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案例(通用2篇)
漁歌子教學案例 篇1
師:誰能把本課的詞先讀出來?注意把字音讀準,字字落實。(提出朗讀要求)
生:開始讀詞。學生讀得好,老師給予掌聲。
師:為什么能讀準?(反問)
生:我們都有預習,查了字典。
師:對,課外查字典是個好辦法。但是,要讀準字音,需要借助什么?
生:拼音。
師:對,拼音是幫助我們讀準字音的拐杖。(生動形象的比喻)
生:繼續讀詞。
師:西塞山是個山名,在哪?借助什么知道?
生:在。我是借助注釋知道的。
師:看,注釋多重要。(提示學生注意注釋)再看下面兩個詞:箬笠、蓑衣。怎么理解?它們的樣子是怎么樣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借助注釋和圖畫。
師:對,借助插圖也能幫助我們理解詩詞。(提示學生注意插圖)
生:男女讀全詞,老師不停的表揚、鼓勵。
師:這跟以前的詩有什么不一樣?
生:這是一首詞。
師:你怎么知道?學過詞嗎?
生:以前學過《憶江南》。
師:好,誰能把它背出來?
生:一個個背《憶江南》,老師不停的表揚。
師:這個詞還可以唱呢。動情的唱起來。
生:不停地鼓掌。
師:現在我們改一個字,“歸”是回去的意思,我把它換成“還”字,大家來讀一讀。
生:讀。
師:好聽嗎?
生:不好聽,很別扭。
師:對,很拗口。現在大家把一、二、四據最后一個音節標出來,然后讀一讀。
生:標音,讀。
師:怎么樣?他們的韻母是否相同。
生:是一樣。
師:那是因為他們要押韻。讀古詩詞,要瑯瑯上口。(提出古詩詞朗讀的要求)現在很多歌曲,也是講求押韻的。比如這首歌(輕輕的哼起《讓我們蕩起雙槳》)問:有沒有押韻?
生:有。
師:好的詩詞像一首歌,還像一幅畫。(板書歷歷在目)這首詞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九種景物。
師:畫家看到一些美麗的景物,經過自己的想象,在通過筆墨將他畫出來、寫出來,這種景物更美。其實,通過想象,我們即使是閉上眼睛也能看,用我們的想象來看,好不好?
生:閉上眼睛,開始想象。
師:播放美妙的背景音樂,開始朗誦,并述說,引導學生想象。問: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融入到你的朗讀中。
生:帶著想象齊讀。
師:小結:高明的畫家——張志和。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幅畫深深地可在我們的腦海里。
生:帶著想象大聲朗讀
師:“不須歸”怎么理解?
生:不須要回家。
師:真的是不須要回家嗎?了解作者張志和,出示。
生:說出自己的見解。
師:小結:作者不想在回到黑暗的官場,他喜愛大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正津津有味地釣著魚呢!現在,讓我們像張志和那樣津津有味的讀一遍課文!
生:津津有味地讀書。
……
研究結論:
要創設好的提問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注意營造心理安全的環境
從課堂社會學的角度說,課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課堂中的社會關系主要指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師生間民主的關系和同學間親密友好的關系,有助于營造出一種和諧自由的開放式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里學生不用去關心如何取悅教師,不用去在意同學們對自己態度,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運用材料和觀念進行思維加工和探索創造上。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自由是學生成功學習的重要條件。如果環境能夠給予他們充分的容忍和有力的支持,那么他們就會感到安全和自由。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堅持學生問答“無錯誤”原則,允許、理解、容忍學生的錯問、錯答。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延遲評價,把工作重點放在弄清為什么錯和如何改進上,而不是放在結果的正確與否上,更不能視結果對學生進行表揚和批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敢答、敢問。
(二)努力營造活躍的答問氛圍
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各個成員的共同情緒狀態,它是由班級社會體系中各個成員之間互動而產生的,它反映了課堂教學情境與學生集體間的關系,也是學生答問的關鍵。
從課堂教學提問的實際情況來看,課堂教學氛圍可分為三類,即積極(良好)型、消極型和一般型。而現在,教學中大量的課堂氣氛屬于一般型。這樣,便要求我們努力創設情境,通過積極引導,創建活躍的答問氣氛,使課堂教學氛圍向積極型轉變。
那么,怎樣營造活躍的答問氛圍呢?
首先,從教師自身形象來說,要想營造活躍的答問氛圍,教師必須塑造一個與學生期望相一致的教師形象,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興趣投入到課堂提問活動當中。這樣,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面帶微笑,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作風,要關愛每一位學生,要教導學生敬愛老師,教師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
其次,從課堂教學來說,問題導入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要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并通過課堂討論或辯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此外,教師提問的形式要有趣味性,還要注重對學生課堂學習心態的了解等。
(三)把課堂提問權力還給學生
把課堂提問權力還給學生,將教師提問為主轉變為學生發問為主,使學生敢問、善問,培養他們的提問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的課堂教學,大力提高學生的質疑、解疑能力。
那么,教師怎樣才能真正把課堂提問的權力還給學生,達到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目的呢?
1、教師需轉變教育觀念,增強自身素養。
2、營造課堂民主氛圍,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1)師生間保持平等,解除學生的恐懼心理。
(2)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特征。
3、教育學生善于發現問題。
(1)鼓勵學生多吸收知識。
(2)提醒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
(3)啟迪學生、勤思考才能進步。
4、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想問。
5、運用多元化評價,激勵學生提問。我們可以以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評價和定時評價等形式,通過過多元評價,激勵學生提問,達到讓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勤于提問、善于提問的目的,從而真正提高學生提問的質量和能力。
漁歌子教學案例 篇2
教學內容:
《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作品,詞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將文字和畫面完美地結合,青山、白鷺、紅桃、碧水、青箬笠、綠蓑衣, 色調明麗,畫面清新。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朧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初步了解“詞” 的特點。
2、能理解詞的大意,邊讀邊想象詞中描繪的美好畫面。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的大意,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思路:把握詞的整體意境,通過朗讀、想象、查閱資料等方式,加深對詞人的認識,引導學生感悟有生命力的語言文字,引領學生感受“詞中有畫”的意境,體會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理解課題
1、創設情境,出示山水風景畫面,播放歌曲《漁歌子》。
(師引導學生邊打節奏邊和唱)
2、這首歌好聽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詞。(板書課題)
3、古代的詞譜上曲后,可以當歌唱,傳唱于大街小巷。同學們對詞有哪些了解?
反饋,相機介紹關于詞的常識
(1)詞每句的字數有長有短,又叫長短句。
(2)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比如:念奴嬌、清平樂、憶江南,還有漁歌子,有些詞牌還能表示詞的內容
4、生讀課題,師指導“子”的讀音。
讀到漁歌子,你會想到什么?
5、據說唐代文人張志和填完這首詞后,當時風靡全國,不僅許多人在吟誦,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也因此興盛寫詞,這首詞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讓我們走進《漁歌子》。
二、初讀,讀出詞味
1、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這首詞,注意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
2、指名朗讀,相機通過查詞典、看注釋等理解“箬笠”、“蓑衣”。
3、再讀,提示: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有一定的節奏,自己練讀,讀出詞的味道來。
4、指名讀,全班齊讀。
三、細讀,想詞中畫
1、師:張志和不僅會寫詩詞,精通音律,還是位大畫家,人稱“詩畫雙絕”,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曾夸這首詞是 “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再把這首詞輕聲誦讀幾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輕聲誦讀,邊讀邊想象)。
2、生交流。
3、師:遠處,一座座青山在云霧中連綿起伏,若隱若現,一群白鷺在藍天上自由展翅翱翔,近處,桃花盛開了,粉紅的花瓣隨風飄哇,飄落水中……
(師朗誦整首詞)【課件:畫面加上風雨聲】我相信你們心中有更豐富的畫面了,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4、生說畫面,師引導學生說完整的一段話,自己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5、師:真是一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山水畫,美嗎?那就不要辜負了它的詩情畫意,誰來吟誦這畫中詞。
6、指名讀、齊讀。教師及時進行朗讀評價。
四、品讀,悟詞中境
1、師:同學們,被你們這么美美的一讀,你看這畫中人,此時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啊,假如你是漁人,愿意回去嗎?為什么?詞中是怎么寫的?(板書:不須歸)用一個詞語表達你不想回去的心情,師相機指導學生讀出這種情感。
2、師創設情境,指導齊讀。
(1)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溫柔的斜風細雨是那樣美好,怪不得詩人陶醉在詩情畫意的樂趣之中而不須歸,齊讀——
(2)詩人不僅身與山水相融,就連心也與山水相融,這畫中人也是畫中景啊,再讀——
3、補充,品“不須歸”。
師:還有什么原因不須歸呢?讀詩歌,光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經歷,相信會有更深的理解,大家對張志和又有哪些了解?
生交流,師補充:
(1)張志和博學多才,早在16歲就深受皇帝賞識,“志和”這個名字是皇帝御賜的,可這樣一個本該前途無量的才子,卻遭誣陷貶官,從此遠離官場,過起隱居垂釣的生活。
(2)《唐書.張志和傳》: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師:聰明的同學們,從介紹中可以感受到詞中的漁人就是誰的影子啊?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是直鉤垂釣,不設魚餌的,會釣到魚嗎?可是張志和卻說自己釣到了很多,他釣到了什么?
生交流。
(1)他釣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
(2)他享受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4、師:漁翁之意不在釣,在于山水之樂也,享受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才是張志和不須歸的真正理由啊。正所謂“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長久地被關在籠中的鳥,一旦重返大自然,獲得了自由,那該是多暢快的一件事啊!離開了渾濁的官場,享受著自由,張志和又是多么欣喜啊,此時的他,不正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嗎?于是,他揮筆寫下這首(師讀),西塞山前白鷺飛……(師生對接)。
5、女生讀,男生讀,齊讀
五、比讀,體驗詞情
1、師:景美人醉不須歸,同樣寄情于田園風光的詩人還有孟浩然
出示《過故人莊》,簡介孟浩然的生平經歷。
2、自己讀讀這首詩,用剛才“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體會這兩首詩詞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處。
3、生自由朗讀,比較。
4、交流。
張志和釣的并非是魚,而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
孟浩然飲的是美酒,是一種恬淡親切的農家情。
5、女生讀《漁歌子》男生讀《歸園田居》,師評價。
6、小結:看來詩詞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不僅僅在于寫景如畫,更在于借景抒情啊!
六、誦讀,吟詠積累。
1、詩詞為心聲,張志和在悠閑自在的不歸中離我們遠去了,留下這一段千古流傳之作。試著背一背,把它珍藏在我們的記憶里。
2、生背誦。
3、課后搜集一些山水田園詩去讀讀,背背。
出示推薦篇目: 杜甫《絕句》 王維《山居秋暝》
板書設計:
漁歌子
景美人醉不須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