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說課稿(通用3篇)
《漁歌子》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本組教材以“熱愛田園生活”為主題展開,《漁歌子》這首詞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詞描繪了初春時節西塞山的美麗景色。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那么,四年級學生對這首詞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詞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們想以怎樣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詞呢?
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詞么?
2.你認為學習這首詞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詞么?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詞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詞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詞,9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詞,能大概說出這首詞的意思的占30%,能從詞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實際的調查結果,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這首詞。
2.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
3.感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并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這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我準備用誦讀法、想象法、品味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從而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四、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ㄒ唬┯筛枨胧郑呷搿稘O歌子》。
課前我就播放漁歌子的歌曲錄像,讓學生看和聽。我這樣導課:同學們剛才聽了一首很優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畫面,在畫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剛才的歌中隱藏著一首千古流傳的詞,你知道是那幾句么?在此基礎上板書課題《漁歌子》。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ǘ┢纷x,讀出詞的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于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詞,重點認讀:鱖魚、蓑衣、箬笠,并在讀中指導“鱖、蓑、箬”的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后,我告訴學生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么?
(1)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我仿佛看到了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西塞山桃花箬笠和蓑衣,
流水鱖魚白鷺
斜風細雨(課件)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景物變的具體生動起來,進一步感受到顏色不一,姿態各異的西塞山風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詞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降低了難度。
但是,此時整首詞在學生心中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怎樣才能讓畫面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變得觸手可及?接著我讓學生找一個詞來概括江南的景色,學生可能會說“美麗的江南”。我認為少了點特色,美麗這個詞有點空洞,我引導學生抓住景色的特點來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會說:綠色(青綠)的江南,粉紅(鮮花滿地)的江南,流水潺潺(滿地小溪)的江南,富饒的江南,悠閑的江南,細雨如絲的(濕漉漉)江南等等。至此,學生對整首詞就有了一個全新的、清晰地認識。這美麗如畫的風景就躍然于學生眼前了。(板書:美麗如畫景)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完成目標中體會作者情感這一目標,我追問,你能讀出詩人什么心情?學生都能感受到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板書:輕松愉快心)但是詞中沒有一個寫心情的詞語啊,你怎么就體會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從哪知道的呢?學生可能說不出來。這時出示《秋思》,讓學生體會一下詩人馬致遠是什么心情?從那些詞語感受到的?通過比較,學生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在一個人的眼中景色的美麗一定和心情有關。是哪些景物泄露了他心中的愉快?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詞。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ㄈ┨阶髡,體會詞中的別樣深情。
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詞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讓學生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因此我故作神秘的對學生說: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喜歡垂釣,但是,他釣魚卻與眾不同——魚鉤上從來不設誘餌!說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么?學生對張志和紛紛猜測。此時我出示張志和的介紹: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十六歲時“游大學”,以“明經”耀第(考取了當時最好的大學,讀明經科。就像今天,考入北大,讀文科,全族人都跟著光榮),向唐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又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貶官。但他并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唐肅宗曾派人尋找與他,但是都沒有找到。
了解了這些情況以后,引導學生再讀這首詩,并追問: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么?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個愿做神仙不做官的人。(悠閑自在人)也正是有了這樣寧靜的心態,閑適的心境,眼中才有了這美麗的風景。此時,讓學生帶著這種感受齊誦《漁歌子》。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漁歌子》的喜愛,我告訴學生,這首詞甚至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紛紛仿效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也開始學著填詞。引導學生再一次齊誦《漁歌子》。
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圍繞文章題眼“歸”進行品詞析句,談閱讀感悟,在學生閱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順著學生的學路、文章的文路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得到升華,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ㄋ模┥钏迹骄吭~作的別樣美妙
學習古詩詞,就要讓學生欣賞古詩詞,從而愛上古詩詞,所以我引導學生欣賞這首詞的語言,找出成為千古絕唱的句子。在欣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和“斜風細雨不須歸”時我又引申到斜風細雨可以代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感悟到詩句實在是精妙至極。
至此,整個教學環節在重點突出、錯落有致中全部結束。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實踐,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誘導其主動探究,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到實處。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板書。我的板書簡潔明快,由看景到閱心再到懂人,絲絲入扣。
漁歌子
美麗如畫景
輕松愉快心
悠閑自在人
《漁歌子》說課稿 篇2
古詩詞如同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召喚和誘導著學生去開拓,古詩言簡意賅,值得反復誦讀。在古詩詞的教學上,我認為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詩詞,如何誦讀古詩詞,從而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今天與學生共同學習的是一首意味雋永,風格恬淡的唐詞《漁歌子》。詞的作者是唐代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詞內容淺顯,生字不多,重在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化為畫面,讀中感悟,體會詩中意境。
我校開展的基于魔燈學習平臺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從今年剛剛起步。魔燈平臺是一個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網絡學習平臺,利用魔燈學習平臺,我們組織豐富多彩有網絡教學,實現前移后繼的網絡教學。
基于以上幾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也定位為:
1 、通過朗讀想象,感受江南如畫風景,豐富理解對詞人的認識。
2 、通過網絡平臺前移后續,查找學習資料,拓展學習內容。
3 、培養對詞的興趣和對詞的熱愛之情,學會通過網絡平臺,收集更多詞,激發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設計學習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并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讓學生從自我需要出發去品位詞作,感悟詞人的性情”的教學理念。
一、想像促進對詩詞意境的理解。
這節課的重點,“ 能根據這首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卑蜖栐嗽f過一句有意味的話:“真正懂詩的人會把詩人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币虼耍寣W生在想象中理解詩詞句,通過想像,讀出詞中所描繪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柔和之美。同樣通過感知形象,運用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也進一步品味了詩意,走進了詩人的意境。雨果說:“想象就是深度!币驗樵姼璧恼Z言是高度凝煉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表達極其深刻的內涵,不展開想象,就無法深入作品內部,就無法走進詩人創設的意境,無法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教學中,我安排對詞的前二句進行畫面的想像,通過景物、顏色、聲音的補白想像,延伸畫面,豐富對詞的理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把自己看到的畫面重新展示出來。
二、知人論世,豐富對詞人的認識
孟子曾提出“知人論世”,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這節課第二個重點環節是通過網絡了解詞人生平事跡,拓展了張志和的兄弟張松齡寫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做到不是為拓展而拓展,是為更好地讓學生誦讀詞而設計了此環節。在具體教學中先通過理解詞的意思,把學生分別帶入兩首詞的意境中,再通過對歌的形式來激發學生誦讀詞的興趣,活躍課堂誦讀詩詞的氛圍。
三、利用魔燈平臺前移后續,豐富課堂
教學前移是根據學生知識基礎、智能基礎與學習特點存在差異性的實際,創建互動性預習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預習和探究,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這種有目的、建立在自主管理基礎上的學習,也稱之為自我導向式學習,簡稱自導式學習。課前,我二次組織學生來到我們的魔燈工作室,圍繞學習主題,收集資料,查看為學生提供的資料,同時自主參與課前小測驗,為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
后續是知識的鞏固,是合作互動的延伸,使各層次的學生在課后能夠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進行量力而行的拓展。克服了傳統教學作業一刀切、學習一本書的弊端,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拓展創造了平臺與空間。在學習作業上,我安排三個活動,供學生自由先選擇進行拓展學習。
《漁歌子》說課稿 篇3
教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誦讀。
2、通過想象、描述詞的畫面,理解詞意,體會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過對比閱讀,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點、難點:
通過想象、描述詞的畫面,理解詞意,體會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學過程:
《江雪》《題秋江獨釣圖》
一、導入揭題
1、這節課我們再學一首描寫漁父生活的詞《漁歌子》,{板書課題}。
2、漁歌子是題目還是詞牌名?對,一首詞可以沒有題目,但一定要有詞牌名。這里“子”讀第三聲,齊讀課題。
3、這首詞的作者是唐朝的張志和。{板書(唐)張志和},誰用簡潔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作者?
二、初讀課文,理解詞意
1、一讀:誰來讀一讀這首詞?相機正音。
二讀:字正腔圓,就是少了點味道,應該讀出怎樣的味道?(美麗)指名讀;(悠閑)指名讀。齊讀。
2、有點感覺了,不過,等你理解了這首詞,那時候就能真正地讀出味道來了!
3、通過預習,你知道這首詞的意思嗎?指名說。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理解?
4、讓我們把理解到的帶入詞中,再來讀一讀。
三、詞中賞畫,品味意境。
1、張志和不僅是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夸他的,說他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默讀這首詞,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筆圈出來。{出示}
2、他為我們描繪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詩人的眼里,這是怎樣的西塞山,怎樣的白鷺、桃花、流水?他又會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筆,選擇一兩種景物寫幾句話。{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蔥蔥,不是墨線勾勒,而是綠色渲染的山水畫。
白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多么快樂而悠閑!
桃花: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桃之夭夭,爍爍其華。
補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為什么作者獨獨寫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寫過這樣的詩:{出示}
山中問答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師: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那不是人間啊,那是?世外桃源。原來,西塞山前就是一個——世外桃源。
流水:春來江水綠如藍。
斜風細雨:這樣的風,這樣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筆下,則成了楊柳風,杏花雨,多美妙!
5、西塞山前,白鷺翔飛,自由自在;桃花盛開,流水上漲;鱖魚肥美,或風和日麗,或斜風細雨,濃妝淡抹總相宜。你覺得這是一幅怎樣的風景畫?(板書:春意盎然 )女孩子們,讓我們把這樣的美景讀出來吧。
四、走進山水,貼近詞人。
1、在這樣如詩如畫的美景里,有這樣一葉扁舟,上面坐著——漁翁,這漁翁就是——張志和,就是號稱煙波釣徒的詩人,他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可惜他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背影,此時,他的臉上又會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們,讓我們把這種悠閑讀出來吧。
2、在這里,歸是指——回去,張志和為什么不須歸呢?
一邊是世外桃源,悠閑自在,一邊是——忙忙碌碌,爭名奪利的世俗,他選擇的是——
3、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讀出不愿歸的情感。
4、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漁父?(板書:悠閑自在,向往自由)
五、對比閱讀,感受不同情感。
1、課前,我們背誦了《江雪》,這首詩的漁父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2、同是漁父,為什么《江雪》中的漁父如此孤獨郁悶呢?有理想卻不能實現,只能*泛舟江湖。
3、小結:同是漁父卻有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讓我們在經典里感受、成長。
六、作業
1、習作:改寫《漁歌子》。
2、“漁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詩宋詞元曲里,已成為詩意化的形象;在外國的文學作品中也有漁父的形象,那這個形象又有何意義呢?請同學們課外閱讀海明威的《老人與!芬粫
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韻味地朗讀《漁歌子》。
2、想像詞中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3、借助拓展延伸,進一步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學會詞的吟誦,根據詞所描繪的畫面,想象意境。
教學難點:
讀出詞的韻味,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了解有關唐代詩人張志和的資料。
2、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結合課件,欣賞歌曲《漁歌子》。
2、啟發談話:在這首歌曲中,蘊含著一首流傳千古的詞,這首詞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3、出示課題,強調“漁歌子”是詞牌名及讀法。
二、初讀《漁歌子》。
1、自由讀,
。ㄒ螅篴、注意每個字的讀音。b、多讀幾遍,讀通順。)
2、指名展示讀(糾正讀音,強調節奏、韻律)。
3、師生配合讀。
4、齊讀。
三、 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讀了這首詞,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學生用筆圈出)
2、 如果讓你用彩筆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會用上哪些顏色呢?
3、 學生匯報,老師隨機簡筆畫板書。
4、 那么,看著、想著,這青山、這綠水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絕美的詞——《漁歌子》
5、用自己喜歡的詞語描繪這些景物。
6、 按一定的順序用幾句話描述畫面上的景物。
7、 借助課件讓學生欣賞詞中美景。
小結:是的,置身在這美景中,也難怪詞人張志和會情不自禁的吟誦到——西塞山前白鷺飛……(學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1、如果你是這位漁翁,在這美景中,你舍得離開嗎?是的,張志和也不愿意離開這兒?伤母绺鐝埶升g卻擔心弟弟常年在外不歸家,也寫了一首詞勸張志和盡快回家。
2、補充《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1)哪兩句是勸弟弟回家的?
。2)師生互動對讀《漁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3、討論:張志和為何不歸?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1)順勢引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2)拓展延伸:補充張志和棄官歸隱資料。進一步理解詞人“不須歸”的深意。
五、想像畫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張志和不僅喜歡這里美麗的風景,更留戀這種悠閑自在的生活。讓我們閉上眼睛,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閑自在的生活。(課件播放詞朗誦,學生想象畫面。)
2、你可以搖頭晃腦的吟誦,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還可以用歌聲唱出來……
3、同學們,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去哪座山?(西塞山)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千古詞人?(張志和)想起張志和,你一定會吟誦他的?(漁歌子)
學生吟誦《漁歌子》。
說課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古詩誦讀。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張志和不僅是詩人,也是一位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這首詞描繪了江南秀麗的山光水色,表達詩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說目標
1、 體會詞的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詞。
3、 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教學重點:理解詩詞內容,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體會詩人思想感情。教學難點:通過讀懂詞,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上,在根據詞作內容簡短易懂的特點,以突破教學重難點為重要目的,采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意境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表達,展現自我,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學法上采用聽、想、說、品、唱等多種感官互動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 一切積極因素,達到學習目的。四、教學過程這首詞詞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配樂示范朗讀,想象、和詞、唱詞。創設情境,師生角色對話,體會詩人情感,突破難點。
一、講故事,走入《漁歌子》。
利用學生好奇心,為學生講張志和直鉤垂釣的傳說。張志和直鉤垂釣到底在釣什么呢?今天我們就去尋找答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詞——《漁歌子》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課要學的詞《漁歌子》(板題)。漁歌子是詞牌名,對于詞牌學生已有所了解,所以這里不再重復。只是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詞牌,鞏固對詞牌的了解。 二、品畫意,吟誦《漁歌子》。
。ㄒ唬┳x出節奏美
1、(出示整首詞)誰來讀給大家聽?(指導正音)這首詞比較簡單,讀來朗朗上口,多讀幾遍,孩子自然就能讀通讀順。有幾個生字,根據學情不同,著重正音。兩個平舌音“塞、蓑”,一個翹舌音“箬”,再有“斜風細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準。借助注釋、插圖指導理解“箬笠、蓑衣”。利用課件指導觀察“塞”的寫法,指導寫生字。
2、指導吟詞。詩詞的讀法和文章不一樣,詩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唱的,所以,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師配樂配畫范讀)古詩詞是十分講究音韻的文體,詩歌與音樂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淵源,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悟古詩詞的情韻,增強古詩詞的教學效果,我借助音樂把他們帶到詩詞所創設的意境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霸姰嫼弦弧钡挠^念在中國文學中源遠流長。一首好的詩詞,就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我盡可能減少理性的分析,而通過再現與作品相應的立體畫面,使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境界中,與詩詞的意象融為一體,與詩人同歌同吟,同悲同樂,從而更好地領悟到作者寄寓于詩詞中的情感,以達到的欣賞效果 3.生練讀、指名讀。
。ǘ┳x出意境美
1、讀了這么多遍,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樣美麗的畫面呢?我們來看看畫中都有什么?
2、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這山、這水、這白鷺、這桃花,你想用上什么呢?
3、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這里的景色?
4、誰再來讀?用你的朗讀,帶大家一起走進這幅畫。生配樂配畫朗讀,讀出意境美。
5、短短的27個字,我們品出了一幅美麗的畫,這就是讀詩詞的好方法。讀懂了詞中畫,我們再來品品詞中人。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想象詞人的神態、心情。
6、“不須歸”的意思是——?“不須歸”的理由是——?瀟瀟春雨灑江天,漁人垂釣好悠閑。這位陶醉在青山綠水間的漁翁是個怎樣的人呢?
三、悟詩情,和唱《漁歌子》。
1、出示張志和的介紹。
2、探討“斜風細雨不須歸!边@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么? 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課件出示詞: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全班讀)對比欣賞,初識和詞。形象感悟詞牌的作用。師生和詞:師: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點明主旨,升華感情。能不能釣到魚,張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詩如畫的美景,在乎的是無拘無束,心志平和的田園生活。
3、 投放詩詞畫境(音樂、書法、國畫),營造詩詞教學的情境此詞一出即被中國的詩人奉為詞宗,這首詞后來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爭相仿效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開始學著填詞?梢哉f,這首詩宛如架在中日之間的一座橋梁——齊誦:漁歌子(畫家用畫筆描繪,書法家用書法詮釋,音樂家用歌聲傳唱)
4、古詞新唱,欣賞學唱。古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瑰寶,古詩詞的教學對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能充分引導學生領悟古詩詞的意韻,使學生由聲入情,由情入景,學生的聽覺、視覺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能力的培養就有了保證。而且,教學過程直觀、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可以滿足學生各感官的需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調動,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