清澈的流水,請你不要驚擾它,讀流水時再輕些。請你帶著全班同學靜看流水,齊讀這一句。”“歡快的鱖魚自由自在游動于水中,似乎要躍出水面啊,請讀出鱖魚的歡快。”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反復朗讀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輕重緩急,把握了詞的節奏。為了使學生感受到詞人曠達樂觀的襟懷和對世俗的鄙視,我抓住“不須歸”引導學生品味釣中情,歸向何處?為何不歸?相機出示張志和的生平,學生通過分析感悟不須歸的原因,為強化這一感悟,我將《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于本詞進行對讀,體會詞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詩詞解詩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詩詞的藝術形象。也把讀與品,讀與悟融為一體。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品讀中想象畫面,在對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小課堂:《漁歌子》教學反思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讓學生多讀,引導學生抓住此中所描寫的九種景物,去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并和學生一起進入張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引導學生:
1、 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還精通音律,都說他“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那么,你從他的《漁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 不僅僅是景物,還有豐富的色彩,你都看見了哪些顏色呢?
3、 都說“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可是,我似乎聽見了……也聞見了……?
在引導學生走進張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們得品味詩人的心境了。
1、 張志和為什么會在這“斜風細雨不須歸”呢?(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來體會。)
2、 將張志和哥哥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比欣賞,強調“狂風浪起且須還”“ 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受詩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閑自在。
3、 張志和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說他釣的是什么呢?
讀到這里,我和學生們都早已身臨其境了,任清風撫面,任芬芳撲鼻,只仰望白鷺展翅,只俯看桃花帶露隨流水……哪還怕什么“斜風”,早是水中一尾鱖魚,張志和也釣起了我們心中的“清新、飄逸、悠閑自在……”
是啊,我們學習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詞的文字想象畫面,反復誦讀;第二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來一同感受。這樣,就能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
漁歌子教學反思 篇2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所謂“以詩傳情、以詩言志”,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后,傳達的是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所以,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體會情感。我把詩詞中的景物都呈現在黑板上,這副畫成為學生脫離課本進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誦關鍵詞,使學生邁出積累語言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把詞意說得很美,生動有詩意,我想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已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然后再聯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學生對課內外詩詞的積累,在教學中適時穿插相關詩句,豐富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學以致用。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并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十分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還會學”!
在執教完本首詞,我的腦海里便開始反思其中的遺憾與愧疚,收益頗多:
1、時間應該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讀指導的環節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時間,讓學生讀得更到位。吟唱古詞,一來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二來是想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但這部分花的時間比預計多。
2、課堂上學生的發言積極性高漲,但我傾聽時卻不夠細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也是一門藝術,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當出現學生的回答有些偏離主題時,應該要仔細捕捉有關信息,作適時引導。
3、其實整堂課下來覺得自己還是不夠淡定,內心不夠平靜,沒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剛剛好。
總之,經過這一次的賽課,收獲很大。我將不斷學習,以求更上一層樓!
《漁歌子》教學反思
張志和,是畫家、是詩人、是詞人、還是哲學家,他的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漁歌子》就是這位“煙波釣徒”的作品,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厭倦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喜愛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大概是因為喜歡古典詩詞的原故吧,好像教學詩詞的課前準備工作要比學習白話文時做得充分一些。課堂中,通過“問題引領、學法指導、激勵評價”開展教學。
一、問題引領
課堂上緊緊圍繞詞中的最后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中的“不須歸”而展開討論探究。可以說,“不須歸”是全詞的靈魂。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條教學線索“不須歸?”——“不愿歸!”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斜風細雨不須歸?學生在學習后,找到了三個理由:
1、因為漁翁頭戴斗笠,身穿蓑衣,才不回家的;
2、漁翁喜歡釣魚,他正釣得津津有味呢,所以不回家;
3、因為景色很美,漁翁陶醉了!
妙哉!這其中的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再引導學生走進詩詞細細品味,從哪些景物中感受到美呢?感受到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呢?因為問題明確、集中,教學線索非常清晰。
二、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把學法指導隱藏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體現在:
1、初讀聯結,讓學生讀通全詞,借助課文中注釋和插圖試著理解詞的意思。
2、細讀感悟,想象,品出詞中畫面,品出詞中意境。
3、拓展品情,品出釣中情。以詩帶詞,以詞帶詞,借助剛才的學法小組合作學習課前收集的詩詞。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王維的《鳥鳴澗》等等。
三、激勵評價
教學時,我采用了多樣化的激勵評價。其中,感覺最成功的就是采用古詩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如:學生說西塞山也美,下雨的時候,山上是有云霧的,山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朦朦朧朧的…… 我的評價語是: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呀!說到白鷺就用“一行白鷺上青天”,說到桃花,評價語是“千葉桃花勝百花”呀!“春攜連宵雨,桃花次第開。”說到粉紅的花瓣兒飄飄悠悠落在了——流水中,想到了“春來遍是桃花水”;說到“斜風”想到不正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嗎。
課后的遺憾與愧疚:
1、教學時的語速太快,語調不夠柔和,與那么美的詞有些不和諧。
2、有的學生對詩詞朗讀不到位,該重讀的地方沒重讀,該慢的地方讀快了,老師范讀、指導讀少了一點。
3、教學過程中,有時會無心打斷孩子的話,不夠民主。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唐朝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
教學這首詞時,我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
2.欣賞這首詞所描繪的形象,體會這首詞所蘊涵的情感。
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并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準、讀懂、讀好等方式激發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訓練學生通過看注釋,寫畫面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想象畫面深入理解詞內容的環節。這一環節,主要是拓展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想象力。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說一說,使畫面逐漸豐富,再在把心中看到的畫面寫下來,為展開個性化的朗讀做了很好的鋪墊。
查了資料知道“唐詩素描”不同于對唐詩的一般意義的解釋,它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用優美的文字展開豐富的聯想,把每一首唐詩描繪成一幅精致的寫意畫。
那么《漁歌子》簡單的27個字,就可以想象成:這是江南的春季。雨迷蒙了遠天,西塞山躲藏在更深遠的背景中,時隱時現。一行白鷺充當了這幅靜物畫中靈動的幾筆,純潔的羽毛如雪,擦亮了人們黯淡的目光。
江面上,滿河的桃花是季節寫給流水的詩句嗎?每一瓣,都是一個清麗動聽的詞語。鱖魚不時躍出水面,肥美的身子一抖,又掉頭鉆入透明的水中,只留下幾圈淺淺的漣漪。它也想讀這首春天的詩么?
視線的一隅,一只破爛的筏子泊在靜靜的江中。船頭,戴青箬笠、披綠蓑衣的詩人,手握一桿沒有魚餌的釣鉤,雙目微閉,若有所思。其實,他釣的并非是魚,而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罷了。
風用輕靈的細手,穿引著如絲的雨,悄悄為江南織一張嫩綠的地毯。
真的好想做一只自由的鳥,從此棲落在那株岸邊的小樹,不再歸去。
這樣,優美的唐詩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文字了,它們成了一幅幅親切的畫面在腦海永遠不會褪色。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所謂“以詩言志,以詩傳情”,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后,傳達的卻是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以讀為主線,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進入意境,體會情感。并聯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首先,我安排了復習導入,讓學生在《憶江南》的吟誦中走進課堂,力求讓課堂也充滿詩情畫意。由于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二首詞,所以我還安排了“詞,也叫長短句;詞,都有詞牌名……”等一些簡單的知識性回顧,幫助學生豐富積累,也利于讓學生將詞與詩區分開來。
接著,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讀:初讀,讀正確,讀流利;再讀,讀出畫面,讀出意境;三讀,讀出情感,體會詩情。
初讀階段,由于學生已經進行過預習,詞中的難讀字詞進行簡單指導后,讀正確已不是問題。但是,讀流利,讀出詞的音律和韻味,卻沒有達到我所設想的效果,也許是我的語言過于拘束,也許是學生見到聽課者過于緊張,也許是我今天沒有放開膽子范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學生的朗讀水平沒有得到體現,給課堂總是留下了些許遺憾,也影響了后來的課堂發揮。
再讀,我希望透過想象讓學生讀出“青山白鷺”圖、“桃花流水”圖、“斜風細雨”圖和“漁夫不歸圖”。但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沒有打開,而急性子的我又見不得課堂的安靜,使得課堂上學生對畫面的想象,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示顯得那么寥寥草草。當我引導學生用朗讀讓白鷺飛得高一些、再高一些時,學生的情緒得到了調動,朗讀也有了突破時,不自信的我卻在這時不小心瞄了一眼時鐘,我似乎感覺到了時間的匆匆,于是我便加快了教學進度。原本可以慢慢想象、好好品讀的畫面,卻被我匆匆地、硬生生地拉到了板書上。原本,我希望透過學生的想象,將只有27個字的詞讀美、讀厚,也借此訓練一下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這些卻都因為我這個執教者的不夠自信而變成了泡影。事實上,時間并沒有匆匆,而只是我心理上的匆匆。不得已,我在后面添加了對整首詞的畫面的想象,讓學生去試著先和同桌對說,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交流時,雖有學生舉手,但我卻特意抽了兩位沒有舉手的學生說,其中一位還是平時語言表達不是很好的學生,但他們并沒有讓我很失望。此時,我只能后悔地假設,要是前面不那么急該有多好。
到第三階段的讀出情感,為了使學生感受到詞人對大自然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我抓住“不須歸”引導學生品讀板書,想象勾勒新的畫面和詩句,品味釣中情,相機出示張志和的生平,學生通過分析感悟到不須歸的原因,于是“歸向何處?”’“為何不歸?”的解答也水到渠成。
最后,我給學生安排了背誦默寫。我粗略看了一下,中上的學生基本可以完成默寫,我想這跟前面的生子抄寫作了鋪墊是有關系的。雖然我的這一舉動超出了課標的要求,但我覺得讓學生多一些積累,又何樂不為呢!我還向學生推薦了一些關于寫垂釣的詩詞,讓學生們課后查閱,有興趣的可以積累幾首。這對于優生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因為他們是學有余力的,他們需要透過這些來充實他們的積累。
縱觀整堂課,遺憾頗多。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雖然我在課前反復得練寫手稿,反復地對著電腦試教,但課堂的執行才是關鍵。教師的操之過急,過于注重結果,只會泯滅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忽視過程的體驗,忽略朗讀的感悟,課堂又何來精彩呢!
漁歌子教學反思 篇3
《漁歌子》教學反思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結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發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說說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那么再和《憶江南》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感受會大不相同。不過,讓學生直接去比較異同,對五年級剛接觸詞的學生來說,太理性化,難度也大了。不如換個問法:白居易和張志和筆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歡哪一幅呢?這樣從學生的情感出發,觸及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也可以培養學生對詞的初步鑒賞能力。
其實,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教師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唐代詞人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所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塑造了一位漁翁形象,贊美了漁家生活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中,我緊抓情感主線,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詞的意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發現美景,體會詩中美景
詞中所描繪的江上漁舟,兩岸紅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鷺,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所以在教學時我通過圖片、錄相充分地讓學生進入到景美人愛的意境,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師生互動,營造輕松氣氛
課堂是師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個領域,而學生學習的精神面貌又取決于課堂的氣氛,因此我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于其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學生也在笑聲中、沉思中、感動中一起領悟。
三、談話交流,拓展加深體會
以往教學詩詞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通過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這樣顯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讓學生讀詞圈出景物,理解了詩歌的基本內容,再通過想象畫面對詞入座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再讓學生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內容內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后,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而結尾的拓展,學生也能比較容易地抓住重點的字詞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比也更加深對該詞的理解。
四、悟寫結合,拓寬想象空間
一篇教材要盡量大的發揮它在本位上的教學價值,而該詞就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從單調的字面表達到色彩明麗的直觀畫面,從枯燥的文獻資料到詞中對話的深刻體會,這都是學生發揮想象,讓思想深入其中的過程。為此,我在課上積極讓學生圖文結合,充分展開想象,使每幅生動的畫面內化為語言,很好的鞏固了內化語言的功效。
《漁歌子》教學反思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課文《漁歌子》,整個教學十分順暢,無論是學生的詩句理解,還是對詩句的背誦,都讓我感覺學生的學習氣氛很濃厚。在我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品味這首詞的時候,外面下起了蒙蒙細雨。突然間我發現了外面的雨很符合《漁歌子》的詩歌意境:斜風細雨!于是乎我馬上組織學生靜靜地走到窗前觀察外面的小雨,學生看著看著就興奮起來,很多同學都說:“老師我發現了現在的情景可以用到古詩里的詞句!”我及時的提問說是什么呢?他們紛紛答到:“斜風細雨!”看來只要學生認真觀察,他們的領悟力是很高的。所以當我們再一起背誦這首詞的時候,孩子們的感情釋放得非常到位!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唐朝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描繪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2、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感受詞中的意趣。
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并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我通過讓學生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利用多媒體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展開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課上采用競賽活動,分男女兩組背誦此詞,激發了學生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漁歌子教學反思 篇4
《漁歌子》教學反思
鳳崗鎮中心小學
何衍惠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結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發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說說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那么再和《憶江南》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感受會大不相同。不過,讓學生直接去比較異同,對五年級剛接觸詞的學生來說,太理性化,難度也大了。不如換個問法:白居易和張志和筆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歡哪一幅呢?這樣從學生的情感出發,觸及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也可以培養學生對詞的初步鑒賞能力。
其實,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教師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