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案例
2、師創設情境,指導齊讀。
(1)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溫柔的斜風細雨是那樣美好,怪不得詩人陶醉在詩情畫意的樂趣之中而不須歸,齊讀——
(2)詩人不僅身與山水相融,就連心也與山水相融,這畫中人也是畫中景啊,再讀——
3、補充,品“不須歸”。
師:還有什么原因不須歸呢?讀詩歌,光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經歷,相信會有更深的理解,大家對張志和又有哪些了解?
生交流,師補充:
(1)張志和博學多才,早在16歲就深受皇帝賞識,“志和”這個名字是皇帝御賜的,可這樣一個本該前途無量的才子,卻遭誣陷貶官,從此遠離官場,過起隱居垂釣的生活。
(2)《唐書.張志和傳》: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師:聰明的同學們,從介紹中可以感受到詞中的漁人就是誰的影子?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是直鉤垂釣,不設魚餌的,會釣到魚嗎?可是張志和卻說自己釣到了很多,他釣到了什么?
生交流。
(1)他釣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
(2)他享受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4、師:漁翁之意不在釣,在于山水之樂也,享受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才是張志和不須歸的真正理由啊。正所謂“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長久地被關在籠中的鳥,一旦重返大自然,獲得了自由,那該是多暢快的一件事!離開了渾濁的官場,享受著自由,張志和又是多么欣喜啊,此時的他,不正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嗎?于是,他揮筆寫下這首(師讀),西塞山前白鷺飛……(師生對接)。
5、女生讀,男生讀,齊讀
五、比讀,體驗詞情
1、師:景美人醉不須歸,同樣寄情于田園風光的詩人還有孟浩然
出示《過故人莊》,簡介孟浩然的生平經歷。
2、自己讀讀這首詩,用剛才“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體會這兩首詩詞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處。
3、生自由朗讀,比較。
4、交流。
張志和釣的并非是魚,而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
孟浩然飲的是美酒,是一種恬淡親切的農家情。
5、女生讀《漁歌子》男生讀《歸園田居》,師評價。
6、小結:看來詩詞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不僅僅在于寫景如畫,更在于借景抒情!
六、誦讀,吟詠積累。
1、詩詞為心聲,張志和在悠閑自在的不歸中離我們遠去了,留下這一段千古流傳之作。試著背一背,把它珍藏在我們的記憶里。
2、生背誦。
3、課后搜集一些山水田園詩去讀讀,背背。
出示推薦篇目: 杜甫《絕句》 王維《山居秋暝》
板書設計:
漁歌子
景美人醉不須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