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
《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作品,詞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將文字和畫面完美地結合,青山、白鷺、紅桃、碧水、青箬笠、綠蓑衣, 色調明麗,畫面清新。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朧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初步了解“詞” 的特點。
2、能理解詞的大意,邊讀邊想象詞中描繪的美好畫面。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的大意,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思路:把握詞的整體意境,通過朗讀、想象、查閱資料等方式,加深對詞人的認識,引導學生感悟有生命力的語言文字,引領學生感受“詞中有畫”的意境,體會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理解課題
1、創設情境,出示山水風景畫面,播放歌曲《漁歌子》。
(師引導學生邊打節奏邊和唱)
2、這首歌好聽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詞。(板書課題)
3、古代的詞譜上曲后,可以當歌唱,傳唱于大街小巷。同學們對詞有哪些了解?
反饋,相機介紹關于詞的常識
(1)詞每句的字數有長有短,又叫長短句。
(2)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比如:念奴嬌、清平樂、憶江南,還有漁歌子,有些詞牌還能表示詞的內容
4、生讀課題,師指導“子”的讀音。
讀到漁歌子,你會想到什么?
5、據說唐代文人張志和填完這首詞后,當時風靡全國,不僅許多人在吟誦,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也因此興盛寫詞,這首詞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讓我們走進《漁歌子》。
二、初讀,讀出詞味
1、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這首詞,注意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
2、指名朗讀,相機通過查詞典、看注釋等理解“箬笠”、“蓑衣”。
3、再讀,提示: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有一定的節奏,自己練讀,讀出詞的味道來。
4、指名讀,全班齊讀。
三、細讀,想詞中畫
1、師:張志和不僅會寫詩詞,精通音律,還是位大畫家,人稱“詩畫雙絕”,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曾夸這首詞是 “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再把這首詞輕聲誦讀幾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輕聲誦讀,邊讀邊想象)。
2、生交流。
3、師:遠處,一座座青山在云霧中連綿起伏,若隱若現,一群白鷺在藍天上自由展翅翱翔,近處,桃花盛開了,粉紅的花瓣隨風飄哇,飄落水中……
(師朗誦整首詞)【課件:畫面加上風雨聲】我相信你們心中有更豐富的畫面了,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4、生說畫面,師引導學生說完整的一段話,自己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5、師:真是一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山水畫,美嗎?那就不要辜負了它的詩情畫意,誰來吟誦這畫中詞。
6、指名讀、齊讀。教師及時進行朗讀評價。
四、品讀,悟詞中境
1、師:同學們,被你們這么美美的一讀,你看這畫中人,此時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啊,假如你是漁人,愿意回去嗎?為什么?詞中是怎么寫的?(板書:不須歸)用一個詞語表達你不想回去的心情,師相機指導學生讀出這種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