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說課設計(精選14篇)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1
《漁歌子》位于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張志和寫的一首詞。本組選編內容全是描繪的山鄉田園風光:在鄉間的小路上,你會聞到瓜果的飄香;在夜晚的池塘邊,你會聽到青蛙的歌唱;在遼闊的草地上,你會看到成群的牛羊。我們隨著課文,走進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體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片段,進而進行綜合性學習。《漁歌子》便是借鑒了民間的漁歌而成的。此詞語言清麗自然,寄情于景,寫景簡潔優美,以詞入畫。青山、碧水、白鷺、紅桃……江水漲、白鷺飛、斜風、細雨……似一幅水墨丹青展現在讀者面前,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怡情山水的“漁歌圖”,讓我們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閑而自由的生活樂趣。
學生到了四年級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古詩詞內容,學習這類教材也有了一些基礎,能夠在認知內容的基礎上作深層的思考,體會詞中的意境。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了解了教材所處的位置,結合年級特點、學生接受能力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主要是要求學生識記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過程與方法目標則是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在于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其中,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本課的難點。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展開想象,反復誦讀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情景、朗讀品味、想象體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詩人所描繪的美景。從而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關于教學程序設計,我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由一幅優美的山原風景畫,引出本課所學的詞──《漁歌子》
煙雨江南,碧水藍天,詩情畫意,春意盎然的圖畫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知道唐代大詩人張志和就是在這里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漁歌子》這里可以給學生補充講述一些有關詞牌的知識,將先前學過或課外看到過的詞牌在課堂上作個交流,使學生對“詞牌”的理解更真實貼切,繼而由題目入手,從學生想到的“漁夫、漁歌”引入到詞的教學。
2、感知詩詞大意的環節。
關于古詩詞的朗讀有這么幾個要求,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情感。
要達到這個境界,首先要對詞的意境有個大體了解,需要讀通、讀熟,讀明白。讓學生借助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大概意思。
這里采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可以增強對詞的感悟,帶著自己獨特的理解與體會徜徉在語言文字中,課堂上響起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詞的韻味就彰顯出來的。
3、想象畫面深入理解詞內容的環節
《漁歌子》勾勒出的是一幅濃郁的江南風味的垂釣圖。顏真卿曾稱贊它說:“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教學中以畫的角度來學習欣賞這首詞,分以下幾個步驟:
(1)墨線勾勒,江南春景物繁多。
張志和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顏真卿不是說張志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嗎?那么我們看一看,張志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什么,用筆圈出來。
學生初讀詞,就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美好。讓學生在頭腦中攤開一張畫布,根據詞的內容,具體到意象,你會在紙上畫上哪些景物呢?學生很快會從詞中發現“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這些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讓學生再去讀詞,看詞中還隱藏著什么景物。學生會由“青箬笠、綠蓑衣”知道畫中還有人。似乎至此,詞中所描繪的景物均已躍然紙上。在這個過程中,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
(2)濃妝著色,江南春五彩繽紛。
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你就是能詩擅畫的張志和,你用什么色彩來描繪這幅畫呢?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詞,詞中描寫顏色的詞有“白、青、綠”。再讓學生讀詞琢磨,看,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在粉紅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青色鱖魚在水底游動,詩人僅用了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請同學們看著自己的畫,靜靜地看,到詞中去聞一聞,自己去讀一讀,看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又聞到了什么?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意向內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后,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
(3)配樂讀詩,江南春生機勃勃。
伴著“高山流水”的音樂聲,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讓學生品出不一樣的韻味,閉上眼睛,靜靜地想象,會有一個怎樣美妙的世界展現在你的眼前呢?這對孩子們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
(4)聯系作者生平,使感悟從詩句走向內涵
向學生介紹作者背景,加深理解:詩人張志和僅僅是貪戀美景而樂而忘返嗎?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
張志和16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 “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課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生作詩和詩,讓學生理解作者“不須歸”的理由。
那我來當哥哥,你們來當弟弟張志和,看看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的問題?
師:賢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答: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然后問:“弟弟呀,你為什么不歸?”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設計這個對話學生能很輕松地進入詩中,張志和“不須歸”的心聲就會從學生的口中涌出,對“釣”的文化含義,學生能簡潔的接受,深刻的感悟。讀寫結合,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詩詞的誦讀,便是要在這樣入情的心境中,才能有所感悟。
(5)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瀟瀟春雨灑江天,漁人垂釣好悠閑!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爭先填寫傳唱《漁歌子》或《漁父詞》,讓學生試讀,找出兩首詞的不同。
這里指導學生朗讀,要讀到字里去,讀到詞的背后去,讀到作者的心里去,江南春才更顯韻味。
假如我們來到浙江湖州我們會看——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我們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就讓它在我們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在學生深情地誦讀中,讓他們搜集張志和另外四首《漁歌子》誦讀進一步感受古詩詞文化。一首好的詩詞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樂,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希望自己與孩子們一起都走進了詞人他那豐富多彩的心靈世界。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2
[教學內容]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第23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誦讀。
2、通過想象、描述詞的畫面,理解詞意,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學理念]張志和作為一名詩詞書畫大家,他的作品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本設計以畫詞的形式,想象理解詞的意境,同時鏈接相關資料,豐滿對詞人張志和的認識,達到對《漁歌子》的理解更加飽滿的目的。
[教學重點]想象詞中描繪的情景,讀出詞的韻味。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生自我介紹姓名及姓名來歷,導入
2、介紹張志和。
剛才我們聊了一個和名字有關的話題,現在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名字,你對這個名字了解嗎?(板書:張志和)
咱們來做個有趣的游戲,猜猜“張志和”這個名字是誰起的?
師介紹。3、揭示課題。
張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詞人,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首詞叫《漁歌子》。(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叫詞,以前接觸過嗎?
誰知道什么是詞?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首張志和寫的《漁歌子》。
二.誦讀詞文,初步感知。
1、生自由讀詞,把生字讀準,把詞念通順,注意停頓。
2、指名讀詩,教師評價后全班齊讀。
3、同學們,讀了之后,發現詞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別?
4、張志和這個詞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他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默讀《漁歌子》,看看你能發現張志和在這首詞中畫了什么?把它圈出來。
5、學生圈畫,交流。
你找到了幾種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共九種)
(相機理解“箬笠、蓑衣”)學詩詞的時候,咱們千萬別忘了書上的注釋,它可是咱們學習古詩文的好幫手。
6、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框,如果這就是一張畫紙,老師要把這九種景物工整地寫到這個框里,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畫。比如說:鱖魚,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寫在畫面的最下方。
(師板書“鱖魚、蓑衣、箬笠”,邊寫邊提示生字“笠”的寫法)
7、生仿照教師板書完成九種景物的填寫,師巡視指導。
8、指名上臺板演,師生評價(相機指導“鷺、塞”的寫法)。
三.詞中賞畫,品味意境。
1、同學們,來,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種景物, 看著看著 ,這九種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畫,就成了一首漁歌子,我們一起看這九種景物誦讀這首詞。(生齊讀后試誦)
2、同學們,你們發現詞中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呢?(春季)
3、張志和僅僅用了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老師不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還聽到了悅耳的聲音,感受到了春的氣息了,你們感受到了嗎?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這首詞,然后告訴我,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師配樂范讀)
4、師生交流。
詞人向遠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樣的西塞山?怎樣的白鷺?
詞人坐在船上,他的視線回到溪邊,他看到了什么?怎樣的桃花?怎樣的流水和鱖魚?
詞人張志和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卷里,如此美景,怎不令人陶醉,他情不自禁地吟誦起《漁歌子》來——
5、讀詩的時候,在頭腦中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就能進入詩的意境。
四.走近山水,貼近詞人。
1、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不想)
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啊。可是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流連山水不回家,就也用《漁歌子》的詞牌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出示詞: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2、師生勸答,再品詞意,再識詞人。
哥哥在叫弟弟干嗎?你怎么知道的?現在,我就是哥哥張松齡,你們就是弟弟張志和,請你們用詞來回答。
3、討論:為何不歸?
出示作者資料。
從資料中你讀到了什么?
再讀詞,你明白什么了?
學詩詞的時候,了解作者的身世際遇,我們就不難與詩人的心相通。就讓我們帶著對張志和的了解,再一遍讀《漁歌子》。(生齊讀)
五、補充拓展,總結升華
1、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呢?
(生說話練習)
2、引誦《漁歌子》。
3、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板書:心志平和)
4、齊誦全詩。
5、詞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咱們也來唱一唱吧。
[板書設計]
漁歌子
(唐)張志和
心志平和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鱖、箬、蓑”。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資料、看注釋的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詞所展現的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體會詞中所表現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意思,背誦《漁歌子》。
教學難點:體會詞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語:同學們在平時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如:《春曉》、《詠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天所學的這首古詩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是不一樣的?這是一首——詞。什么是詞呢?【課件出示】
2、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漁歌子》。(板書題目)
3、解題:漁歌子,詞牌名,也是題目,其意思是漁夫捕魚時哼唱的歌曲。
4、了解詩人及背景:先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補充,最后【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課件出示古詩并范讀】
(二)、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的讀音)
2、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詞中的讀音。(塞:sai sai se )
(三)、檢查指導朗誦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都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全班齊讀。
(四)、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學生默讀,思考:這首詞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景物?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板書)
2、指名反饋學習情況。
3、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聆聽,閉目想象畫面。交流:學生結合插圖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畫面。
4、結合注釋,理解詞意。
(1)、學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詩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師相機指導,指名說說詞意。
(3)、教師歸納,【課件出示】詞意。
(五)、探究質疑,領悟情感。
1、這首詞中的漁翁為什么在這樣的雨天還不想回家呢?詞中的漁翁到底指的是誰?(學生發言,教師點撥小結)
2、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引導,【課件出示】詩人的思想感情)
3、我們曾學過一首古詩《江雪》【課件出示古詩】,這首詩中的漁翁與這首詞中的漁翁有什么異同?兩位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樣嗎?(不愿;不舍)
三、讀中感悟,升華情感。
1、詩是作者的心聲,我們可以從詩的字里行間感悟詩人的內心情感。現在,請大家帶著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江南春色的贊美之情,在美妙的音樂中,有感情地朗誦——《漁歌子》。
2、(配樂)學生朗誦,當堂背誦。
3、欣賞歌曲《漁歌子》。【課件出示】
4、師:同學們,讓我們從美妙的音樂中回到現實。再美的詩、再美的音樂都無法與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們趕快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用我們的筆去描寫春天吧!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4
教材解讀:
《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作品,詞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漁翁形象,體現了漁家生活別有情趣的一面。詞人將文字和畫面完美地結合,青山、白鷺、紅桃、碧水、青箬笠、綠蓑衣, 色調明麗和諧,既讓人感到幽遠寧靜,又不失生動活潑,正符合作者“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愜意,真乃“詞中極品”。同時,詞的字里行間也體現出作者追求無為、隨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教學思路:
古詩詞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內容的理解上,那是淺層次的,更重要的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體會詩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教學《漁歌子》一詞,基于詞作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的特點,應圍繞“讀詩——感詩——賞境——拓展——升華”這條主線來展開,通過朗讀感悟引導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轉化成有聲有色的畫面,從而明詩情、入詩境,理解詩人為何不歸,感悟出“釣美景、釣心情、釣生活”的詩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詞作《漁歌子》。
2.借助畫面,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的意思。
3.誦讀想象,感受詞所描繪的畫面,聯系背景走近詞人,領悟詞人的言外之意。
教學重點:借助畫面,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感受次所描繪的畫面,領悟詞人的言外之意。
教學流程:
一、溫習舊知巧引新
1.請學生吟誦自己積累過的詞,要求做到聲情并茂。
2.簡單說說詩與詞的區別。
3.了解詞牌《漁歌子》。
(1)讀詞名《漁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漁夫所唱的漁歌
(3)“漁歌子”又叫“漁父”, 是一種詞牌名。
【設計意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觸的詞比較少,因此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知詞與詩的區別。】
二、初讀古詩要流利
1.學生初讀詞。
學習古詩詞,首要的是讀通順,在此基礎上還要讀出一定的節奏。請同學們自己朗讀這首詞,讀三遍,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字正腔圓;第二第三遍讀,要著重體會其中的節奏。
2.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指名學生讀,重點檢查是否讀得通順。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讀音,出示“塞”的三種讀音,分別組詞。
3.指導學生感受詞中的節奏美。
讀古詩詞光讀通順還不夠,還要注意節奏,詞與詞之間、句子和句子之間都有一定的停頓。 指名讀,劃節奏。
4.師生合作讀:師讀上半句,指名一生讀下半句。
5.齊讀,注意節奏。
【設計意圖:初讀古詩,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順、流利,并感受其中的節奏美。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讀、個別讀、師生合作讀、生生合作讀等形式來達成初讀的目標。】
三、情景交融明詩意
1.理解意思。
請同學輕聲地讀這首詞,結合課前的預習,理解詞句的意思。
2.指名匯報。重點指導:箬笠、蓑衣(從形聲字的角度理解)不須(與“不需”區別)等詞語。
3.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理解整首詞。(重點引導學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風”“不須歸”等詞語的基礎上理解詞句和整首詞的意思。)
【設計意圖:由于古詩詞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現代文差異較大,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難懂詞意思的基礎上來理解整首詞的意思。】
4.想象,品出詞中畫。
賞畫:再次靜靜地品讀這首詞,劃出詞中景物。
(1)學生交流:詞中共寫了幾種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萬,為何作者獨獨鐘情于這幾種呢?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顏色美。
(2)走進詞所描繪的意境。
l再讀這首詞,我相信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還能聽到些什么,甚至是聞到些什么。
l反饋交流:說說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呢?
l帶著你的想象再來讀這首詞,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詞人張志和,在你眼前展現的是怎樣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聯系畫面,加深理解。
靜靜地,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畫面:斜風細雨中,這位頭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漁翁正悠然自得地釣魚呢!孩子們,你能形容一下這位漁翁的神情嗎?引導學生揣摩、想象漁人的神情。
6.指導有感情朗讀、背誦。
(1)自由練背
(2)指名背誦,重點指導“斜風細雨不——須——歸”。
7.齊誦。
【設計意圖:在初步理解詞意的基礎上,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青山、白鷺、紅桃、碧水、青箬笠、綠蓑衣……”等景物來感受詞中畫面的美,并通過聯系畫面、融情想象等多種方式為學生走進詩人內心作鋪墊。】
四、巧對詞作悟詩情
1.走近詞人。
通過課前預習,你一定對詞人張志和有所了解,誰來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介紹。
師總結:張志和不僅是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一些官場糾紛被免去官職,從此再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
2.師生和詩,悟情。
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來和其弟《漁父》,我們一起來和詩。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讀懂哥哥的意思了嗎?
(2)好一個“不須歸”!弟弟啊,為何不歸? 練習:哥哥,因為 ,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也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呢?
【設計意圖:課前預習中,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張志和,教學中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課拓展的詞《漁父》,巧妙地升華學生對“不須歸”的理解,品出釣中情。】
五、當堂檢測求完善
1.有感情地誦讀詞作《漁歌子》。
2.根據詞作內容填空:
1.《漁歌子》這首詞的作者是 代 。這首詞描寫了 、 、 等景物,抒發了詞人 的情感。
2.邊讀邊想象《漁歌子》所描繪的景色,把你頭腦中那幅優美的畫用文字描寫下來。 六、拓展延伸親經典
1.歌曲欣賞《漁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愜意!讓我們一起醉在《漁歌子》中——歌曲欣賞。
2.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們都爭相填寫傳唱。建議孩子們課后登陸相關網站,閱讀唐宋兩朝詩人所寫的《漁父歌》,進一步親近經典。
【設計意圖:以歌曲欣賞來帶給學生美的享受;以網站的推薦激起學生后續閱讀的欲望。】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5
課文類型:閱讀課
上課課題:漁歌子
上課年級:六年級
上課時間:3月27日
上課地點:欽州市第四小學多媒體教室
上課類型:公開課
研究要點:如何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擴展課程資源。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本學期,我們接觸到了我國古代文學的新體裁——詞,大家還記得《如夢令》么?
生:記得。
師:誰能來回顧背誦一下?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師:很好,背誦得很熟練。請坐。你們還會背誦其他的詞么?還記得曾經學過的課文《但愿人長久》嗎?蘇軾在一個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的晚上,一個人獨自觀賞圓圓的明月,先是埋怨,后來心里寬慰了許多,并且低聲吟誦起來:“……人有——悲歡離合……”蘇軾所吟誦出來的,就是一首歌詠中秋之月的詞,題目是《水調歌頭·中秋》(課件出示,齊讀)
師: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也曾寫過一首贊美江南水鄉的詞《憶江南》,還有印象嗎?
生(齊):有。
師:好,咱們一起來復習。(學生齊背《憶江南》)
【對學過的古詩詞的復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詞。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關。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動畫。在觀看的時候,你們要注意,看看畫面中出現了哪些景物。(動畫課件出示)
【“入境始與親”,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為學生再次悟情創設了情境,學生在體驗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了心靈的共振,為后面的感情誦讀作了很好的鋪墊】
師: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揚學生的預習。),白鷺,桃花,流水,一葉扁舟,細雨,漁夫。
師:那我們再來看看唐朝詩人張志和是如何用精練的語言描繪出這副山間美景的。
板書《漁歌子》(齊讀)
師:從這個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什么?
生:漁夫、釣魚、歌曲……(漁夫所唱的漁歌)
師:是的,“漁歌子”作為詞牌名,原來是唐代坊間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間的漁歌。
師:那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首垂釣者所唱的漁歌。
師:請大家自由輕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詞。
(生齊讀)
師:大家在朗讀詩詞時不僅要讀正確流利,還要讀出詩詞的韻律。(教師范讀,生齊讀。)
師:現在你們自讀一下這首詞的前兩句,用筆畫出詞中所描寫的景物。
生自讀。
【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邊讀書邊動筆,注重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動筆習慣。】
師:好了,誰來說說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師:大家找得很仔細。現在,你們能不能來想象一下,這些景色具體的樣子呢?(課件出示“填一填”)
生回答。
【填空題的設計,為學生描繪江南水鄉美景作了很好的鋪墊。】
師:這真是一幅秀麗怡人的江南水鄉的美景圖,請你們用自己的話把這些美麗的景物連起來說一說。
生自述。
師:這么美麗的景色的確令人陶醉其中,那就讓我們跟隨詩人張志和到那去游覽一番吧!(生齊讀)
師:這么美麗的景色,帶給人的心情應該是舒暢,而你們的臉上卻看不到笑容,來,一起笑一笑。
師:很好,我們就帶著微笑來讀一讀。(一、二兩組讀)
師:有人臉上還是沒有笑容。來,三、四兩組一起來示范給他們看看。(三、四兩組讀)
師:很好,大家一起來讀一遍,不要忘記了
生:微笑。(齊讀)
【凸顯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 、“以讀悟情”這一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帶著微笑讀,能更好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好以及詩人愉悅的心情。】
師: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們還積累了哪些關于春天美景的詩句?(及時點評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煙雨朦朧的春天)
生:《詠柳》,(唐),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天里翠綠的柳樹)
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與明月交相輝映的春江水)
生:《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前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鳥翔天際的春天)
生:《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鳥語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生:《春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如夜,潤物細無聲。(師指著窗外的綿綿細雨:現在外面下的就是春雨)
師: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咱們還學過一首《清明》,有印象嗎?
生:《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讓學生匯報搜集積累到的關于春天美景的詩句,擴展了語文課程資源,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要求。】
師:我們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這么多的描寫春天的詩句。簡練而精彩的語言道盡了春天的美好。我們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漁夫也一樣陶醉其中。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副圖。(出示圖)
師:細心觀察的同學來說一說,漁夫是怎樣一副打扮?
生白話說
師:我們再來看看詞中是怎么寫漁夫的打扮的?大家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樣。可見學習詩詞,除了通過注釋理解以外,看圖理解詞義也是一個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記了。
師:此時,淅淅瀝瀝的春雨光臨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釣的漁夫是不是也該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沒有。
師:你們從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不須歸”說明漁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閑自得的。
師:讀到這里,你們有什么想問的么?
生:這個漁夫為什么不走?是什么讓漁夫流連忘返了呢?
生扣住詞意進行回答。
生:是這些美景讓漁夫流連忘返的。
師:是不是只有這些美景呢?
生:還喜歡這樣垂釣的生活。
師:那這時,漁夫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師:在蒙蒙煙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襯下,漁夫悠閑自得地在河里垂釣。
現在,你們自己先讀一下這首詞,想象一下詞中所描寫的畫面。
生自讀。
【讓學生融情入境地設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誦讀,這樣的訓練有利于學生理解、感悟詞意。】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詞意。(評價:對不對,有沒有用上好詞。)
生回答。
師:你們說的真好,老師仿佛也看到了這副畫卷。來,咱們再來當一下這個漁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齊讀
師:聽了大家的朗讀,在老師眼前出現的是一位匆匆趕回家的漁夫,誰能讀得更悠閑些?
指名讀,齊讀。(注意提醒學生先笑,可適當放慢速度,注意語調的變化)
師:大家都很投入。現在我們來試試,背誦一下《漁歌子》,好不好?會背的同學大聲一點背出來,不會的同學,老師允許你們可以偷看一下課本。
生背誦。
師:張志和筆下的漁翁垂釣是如此的悠閑自在,而柳宗元筆下的漁翁垂釣卻是另一副景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幻燈片出示《江雪》:“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師范讀)
師:《江雪》中描寫的是怎樣一個漁夫?現在,你們輕聲自由讀一下《江雪》,看看誰找的最快?
生:慘淡,孤獨,冷冷清清……(注意追問過程,評價:你找的真準)
生:“絕,滅,孤,獨”都體現出了一副慘淡的景象。
師:我們中國的語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內容,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帶給我們的,可以是不一樣的畫面。你們還想再讀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們愿意讀幾遍呢?
按學生意愿讀。
【這一環節補充了《江雪》這首詩,引導學生比較了張志和筆下的漁夫和柳宗元筆下的漁夫有什么不一樣?這樣的設計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這是大語文觀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開發性的學習形式。】
有時間可以抄寫一下《漁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業。
作業: ①、選擇你所喜歡的《漁歌子》背誦一下。
②、收集其他關于山水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板書設計:
景: 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
漁歌子{
人:不須歸 悠閑自得
教學反思:
《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悠然脫俗的意趣,透露出詞人淡泊的情懷和對自然景物的熱愛。教學時先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江南水鄉的美景。課堂上讓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將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由于學生還沒能養成課前預習的學習習慣,對《漁歌子》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不是很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這這首詞中蘊含的情感。
學校評價:
黃紅冬老師執教的《漁歌子》一課,接待了欽州市犀牛腳鎮70多名老師,得到了聽課老師及領導的好評。本案例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課堂因動態生成而更有靈性
課堂教學應該是動態生成的。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意見或新問題時,教師仍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教師的相機誘導,促進學生在不斷的、和諧的生成中得到發展。在課前備課時,教師依據“教參”設定的教學預案為:引導學生領悟“是誰斜風細雨不須歸?”,把問題的答案預設為“漁翁忘了回家,被眼前的美景所迷住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教學過程動態生成:學生的回答,有對“漁翁”忘了回家的不同解讀;也有對“詩人” 留戀忘返的升華理解,等等。在這里,教學沒有受預計教案的約束,學生各抒已見,教師對學生的不同理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課堂因動態生成更有靈性。
二、教學因擴展課程資源而更精彩
在這堂課中,教師根據主題教學的需要,在學習《漁歌子》這首詞的基礎上,又外加了柳宗元的《江雪》。這兩首詞,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同是垂釣圖,意境卻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整合課程資源,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這是大語文觀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開發性的學習形式,教學因擴展課程資源更精彩。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通過寫景贊美漁家生活情趣的詞。著意描繪了秀麗的水鄉風光,遠山青翠,白鷺高飛,桃花火紅,意境優美而深入活潑,富于詩情畫意,充分表達了詩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閑而自由的生活樂趣。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理解課題
1觀看錄像《漁歌子》,先向學生交代學習任務,然后簡介作者,理解詩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了解下文的興趣。(板書課題:漁歌子,齊讀一遍課題)。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自號‘玄真子’,婺州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寫自己隱居的生活。
(對于本首詞的作者要詳細了解,更能體會詞的內在深意,繼而為體會詩人的人生志趣鋪墊。先給學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時間,然后教師補充。這樣才會使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長久保持下去。)
2聽《漁歌子》課件錄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二、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讀這首詞,邊讀邊想象這首詞都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導學生關注詞中描寫的景物,為想象畫面做準備。)
3.出示圖象: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微風、細雨,這使一幅多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展示這一幅春的畫面嗎?
(發展語言是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借助這些詞匯所展示的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既接受古代漢語的熏陶,有發展現代語言,一舉兩得。)
4、小組交流,教師小結。(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 教師有感情朗讀《漁歌子》,,再入意境。
【自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朗讀古詩的技巧和方法,這也體現了對學生學法上的輔導,讓學生掌握讀詩的方法以形成自學能力。】
2.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3.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4.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 根據詩意加以配樂,體會古詩意境,創作畫面或者創意表演。(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1)唱支歌來表達。
(2)跳支舞。
(3)畫一幅畫。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3.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準備:師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圍繞人的名字聊天:什么意義?誰取的名?(老師名——學生名——詩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課題
1、板書:張志和 猜猜誰給他取得?是當時的皇帝——唐肅宗賜名的,是志在平和的意思。簡單介紹張志和
2、出示詩題:讀題;認識它既是詞牌名,又是詞名;正音,子讀第三聲
二、誦讀詞文,初感詞義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到字正腔圓”
2、指名誦讀:能讀得字正腔圓的請舉手,自信的小手舉起來;
讀后點評(清清楚楚,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發現詩與詞的區別了嗎?(長短句)
三、詞中賞畫
張志和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畫家,他的詞就是一幅畫,這幅畫中有什么?
(一)讀出詞中的景物
1、默讀,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來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種)
學生一一說出來;一起讀一遍
把這九種景物填寫在這張畫(指黑板)上,讓它看起來像一幅畫。
指導填寫:該怎么寫呢,比如這“鱖魚”、“蓑衣”該填寫在哪兒?學生說師填,(目的:把詞填在合適的地方,使得板書像一幅畫)
請兩位學生合作,把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寫到黑板上,其余同學寫在白紙上。
反饋,表揚(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該得到肯定)
看畫面,多種形式讀
(二)讀出詞中的聲色
春天是萬紫千紅,桃紅柳綠,張志和的詞不僅描寫了美麗的景色,它還是有聲有色的,你看見了嗎?聽到了嗎?聞到了嗎?走進這幅畫,細細品讀。
學生自由讀,說
學生舉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還看到了蹦蹦亂跳的鱖魚,還看到一些毛毛細雨,還看到一群白鷺在天上飛;還聽見流水的聲音是嘩啦嘩啦的,聽到鱖魚蹦蹦跳跳的聲音是撲通撲通的,聽到下雨的聲音是沙、沙、沙的。還有一位白胡子老爺爺在釣鱖魚。
老師趁勢說,是啊,春來江水綠如藍,春風有綠江南岸哪!把你看到的、聽到的通過朗誦表現出來
………
現在這幅畫有聲有色,大家一定能誦的更好了。
(學生讀得不夠味)老師說到:你們的朗讀是早春,草色遙看近卻無,該怎么讀
老師示范配樂朗讀。
把自己當成張志和,把心貼近春天,讓白鷺飛得更歡,桃花開得更艷。
學生再讀,讀得很好
師評:你把我們帶進了這個春天。
四、走近山水,貼近山水。
1、引讀《漁歌子》后,張志和他留戀青山和綠水,他稱自己是江波釣徒。他的哥哥為詞
給他寫了一首詞《和答弟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生合作,采取三環疊唱的方式對讀兄弟倆的詞,
第一環,師引讀“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生對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師引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生對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二環,師引讀“狂風浪起且須還。”生對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三環,師引讀“且須還”,生對讀“不須歸。”
對答完畢,師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你喜釣魚卻每每不放釣餌”你釣著了什么?(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張志和向往淡泊、與世無爭的心境。
2、 再次引誦《漁歌子》后,他的二哥還因此特地為他在水邊蓋茅屋一間,從此每天一開窗就能欣賞到---生接讀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從此過上了這樣的生活---生接讀后兩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五、結語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8
教師簡介
1996年畢業于南平師范,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從教十余年來,多次在市、區課堂教學比武和演講賽中獲獎;一直致力于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探究,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形成自己自然質樸又不拘一格的教學風格。
設計說明
古詩詞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里最亮麗的瑰寶,作者將自己的悲或喜、情與物,濃縮在方寸之中,讀來令人神思激蕩。《漁歌子》這首詞生動地描繪了大自然生機勃勃的優美春色和垂釣時那種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顯示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節課重點抓住詞眼“不須歸”,展開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性地使用文本,通過引導學生朗讀、思考、想象、表達等實踐活動,理解詞的內容,感受詞的意境,欣賞詞的語言美,體會作者的情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讀通讀順全詞,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誦讀全詞,背誦全詞。
3、引導學生體會古典詩詞的語言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想象,體會詞的意境。
2、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詞的意境之美,感受語言文字之美。
教具準備:
1、音樂 2、 圖片 3、作者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學,感知詞的內容
1、由張志和的別號——“煙波釣徒”引入教學,板書揭題。
2、生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
3、正音,認讀“箬笠” “蓑”。指導生字書寫,掌握“塞” “鷺”的結構特點。
4、齊讀全詩。
二、質疑細學,體會詞的內容意境
(一)議詞眼,初步體會“不須歸”的含義。
(1) “不須歸”是什么意思?相機理解“須”的含義。
(2)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覺得沒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導想象,體會詞的景色之美
1、一讀全詞,發現美景之多。
2、二讀全詞,描繪景物色彩之美。
引導學生將色彩與景物聯系起來,體會詞的色彩之美。
(1)找出詞中已有的白、青、綠三種色彩。
(2)體會隱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詞后面的色彩。
3、三讀全詞,體會景物動態之美。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畫面,展開想象,學會用上排比、擬人、比喻等手法,將心中的畫面說具體,體會景物動態之美。
4、議一議,將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動態之美,較完整地描繪出來。
引導生用上“我喜歡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詞眼,感悟詞人心境
(一)品讀詞句,體驗意境之美 。
1、重點指導朗讀一二兩句。
(1)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運用個別讀、小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開展朗讀訓練。
2、引讀一二兩句。
(二) 解讀詞眼,體會“不須歸”的情懷
1、創設情景:遠山傳來悠悠的呼喚……面對此情此景,張志和的感受怎樣?請用詞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導學生朗讀體會“斜風細雨不須歸”意境。
3、深入理解“不須歸”。
(1)簡介張志和生平。
(2)小結。
4、齊讀全詞
四、多種形式誦讀,演繹心中的《漁歌子》
1、師生合作,學習多形式的朗讀
(1)師生配合讀,引導體會詩詞一詠三嘆回環復沓的表達方法。
(2)生生配合讀,選擇自己的伙伴一塊兒讀 。
2、啟發學生把板書補充完整,改編成童謠。
3、師生合作,利用童謠引讀全詞,誦讀《漁歌子》。
五、總結全詞,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漁歌子
西塞山前
白鷺高飛
桃花流水
不須歸 鱖魚正肥 樂而不歸
青青箬笠
綠綠蓑衣
斜風細雨
短信互動
1.曾惠娟老師上的漁歌子充滿詩情畫意,詩聲朗朗,浪漫無比,柔媚之致.吳志誠老師上的漁歌子理智分析理解,充滿理性,具有陽剛之氣!陳珍珍
2.南平政和許溫堅:吳志斌老師上課風格灰諧幽默、富有磁性,深深打動學生。《漁歌子》一詞教學采用質疑、思考、判斷等方法引導學生走進詞的意境,不僅讓學生學習了古詞特點、知識,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鱖魚、白鷺、桃花等體會悟情所運用的教學藝術給人以啟迪、鼓舞。學生對詞句的個性化的理解和吟誦都讓留下難以忘卻的印象,教師動情范誦更是讓人陶醉。聽完本課我不禁為之叫好!
3.政和許紹祿:兩個精英同“唱”漁歌子,不同性別,不同風格。殊途同歸。師精彩表演,生積極配合,高潮疊出。讓人“不須歸”。
4.吳老師教學《漁歌子》的四大靚點:一是尋美。吳老師讓學生與詞近距離交流,讓學生找出詞中色彩的美詞,感受色彩美.二是探美.培養學生思考探究詞中語言樸實美.三是賞美.他引導學生想象感受意境美.四是創造美.他鼓勵觀察發現“西塞山、桃花”隱藏的色彩美.真是美詞美學啊!(漳州陳岱中心校王遠智評)
5.大田(吳春樣)↓吳老師緊緊扣住“不須歸”,引導學生通過讀→問→想→說進行課堂交流,充分理解詞中描繪的情景,設置情境說話進一步體會作者“不須歸”的情懷.
6.我認為吳老師的板書設計不夠創意,用上簡簡單單的簡筆畫展示更好。泉州蘇彩鳳
7.吳老師能夠抓住重點詞“不須歸”貫穿整節課,能充分創造情境讓學生從朗讀、思考、想象來感受詞句的優美。建議:板書過繁。靖縣和溪中心小學-劉龍根。
8.尤溪城關小學劉妍萍吳老師的課堂評價過甜。有些夸張。感覺課前預設多。
9.吳志成老師在不須歸和樂而不歸之間作足了文章,上出了詩情詩境,建議課上能有更多的拓展,做到以一帶三使課堂更豐滿。龍海陳素環"
10.(羅源鳳山小學余向陽)同課異構,精彩紛呈.上午聽了吳志誠老師的《漁歌子》,不由讓人想起昨天下午曾老師上的同一個課題,兩節課的導入方式不同,教學切入點不同,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手段不同,教學風格不同.但都注重生字詞的教學,朗讀能力的訓練,想象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養成,文本的拓展和說話寫話的練習,都很好地把握了詩歌教學的靈魂.異曲同工,精彩紛呈,令人拍案叫絕,使人沉醉課堂營造的美妙氣氛中.這是本次閱讀教學觀摩大會的一大亮點,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我們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11.龍巖羅紅斌:吳老師評點妙:一是評在導上,二是評在法上,三是評在眼上,可見吳老師課堂駕馭本領高,對生成資源的把握和利用也做得很妙。
12.泉州山腰中心小學陳宏瑛:吳志誠老師親和力強,也能鼓勵學生質疑,可是對于學生的回答(除朗讀外)一以貫之地高唱頌歌,妥否?
13.吳志誠老師課前與學生風趣幽默的交談,以取名字為話題,親切、自然,與學生一下子拉近了距離,消除了師生之間的陌生感,為營造寬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打下基礎,體現了對孩子的人文關懷,同時,也為導入新課埋下伏筆。真是一舉兩得。
14.三明梅列鄧沭娟:吳教師從課前活動為導課而鋪墊,整堂課銜接自然,環環相扣,扎實地進行品讀詩詞,將詞演繹得如此活靈活現!更值得學習的是在教學中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不斷地教給品詩詞、使用工具書等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師“教是為了不教”目的。
15.吳志誠老師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展開想象,自由說的環節是亮點。既讓通過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詩意于無聲-妙哉!
16.張藝蝦老師話為吳志誠老師執教的«漁歌子»能緊緊抓住"不須歸"展開教學活動.教學過程吳老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用那渾厚的語調很好地引導學生朗讀、思考、想象、表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很好地感受詞的意境,欣賞詞語言美,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了學生的情感.真是一堂優質課!
17.張秀卿:吳老師善于啟發引導學生;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注重啟發引導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18.吳老師的漁歌子語言文字訓練扎實,重視讀的不同方式和學生讀書的感受,較好的回歸語文本位,這是一節真實的課堂。馬老師"
19."林碧仙 吳志誠師的課華而實,聽其課如同漫步于青山綠水中,悠然清新,又似于"喝茶閑聊"中領略詞之華美,景之秀麗。這歸于吳老師非同一般的親和力和掌控力。
20.吳老師的課堂實在,創造性地使用文本,引導學生朗讀、品讀、思考、想象、表達等實踐活動,理解詞的內容,感受詞的意境,欣賞詞的語言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姚麗群)
21.(廈門彭真香)第二節吳老師文化底蘊深厚,對文本的解讀獨到,抓住“不須歸”這個文眼,展開教學,“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多樣實踐活動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直面文本,與文本對話,既巧妙使用文本,又引導學生想象,走出文本。整節課,學生在詩意盎然的氛圍中與歷史對話,從而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22.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對課堂自如的調控,對教材獨到的處理,新穎的朗讀訓練,聽吳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我們的眼前不禁一亮:原來古詩教學可以如此充滿情趣!(倪運萍)
23.吳志誠老師這堂課緊緊抓住關鍵詞“不須歸”展開教學,層層剝筍從字面理解景美,最后走入作者的內心感受:不求名利,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懷。真是匠心獨運,設計巧妙!陳老師
24.吳志誠老師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展開想象,自由說的環節是亮點。既讓通過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詩意于無聲-妙哉! 霞浦謝虹"
25.吳老師指導學生課堂當場背誦漁歌子,能夠教孩子如何利用版書和再現畫面的記憶,這樣的指導很值得我們借鑒。
26.連金珠:在初步理解“不須歸”的含義這個環節,通過出示字典的解釋,讓學生自己找到合適的解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這樣授之以法的教學,生學得扎實,定能為學生在以后理解詞義時化難為易水到渠成,真是一勞永逸。
27.導入妙: 好一個“煙波釣徒”!既釣出學生對詩人的了解也釣出了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 詞眼準: 好一個“不須歸”!既引導學生明白了不須歸的表層意思,又悟出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動心動情,陶醉忘返的情感. 想象妙: 好一組“白 青綠”.色彩描繪了畫,構成了詩.詩中雖只三色,但在教師的引導,詩的色彩豐富,詩化為一幅幅充滿生命的生活畫.又通過“我喜歡這( ),你看___,讓學生在想象練說中豐滿了詩的質感.
28.莊惠萍吳老師教學風格質樸、自然,課堂上詩化的教學語言,給學生美的享受。教材設計新穎獨特,課堂內容充實飽滿。課堂著重進行意境想象與朗讀訓練。教師抓詞眼多渠道引學生入境,并通過品讀、賞讀、引讀、范讀等多層次、多梯度的讀,既讓學生能聲情并茂地吟誦《漁歌子》,又能將《漁歌子》背后整個美輪美奐的詩詞意象銘記在心,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29.陳建寶 語文的實踐性來自課程 學生出彩出自學生的 原生態 吳老師教學情境結合 圖文并舉 聲情并茂 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自主建構 尤其是最后師生合作 一詠三嘆回環復沓 把詩詞朗誦推向高潮。
30.吳志誠老師抓住詞眼“不須歸”板塊式教學,層層深入,披文入情;在引導、想象中顯象得意。如果能安排寫字或寫話環節將更完美。安溪感德陳輝都
31.古詩詞的教學重在品讀,感悟語言之美、意境之美,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吳老師注重引導學生自讀、品讀,感受意境之美,詞人之情,整堂課顯得十分緊湊、和諧。(駱嫩寒)
32.吳老師展示的《漁歌子》:1、揭題很有特色:從張志和的別號入手引入教學,2、文本使用有創新,多形式品讀,配樂吟誦,引發想象體會意境,3、抓詞眼創情境,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世界,4、品詩感悟有高招,特別是最后師生合作讀使學生明白古詩詞還有許多不同的讀法。
33.《漁歌子》這節課吳老師導課有趣自然,注重教給學生識字解詞的方法,朗讀的指導方法多樣,到位,真正讓人感受到了詩歌的意境美,是一節成功的課。
34.《漁歌子》這首詩詞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具有一番情趣,學生被美的詩詞所吸引,這和教師本身的文化底蘊分不開的,同時,教師的語言具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黃慧娟。
35.莆田涵江白塘中心小學梁雅君: 吳老師 "煙波釣徒"的別號引課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古詩與詩人的距離!以情感為突破點讓學生個性化地演繹心中的《漁歌子》獨特的獨到的文本解讀,巧妙的教學預設,多媒體創設美倫美幻的境界,精彩的課堂生成,特有的教學風格,讓古詩詞的學習充滿童趣與樂趣!
36.古詩詞的教學重在品讀,感悟語言之美、意境之美,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吳老師注重引導學生自讀、品讀,感受意境之美,詞人之情,整堂課顯得十分緊湊、和諧。
37.楊鈴:吳老師執教的《漁歌子》一課,不論是在認識生字、對詩中不理解字詞的質疑、理解、還是理解詞的內容時都充分重視了學法指導。另外,整堂課上學生誦讀聲不斷,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8.范娟麗:吳志城老師用朗讀指導把我們帶進了張志和所描述的人間仙境。這節課教得扎實有趣,充分調動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也很好地理解詞的意思。棒!
39.品讀美: 好一個“一詠三嘆”!古詩不讀味道淺,一詠三嘆的古詩品讀法讓濃濃的詩味在師生心中彌漫開來,教學生怎能不愛古詩呢?福州張文彬
40.李秀金 吳老師這節課有許多亮點 ,一是注重教給學生理解詩詞他方法!二是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圍繞為什么作者覺得沒有必要回去呢?這個問題展開教學!三是重視詞語的積累和應用!四是在第二大環節圍繞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體會詞的內容意境,五是朗讀指導到位,朗讀的方式多樣化等!
41.馬桂蓮:吳老師這節課有三大亮點:1、課堂注重自主質疑,以疑促讀促思促悟;2、課堂注重教給學習方法;3、堂注重評價,教師評價語言豐富多彩。
42.福州何老師 吳老師的這節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課堂上,他重視用各種手段激發孩子學生的興趣,注重用多種方法對孩子進行多層次的朗讀指導,力求讓孩子從讀感受到古詩詞獨特的韻味.在他的引導下,孩子們讀的有滋有味,興趣盎然.
43.李源朗讀在在詩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目的。吳老師在這節課設計了多次不同的讀。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做到了讀得有層次有提升。一讀全詞,發現景色美;二讀全詞,描繪色彩美;三讀全詞,體會動態美,四讀新詞,演繹心中的漁歌子。把學生的讀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情感高潮。
44.在吳老師的層層遞進的引導下 學生在理解古詩意思的基礎上深刻地領會到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 若能夠由詩中景物延伸到其它相關的詩詞 這堂課會更豐盈些 學生學到的知識也會更全面惠安洛陽 吳楚煌"
45.古詩詞的教學重在品讀,感悟語言之美、意境之美,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吳老師注重引導學生自讀、品讀,感受意境之美,詞人之情,整堂課顯得十分緊湊、和諧。(駱嫩寒)
46.泉州黃曉玲:吳志誠老師課堂態勢語豐富生動,語言樸素,重視指導學生情動而發的朗誦.
47.《漁歌子》這節課吳老師導課有趣自然,注重教給學生識字解詞的方法,朗讀的指導方法多樣,到位,真正讓人感受到了詩歌的意境美,是一節成功的課。(鄭灼云)
48.吳老師的《漁歌子》,巧妙的預設,多樣的朗讀,扎實的訓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節精美的如詩如畫的課堂!(陳翔老師)
49.謝水鳳 吳老師抓住詞眼"不須歸"展開教學活動。通過理解詞的內容,感受詞的意境,欣賞詞的語言美,體會作者的情懷,激發情感。
50.吳志誠老師的課前互動與課題引入結合得很巧妙,從取網名引出別名引出作者引出課題,讓古代與現代沒有距離感,讓課伊始,趣即生.課后的作業設計也不錯,讓學生通過動筆深化對詞的理解,也訓練了語言表述的能力,既動手又動腦.
51.吳老師在教學中語言優美,過度自然,很有感染力,值得學習!課中他以嫻熟的教學技巧和獨特的教學設計把孩子帶到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巧妙地把語文實踐和文精神的熏陶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語文課的無窮魅力!整堂課仿佛是在諦聽一首自然贊歌!(南平師范附小黎巧玲)
51.柳雪玲:吳志誠老師執教的《漁歌子》在品讀過程中把詞形象化,對詞中的美景的匯總,以及對顏色的把握,讓整首詞生動起來,似乎那就在我們的眼前,如此美麗那么動人!讓作者“不須歸”!如果在板書方面處理簡練生動點就更好了!
52.陳曉育 同樣是漁歌子,吳志誠老師的睿智,曾惠娟老師的才情,不同的教學風格的教學風格帶來不一樣的視聽享受……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6
詩意與畫面的結合——說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李白以后,唐代文人填詞的漸漸多起來。僅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兼詞人就有張志和、韋應物、戴叔倫、白居易、劉禹錫等人。
張志和(756年前后在世)有《漁歌子》五首。這是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這幾首詞,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說它極能道漁家之事,我以為不確。因為張志和在詞中表達的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隱逸情趣,并非當真描寫漁民的生活。張志和之所以把當時的漁民生活理想化,目的乃在于表示不肯與惡濁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像這樣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詞里已習見不鮮,無須贅說。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詞人兼畫家的張志和,肯用民間詞抒寫自身的審美感受,并努力把詩意與畫面結合起來,從而為提高詞的藝術水平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今天我們讀這首詞,仍覺得它清新可愛,活似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卷詩情濃郁的山水畫幅。我們從中除了能獲得巨大的審美享受外,還可以借鑒到許多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把春天的江南水鄉描繪得既色彩斑斕,又生機勃勃。開頭兩句寫景:首句寫西塞山(今浙江湖州市西)和山前所見,次句寫苕溪水和水中所有。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在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游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前句以青、碧顯白;后句以桃紅襯綠。山水相映,上下交輝,畫面呈立體感。它雖然只是淡淡的幾筆,既沒有用秾艷的詞藻,也沒有作過度的夸飾,而色彩卻無比絢麗,且透露出鳥飛魚躍的一派生機。末三句寫漁翁,實即寫詞人自己。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顯得多么逍遙自在!詞人曠達樂觀的襟懷和對世俗的鄙視依稀見于言外。
在一首統共才二十七字的詞
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勝的風光,并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顯示在畫里,其藝術功力之高確不由人不嘆服!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把天工(即自然)和清新作為詩、畫審美的最高要求,這已成為許多中國藝術家的共識。他們總力求把詩意和畫意結合在起來,做到如蘇軾所推崇的王維那樣詩中有畫或畫中有詩。這也已成為許多中國藝術家的共同風格,因為讀者們總是更喜歡通過畫面領略詩意的。相反地,一味在詩詞作品中抽象地發議論,終歸容易使讀者們生厭。張志和《漁歌子》五首以第一首最受讀者們歡迎,其緣故也就在這里。
這首詞,蘇軾、黃庭堅都曾用它填入其它詞調。據唐圭璋先生《全宋詞》所考定,蘇軾用的是《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鷺飛,楊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黃庭堅用的是《鷓鴣天》: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盡管蘇、黃都是大家,他們所足成之句也不失為佳句;但終嫌湊合,有生搬硬套的味道。誠如劉熙載《藝概》卷四所說:猶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也。藝事貴在創新,畫蛇添足,狗尾續貂,都是多余。張志和這首詞之所以能傳誦千古,其重要原因就是它生動自然和不假雕琢,并能融情入景,寓濃于淡,在詩意和畫面的結合方面有著獨特的創造。
張志和所作《漁歌子》五首很快就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的嵯峨天皇、皇女智子內親王和滋野貞主均有和作,成為日本詞學的開山。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10
課前談話:
歇后語比賽: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師: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
師: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我還聽說,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
一、談詞,了解詞牌:
師: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是寫釣魚的。古人為什么這樣不約而同地迷戀釣魚?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欣賞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板書)
師: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誰愿意讀?
生:漁歌子
漁歌子是今天要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當我們讀詞牌的時候一般不讀輕聲。
師:我們一起再讀?(齊讀)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過渡:好,讓我們拿起課文讀一讀這首詞。
師: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第二次,要讀得通順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先請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
學習詞語:(讀音:西塞山、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 )
指名讀,齊讀。
師:同學們,有些詞中是有畫面的,哪個詞讓你想到了什么畫面?
生說,(指導朗讀,讀出畫面的感覺)
師;很好,把這些美的畫面帶到句子中讀讀。自己先讀,(指名朗讀,男女分角色朗讀)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師:顏真卿稱張志和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感受詞中的畫面。) 課件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讓別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讀) 隨機指導
(還有誰能發現這其中美好的畫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師:同學們的感受能力真不錯,拿起筆劃一劃,詞中寫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發現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蔥蔥的,雖然詞中沒有寫到山的顏色。
師:好,透過詞看顏色。
生:粉紅的桃花一大片。還有白鷺和藍天的顏色。
生:流水是綠的,因為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水也綠了。
生:還有青箬笠,綠蓑衣。
師: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交流:你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師:(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斜風細雨中,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露珠飄落水中。溪水唱著歌兒,嘩嘩地流向遠方。吸一口氣,還能聞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鱖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漁翁就這樣靜靜地垂釣著。從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用心寫下你看的畫面。
生:(寫話)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兒看的?)
師:這桃花,這流水,正讓我想到了這句——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這就是——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這斜風,真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
師:這就是——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咱們對讀,男生讀畫面,女聲讀詞句)。
師:這細雨,又是怎樣的細雨呢?也正是——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機動)
師:這般情景,不禁想吟誦一曲——《漁歌子》。(生齊誦)
師:(桃花流水,斜風細雨中,還有一個背影,青箬笠,綠蓑衣)。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他的心里是怎樣的?)
(悠閑的,自在的,從容的,快樂的)
師:啊,青箬笠,綠蓑衣里藏著是一份悠閑,一份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橋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吟誦——(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剛才我們通過詞去想象,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釣”中情:
師:但是,光想象還不夠,讀詩次,不僅要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想了解張志和嗎?
師:張志和不僅是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這首詞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師:你怎么知道的?(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一個字
生:還
師: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來,我也來催催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弟弟,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張志和厭倦朝廷的爭斗,留連于山水之間,據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
生:釣不到。
師:鱖魚會上鉤嗎
生:不會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 生: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著想著,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后來寫成《玄真子》。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西塞山…..)(配樂)
四、延伸,研究“釣”之蘊: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詞。
(課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齊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讀著這樣詩句,看著這樣的畫面,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問號,想問點什么嗎?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讀一讀,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閱讀了他的生平后,你對這一釣又了解了什么?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出越來越多的含義。
(齊讀: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請說說。聯系他的生平,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這并不是我們童年純真的心靈用三言兩語便能讀透的,就讓它做為一個問號保留在我們的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得越來越多的含義。)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魚翁 柳宗元
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像張志和一樣,他們的生命經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以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詩歌。同學們,回去后,我們可以查查資料,聯系詩人生活經歷,讀一讀,寫一寫,你會有更多的發現。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11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本組教材以“熱愛田園生活”為主題展開,《漁歌子》這首詞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詞描繪了初春時節西塞山的美麗景色。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那么,四年級學生對這首詞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詞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們想以怎樣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詞呢?
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詞么?
2.你認為學習這首詞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詞么?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詞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詞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詞,9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詞,能大概說出這首詞的意思的占30%,能從詞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實際的調查結果,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這首詞。
2.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
3.感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并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這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我準備用誦讀法、想象法、品味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從而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四、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漁歌子》。
課前我就播放漁歌子的歌曲錄像,讓學生看和聽。我這樣導課:同學們剛才聽了一首很優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畫面,在畫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剛才的歌中隱藏著一首千古流傳的詞,你知道是那幾句么?在此基礎上板書課題《漁歌子》。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讀出詞的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于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詞,重點認讀:鱖魚、蓑衣、箬笠,并在讀中指導“鱖、蓑、箬”的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后,我告訴學生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么?
(1)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我仿佛看到了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西塞山桃花箬笠和蓑衣,
流水鱖魚白鷺
斜風細雨(課件)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景物變的具體生動起來,進一步感受到顏色不一,姿態各異的西塞山風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詞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降低了難度。
但是,此時整首詞在學生心中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怎樣才能讓畫面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變得觸手可及?接著我讓學生找一個詞來概括江南的景色,學生可能會說“美麗的江南”。我認為少了點特色,美麗這個詞有點空洞,我引導學生抓住景色的特點來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會說:綠色(青綠)的江南,粉紅(鮮花滿地)的江南,流水潺潺(滿地小溪)的江南,富饒的江南,悠閑的江南,細雨如絲的(濕漉漉)江南等等。至此,學生對整首詞就有了一個全新的、清晰地認識。這美麗如畫的風景就躍然于學生眼前了。(板書:美麗如畫景)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完成目標中體會作者情感這一目標,我追問,你能讀出詩人什么心情?學生都能感受到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板書:輕松愉快心)但是詞中沒有一個寫心情的詞語啊,你怎么就體會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從哪知道的呢?學生可能說不出來。這時出示《秋思》,讓學生體會一下詩人馬致遠是什么心情?從那些詞語感受到的?通過比較,學生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在一個人的眼中景色的美麗一定和心情有關。是哪些景物泄露了他心中的愉快?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詞。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探作者,體會詞中的別樣深情。
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詞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讓學生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因此我故作神秘的對學生說: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喜歡垂釣,但是,他釣魚卻與眾不同——魚鉤上從來不設誘餌!說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么?學生對張志和紛紛猜測。此時我出示張志和的介紹: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十六歲時“游大學”,以“明經”耀第(考取了當時最好的大學,讀明經科。就像今天,考入北大,讀文科,全族人都跟著光榮),向唐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又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貶官。但他并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唐肅宗曾派人尋找與他,但是都沒有找到。
了解了這些情況以后,引導學生再讀這首詩,并追問: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么?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個愿做神仙不做官的人。(悠閑自在人)也正是有了這樣寧靜的心態,閑適的心境,眼中才有了這美麗的風景。此時,讓學生帶著這種感受齊誦《漁歌子》。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漁歌子》的喜愛,我告訴學生,這首詞甚至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紛紛仿效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也開始學著填詞。引導學生再一次齊誦《漁歌子》。
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圍繞文章題眼“歸”進行品詞析句,談閱讀感悟,在學生閱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順著學生的學路、文章的文路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得到升華,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四)深思,探究詞作的別樣美妙
學習古詩詞,就要讓學生欣賞古詩詞,從而愛上古詩詞,所以我引導學生欣賞這首詞的語言,找出成為千古絕唱的句子。在欣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和“斜風細雨不須歸”時我又引申到斜風細雨可以代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感悟到詩句實在是精妙至極。
至此,整個教學環節在重點突出、錯落有致中全部結束。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實踐,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誘導其主動探究,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到實處。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板書。我的板書簡潔明快,由看景到閱心再到懂人,絲絲入扣。
漁歌子
美麗如畫景
輕松愉快心
悠閑自在人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12
設計意圖
在學習《漁歌子》(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23課)以前,通過《憶江南》(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1課)的教學,學生已對詞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拓展性內容,以填詞和唱詞的形式,讓學生對詞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培養學生想像能力。
3、通過對詞的理解,能夠初步填詞。
情意目標:
1、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及《漁歌子》創作情況。
2、課文插圖。
3、《漁歌子》教學課件。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憶江南》(齊背、單獨背)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用自己的話描繪“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景色。
二、學習《漁歌子》
1、解題:
①教師簡介:“漁歌子”是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么聯系,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而張志和的這首詞,內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是專門用來寫漁父的。
②課件鏈接古詩詞比較,讓學生聽一聽,想一想:詞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別?(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③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漁歌子》就是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④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課件準備:一剪梅、虞美人、水調歌頭、滿江紅、念奴嬌 •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自主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①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②鞏固字音,記憶字形,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③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④課件展示:《漁歌子》朗誦flash;《漁歌子》畫面flash;
⑤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⑥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⑦帶著課件中的3個問題讀文、全班交流:
a、詞中出現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顏色?
b、“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不須歸”?
c、用自己的話說說“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4、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①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②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③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④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⑤同桌互讀,相互欣賞,能夠背誦。
三、拓展性練習
1、填詞
①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漁歌子》就是寫漁父的,《憶江南》就是寫對江南的回憶。但是后人所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其內容就和漁父、憶江南無關了。后來,有人把各種詞牌的句式、平仄、韻律標出來,編成詞譜,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詞牌既和內容無關,有的作家就在詞牌之外另注明詞題,如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課件出示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采桑子(重陽)》)
②課件出示《漁歌子》、《憶江南》詞牌和字數要求。
③教師填詞《漁歌子(教學)》、《憶江南(家鄉美)》。
④學生討論,練習填詞。
⑤師點評,小結。
2、唱詞
①“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播放鄧麗君的《一剪梅》,引唱詞。
②詞是唱出來的,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詞牌名,我們知道詞牌與音樂曲譜有關,也就是曲譜的調子。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現代人是怎樣唱詞的。
③課件出示:鄧麗君《虞美人》音樂、歌詞。(課件準備:一剪梅、虞美人、水調歌頭、滿江紅、念奴嬌 •赤壁懷古、辛棄疾mp3)
④讓學生以《讓我們蕩起雙漿》的曲調和唱《漁歌子》。
⑤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歌曲為《憶江南》配樂。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了《漁歌子》,通過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了詞的意思;填詞《憶江南》,對填詞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唱了《一剪梅》,感受了詞的音樂美;今后我們要多讀多背優美的古詩詞,感受古文化的美。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悠閑自在的情感。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悠閑自在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他是在釣個人——周文王。后來周文王果然來了。姜太公是釣來周文王對他的重用,果然幫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詞人張志和釣魚與姜太公釣魚有幾他相似之處,也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今天我們就走進他的詞——《漁歌子》感受他的釣魚世界。(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讀出“詞”味
1、讀這首詞,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個字讀準。第二次,要讀出節奏,讀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讀。
3、結合進行生字教學。
三、精讀感悟,悟出“詞”畫
1、什么叫“不須歸”?為什么“不須歸”?
2、找出景物:
(1)導言:張志和這個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夸他的“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里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2)生標畫,師巡堂。
(3)、交流:現在請同學來匯報一下發現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為什么?
假如這黑板就是一張畫紙,老師想讓同學們把這些景物用彩色粉筆畫下來,使這幅畫看起來更美。怎么畫呢?(生板演)
4、想象畫面:
(1)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么多景物,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你能用什么詞來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腳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
5、體會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樣啊?當你置身在這樣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說的?(讀全詞)
四、拓展延伸,品出“釣”情:
1、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歸去嗎?張志和呢?你們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綠蓑衣”留給我們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樣的神情呢?
2、作詩和詩: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卻很擔心他。擔心他長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煩來,于是出錢給他蓋了一所草房,還寫了一首詞送給張志和,就是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來自由地讀一讀。
哥哥這首詞寫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
3、讀出詞中畫,還讀出詞中人,詩詞就有這樣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詩歌,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了解張志和嗎?
(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
4、姜太公釣魚釣的是周文王,那么張志和釣到了什么哪?(悠閑的生活、清閑飄逸的心,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們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讀——(讀全詞)。
五、回歸主題,升華“詞”情。
1、假如你來到浙江你一定會看哪座山?(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2、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3、欣賞唱詞《漁歌子》
六、作業:收集有關釣魚的詩詞。
板書: 漁歌子
簡筆畫(悠閑自在)
詞中景物
《漁歌子》說課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3、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體會詩中的情境。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付娜的古箏曲《漁光曲》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9詞兩首
2、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9課,請同學們拿出筆和本子,一起來寫寫這首要學的詞《漁歌子》。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設計這個環節是學生初步熟悉詞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寫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好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寫字的能力。】
3、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蓑”的讀音。
2、鞏固字音,記憶字形,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讀音。
(三)、檢查、指導: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讀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男生齊讀,女生齊讀,最后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利用多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自讀自悟,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詩詞之美。讀出韻味和節奏,讀出自己的感覺,這正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入文本的橋梁。】
(四)、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過渡語: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能讀懂詞的每一句的意思嗎?能不能它讀成一幅畫呢?
2、示范:讀著“西塞山前白鷺飛”,你讀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讓你來畫這西塞山,你的山會是什么樣的?你會為它涂上什么顏色呢?并試著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交流:
生a:我會涂上綠色,因為山上有蒼翠挺拔的樹木,是綠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綠色,因為我從“桃花”一詞可以知道這首詞寫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發芽了,但長得還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顏六色的,因為山上不只有嫩綠的小草,郁郁蔥蔥的樹,還有各色各樣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還會有白鷺在飛翔,我想把這些白鷺畫成不同形狀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還有的正要飛翔,這些小精靈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為自己所作的畫涂顏色,這就是為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這要比那個生硬的問題“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要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意識,更能激起他們表達的欲望。】
3、播放輕音樂《漁光曲》,學生輕聲朗讀全詞,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自己心中出現的畫面。
【設計意圖】古箏曲的導入,可以感染到課堂里的每一個人,讓學生盡情暢游在詩詞所描繪的美妙畫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畫面,嘗試用口頭描述或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設計意圖:借利用多種形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通過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詩詞背后蘊涵的感情。】
4、精讀,結合注釋理解詞意。
(1)、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詩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匯報交流情況:a、學生自由反饋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說出詞意。
(3)、并將自己理解詞的意思寫下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為鞏固學習效果,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詩詞的認識,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寫下整首詞意的過程是學生將對詞“碎片”的理解整合的過程,是對詞整體認識的回歸。】
(五)、探究設疑,領悟詩情
1、引導學生質疑、師發問:
(1)、詞中那位漁翁為什么在這樣一個雨天還不想回家呢?
(2)、詞中描繪的漁翁到底指誰?了解詞人生平,讀懂詞中人?
2、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再進行補充,最后課件展示相關資料。【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年輕時在朝廷過個官,后因仕途不順而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與顏真卿等為好友。擅長歌詞,能書畫、擊鼓、吹笛。作品多寫隱居時的閑散生活。《漁歌子》這首詞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
【設計意圖:緊扣“不須歸”,引導學生質疑,然后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討,使學生釋疑,從而升華主題,領悟詩情。】
三、讀中感悟,升華情感
1、背誦全詞。
2、總結全詞:
詞人張志和正如其名,他一生淡泊名利、心志平和,他釣著的是一份悠閑、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