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能認識7個生字。
2、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母雞作為一個母親的形象,體會母愛的偉大。
3、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并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
教學準備; 圖片及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新課
貓是一種很平常的小動物,可是在熱愛生活的老舍先生看來,卻如同一個既可愛又淘氣的孩子。那么,老舍筆下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雞》。板題,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明確要求。
1、出示詞語:反抗 欺侮 凄慘 慈愛 如怨如訴 疙瘩 可惡 聾子 雞雛兒 一撮兒毛
師: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語言就有著濃郁的“京味”,這也是他寫作的風格。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請自由讀閱讀提示,看看提示,給我們提出了怎樣的學習要求:
。1)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是怎樣的?
(2)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是怎樣的?
。3)比較一下,《母雞》和《貓》兩篇文章在寫法上各有哪些特點?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作者對母雞的情感態度是怎樣的,找到作者直接寫對母雞態度的句子,用“ ”劃出來。
2、學生匯報 一向討厭
不敢再討厭
3、讀這兩句話,體會“一向”、“不敢”,理解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感態度。
4、質疑:讀了這兩句話,你有什么疑問嗎?
四、重點感受,母雞之長短
1、品母雞之短,體會討厭
。1)自由讀第1-3段,找找母雞讓人討厭的原因,越多越好。
。2)交流討論,教給方法:
“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沒完沒了,并且沒有什么理由,討厭!有的時候,它不這樣亂叫,而是細聲細氣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顫顫巍巍的,順著墻根,或沿著田壩,那么扯長了聲如怨如訴,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
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后引導學生抓。簺]完沒了、顫顫巍巍、如怨如訴,體會母雞的叫聲煩人,接著再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最后總結學習方法:抓重點詞感悟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3)放手讓學生抓重點詞感悟第2、3段。
抓“欺侮、趁其不備、狠狠”,體會母雞的欺軟怕硬、暗箭傷人。
抓“發了狂、聾子也被吵得受不了”,體會用夸張的寫法寫出母雞的居功炫耀。
(4)總結并指出:先說討厭母雞,再具體寫出討厭的三個方面,這叫做“總分結構”。
師:我們在最近學的哪篇課文也看到這樣的段式?(《貓》)
。5)師:后來他卻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他的感情為什么會發生變化的?
2、品過渡段,體會感情的轉變
(出示段落)總結閱讀方法:這是一個過渡段,這之前老舍先生是討厭母雞的,這之后又轉變成了什么?在感情發生轉變的時候,用上過渡段,這也是寫作的方法。
3、品母雞之長,體會母愛
。1)這是一只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居功炫耀的母雞,所以作者一向討厭?墒牵髞,作者卻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這是為什么呢?課文中有一個自然段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原因,你找到了嗎?
(2)出示中心句:“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學生讀句,找出關鍵詞:老舍先生是這樣評價的,誰能抓住重點詞來讀?
(3)小結: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了它當之無愧是一位( )的母親,一位( )。
(4)引導學生帶著對雞媽媽的敬佩和喜愛,再讀中心句。
(5)現在你對這句話又有了哪些新的體會?
(6)對這樣一位母親,一位英雄,我們還討厭嗎?難怪作者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引讀)。此時,作者對母雞已經不是簡單的喜歡,而是對母愛的一種純潔、神圣的尊敬了。
五、升華感情:
老舍先生認為“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愛的?
六、體會寫作方法
《貓》和《母雞》都是老舍爺爺寫的,而且都是寫小動物的,在寫法上各有哪些特點呢?
七、課外延伸
1、積累好詞佳句:把文中自己欣賞的詞句摘抄下來。
2、推薦閱讀:屠格涅夫的《麻雀》。
板書設計:
16、母雞
無病呻吟 負責
討厭 欺軟怕硬 尊敬 慈愛 偉大英雄 勇敢
發狂炫耀 辛苦
教學反思:
《母雞》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貼近生活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愛;比較文章表達上的不同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在學習《母雞》一課時,我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事例去體會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體會作者對母愛的贊頌之情。再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母愛的感受,提升對母愛的認識。忽略了略讀課文的略,在教學5、6、7、8自然段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就總結出母雞的偉大之處,3這時候我又總結了一遍所以就顯得啰嗦。。此外,還有就是在品評母雞可敬之處時過細,未留有更多空間讓學生發揮。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放手讓學生自己感悟。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2
《母雞》教學反思
《母雞》,這是老舍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進行第二次執教時,我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來學習,這樣有助于梳理文章的感情脈絡,也容易讓學生如情入境,對文中的“雞”母親產生肅然起敬的感情。在學習本文時,我提出“作者開始對母雞的情感是什么?從哪看出?后來發生的什么變化?從哪兒看出來?”以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內容,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體例到母愛的偉大。在理解“不敢”的“敢”字理解上,我強調在板書上,故意留出空格,讓學生產生疑問,然后揭示出“不敢”,這樣學生印象會更為深刻,在理解“不敢”詞語的理解時,順勢帶出“一位母親必然就是一位英雄”,緊接著,從課外搜集一些有關于描寫母愛的文章,再讓學生說說你們的母親愛你的事例,學生在深深感動時候也能用語言表達出生活中母親對他們的無私的愛,但學生并不能深刻地認識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是當代獨生子女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應多進行思想方面的引導,教育。
我在引導學生重點感悟了母雞的母愛后,讓學生比較老舍寫的《貓》和《母雞》在寫法上各有哪些特點。在比較欣賞后,讓學生進行改寫,帶著對母雞的喜愛之情來寫一寫,隨機出示老舍描寫“貓”中的語句,讓學生進行仿寫,這一設計,我認為是本節課的亮點,突出了愛的主題,讓學生從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體驗,很有必要。
在課文的結尾,我推薦給學生的一些寫母愛的課外閱讀文學,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雞》、列那爾的《母雞》等,這樣不但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增長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得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開放性。
磨課:《母雞》教學反思
今天在兩位同事的陪同下,來到義橋鎮第二小學借401班學生上了公開課——《母雞》。這是我的第二堂區級公開課。第一堂應該是2005年在坎山鎮小面對全區中年語文教師所上的。今天面對的是區首屆小學語文名師、本屆小學語文名師培養對象、教研室沈嵐和朱華賢兩位教研專家、沈大安、費蔚兩位特級教師等。
感覺這樣的學習機會彌足珍貴,所以不忘反思,記錄如下。
一、磨課不誤教學工!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保∥覀冏鲆患乱雷砸汛嬖谀男┑牟蛔,并注意加以改進,善于揚長避短,善于以理智去克服各種干擾,解決各種迷惑,先謀以后動,力爭用少的時間,少的精力去把事情做得更好。上好一堂課,追求理想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益,提升專業水平,應該也是這個理兒。可以想象,沒有磨課,沒有同事、朋友、專家的指導,我的公開課會上成哪般的模樣。
二、把握方向看清路。我的教學設計采用了“演繹法”,據沈大安老師的分析,我想我的設計——理解母雞的慈愛、負責、勇敢、辛苦,是與新課程的思想背道而馳的。對于這篇文學作品類的課文,應該考慮、實施如何用“文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文學作品。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課文語言的關注,注重學生的體驗——喚起學生生活中的已有的對母雞如何關愛小雞的體驗。
三、依照標準嚴要求!墩n程標準》給我們提供方向和尺子,課堂教學不忘對此依照、衡量。對于某一個教學內容板塊——必須要有,教師應該依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做到落實到位。比如我的課中,對于母雞的慈愛、負責、勇敢、辛苦中的某一個特點,在理解第一個特點時可以出示文本,引導學生精雕細琢,不達“目的”不罷休。夯實基礎后,其他的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研讀感悟體驗了。
四、教學語言乃智慧。許多時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教學情境等是靠教師的語言的,也是教師智慧的體現。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要從正確、文采、通俗易懂上下功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積累和打磨。曾寫過一篇文章——《評點也是一種智慧》,感覺沒有說錯。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五、課堂練筆巧而實。課堂上要盡量安排學生練筆,做書面作業。但是要堅持需要和適切的原則,不是一定要安排在課尾不可,可以形式上創新、要求上分層。課堂練筆要做到有實效,既是出發點也是歸宿。
《母雞》教學反思
《母雞》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只淺薄 ,媚俗的母雞。后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
《母雞》是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可以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讀書體會。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 ,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在教學中,我能抓住重點句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點理解作者為什么不再討厭母雞的討厭,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決為什么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在教學中,我還極力抓住語言文字進行訓練,體現語文味。比如,教學第五節時,重點抓住“警戒”一詞,先理解什么叫“警戒”,為什么警戒?怎樣警戒?結合理解整段內容。再如,在教學完為什么討厭母雞后,請學生說話訓練:這是一只__________的母雞,令人__________!以此進行這一部分的總結,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就比較容易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選學課文,可是自己因為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后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復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于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3
本課的教學,我側重于引導學生理解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從而體會老舍先生對母雞由討厭到敬佩的情感轉變的原因。同時,在學生感悟母雞對雛雞的細節中引入類似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母愛”主題,體會作者對母愛的歌頌。對比《貓》和《母雞》的.異同點,預設到有一定難度,所以用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基本的維度供學生思考探究,讓學生有切入點、有思考點、有話可說。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4
《母雞》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是老舍先生繼《貓》之后的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自己對母雞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只淺薄,媚俗的母雞。后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
《母雞》是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但在體會作者情感和寫作方法時需要教師加以適當點撥、引導。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教學難點是:比較本文與《貓》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
為落實教學目標,滲透重難點,我擬緊扣表達作者情感變化的兩句話“我一向討厭母雞”和“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來貫穿全文的.教學,并以此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在課文中抓住重點語句分析,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來不敢討厭母雞是因為看到母雞有了小雛雞后變得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最后,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主旨“一位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特地為本課教學加入了一個亮點:課外拓展,情感升華。在此環節中,我選取了老舍先生《我的母親》中描寫母親在
炮火連天的饑荒歲月中勇敢、辛勤地守護老舍一家的片段展示出來,并請班長聲情并茂地朗讀。果然,學生們凝重的表情告訴我,他們已經被老舍筆下的母親深深感動。在緊接著的提問中,無一不表示對偉大母愛的贊嘆。
總的來說,經過兩次試教后,第三堂課是最順利的一次。教學目標基本完成,學生也學有所獲。但仔細分析,這堂課還是有以下幾個缺陷。
一、最大的缺陷是主線不夠清晰。
雖然我自認為圍繞了“作者對母雞情感態度變化”這條主線來展開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環節與環節之間缺乏緊密的銜接,結構略顯松散。例如,在學生輕松找出了“我一向討厭母雞”和“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這兩句話后就應該直接分析“討厭母雞的哪些方面”,分析完后緊接著問“什么時候不再討厭母雞”,以引出文中的過渡句“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親!痹诜治鐾赀^渡句的作用后再引導學生找出作者不敢討厭母雞的原因,然后體會重點語句。這樣就不會顯得凌亂,給人一種翻來覆去的感覺。
二、沒有抓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針對整體感知,我在課堂伊始就拋出了一個問題:“文中的母雞是怎樣的?”殊不知這僅僅是讀者對母雞的總體印象,并不是對這篇文章的整體把握。整體感知應該是對文章內容的把握。所以,我應該換一種問法:“母雞有哪些方面讓人討厭,又有哪些方面是讓人不敢討厭的?”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很快就掌握文章內容:分兩部分寫,先寫母雞的缺點,表達厭惡之情,再寫母雞的優點,表達敬佩之情。
三、導入時忽略對《貓》一文的復習。
既然教學目標中包含“對比《貓》和《母雞》寫法上的特點,在導入時就應該簡單提示《貓》一文的寫作手法。這樣可為最后學生對比兩篇課文做準備。
四、在分析哪些地方表現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時,應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朗讀重點語句,并引導其抓住關鍵詞語去體會母雞作為母親的偉大。例如:在學習第七自然段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抓裝蹲”、“擠”、“伏”、“爬”等動詞來體會母雞的“慈愛”。而我因為擔心時間不夠,而壓縮了這個環節的時間,留給學生的主動權太少。
五、因為前面預設朗讀的時間太少,導致后面多了5分鐘的時間來分析《貓》和《母雞》兩篇文章的寫法。也就是說,有整整10分鐘的時間,學生都是在抄筆記。因為我也沒有單獨提問學生,而是集體回答后就展示筆記要點了。同時,我也忽略了要指導學生如何去做筆記,這實在是一個遺憾。
雖然這次公開課有很多的不足,但我也問心無愧,因為我已經盡全力了。有不足才會有進步,相信下一次再上《母雞》,我一定能上得更好。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5
在本課教學中,我先抓住重點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情感變化:從討厭到不敢討所再切人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鍋而后重點理解作者為什么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決作者為什么用“天敢”詞,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本課教學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借助文本巧妙地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體現語文教學件的`己對中心句的反復研讀探究感借,尤其是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深刻地領情到了每屆特的母愛。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6
在設計這一課之前,看了許多名家的教學理念書籍,特級教師張貽宇在他的一篇文章曾說過:“一個普通教師務必做到心中有三:一有學生,二有《課程標準》,三有課本。對學生和課本,對學生和課本要熟悉,爛熟于心。對《標準》的基本原則,應付諸教學實踐,微觀落實。如語文學科上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每課必須看得見,摸得著,能測驗。”
想讓學生在自讀中感受作者寫作的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懷,“讀”要貫穿始終,但又不能機械重復。每一次的“讀”形式上要有變化,功能上也要有變化,在層次上也要有提升。初讀,認讀生字,再讀,整體干支放,三讀,角色體驗,四讀,感悟寫法。這讓我仿佛看到一條曲徑通幽的小路。心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在備好課之后,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讀”要以多種形式讓學生讀懂課文!皶x百遍,其義自見”從這個意義上講,看一個教師水平如何,不是看她講課怎么樣,而是看他所教班的學生讀的怎么樣。除此之外,還要做到“心中有學生”一個教師愛不愛學生只要看他是否象母雞一樣不厭其煩地教兒女學本領就可以了。
雖然做了許多的準備工作,雖然也是信心滿滿想上好這節課,但似乎上課就總是“遺憾的藝術”在課下還是難免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備一節課不僅是關注課本,關注學生,關注《標準》這么簡單,要把眼光放的遠一些,這樣學生才能在你的帶領下遨游于廣闊的語文天地。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7
《母雞叫咯咯》是一首活潑有趣的德國民歌,歌曲的節奏規整,旋律巧妙地運用了同音反復和小跳,重復和變化重復等手法模仿了母雞生蛋的啼叫聲,形象有趣。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聆聽去表演、表現出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由于歌曲的演唱速度比較歡快,所以孩子在歌詞“脖子伸伸,兩翼撲撲,向人報喜添快樂”的地方唱的不夠流利和完整。此時,我靈機一動,何不嘗試用動作來幫助孩子記憶歌詞呢?于是我立即鼓勵孩子動腦筋嘗試根據歌詞意思來創編動作去幫助演唱。我扮演雞媽媽,孩子們都扮演小雞寶寶。每當歌曲唱到“脖子伸伸……”我便帶著孩子一起表演動作進行演唱,孩子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表演唱的過程中。經過反復幾次的鞏固練習,孩子們很快就能獨立地去演唱整首歌曲了。孩子們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看到他們那么開心的去演唱,我的心情也是無比的舒暢的。
經過實踐證明,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用動作去幫助孩子記憶歌詞的確是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8
9月25日,有幸在濟瀆路學校聽了張小娟老師和史若蘭老師的課,受益匪淺,感慨良多!
聽張老師的課,讓我產生錯覺,仿佛自己也是張老師班上的一名學生。因為老師講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不僅如此,節奏也很緊湊。我坐在教室里,絲毫不敢分心。一節課下來,我第一次有了這樣的感覺:原來略讀課還能這樣上!
同課異構的史老師和我一樣,是一名新入職教師。老實說,課前我真替她捏了一把汗。但是開始上課后,我的擔憂逐漸被史老師的落落大方、沉著穩定打消了。史老師在短短20分鐘時間里,迅速構思,快速設計,整個教學設計合理,不得不為她點個贊!
我在講授這一課時,以課文的自讀提示為重點,以作者對母雞的情感變化為主線,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感受作者對母雞的敬畏,同時體會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最后,我總結點評課文中這句“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睂⑶楦猩仙聊笎蹖用。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所以我想讓學生自主學習。但是由于學生程度差強人意,我經驗不足,不善引導,感覺這節課學生聽得很吃力,我也上得很費力。課下,我找了幾個學生溝通,發現他們有的并不是不會,但是就是不想參與到課堂,不愿意舉手。課堂氣氛對于課堂學習很重要。通過這節課,我覺得在以后在教學中,我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也要注意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良好在課堂氛圍下快樂地學習,讓學習語文成為一種享受!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9
9月21號接到通知,25號有任務。不但要下城來聽課,還要自己準備好這節課,隨時有可能上臺作課。然后,我就開始緊張了,語文書再沒離過手,心中也反復揣摩這課我要怎么講。
《母雞》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就想略讀課要怎么教。有人說略讀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成分更重一些,老師要少扶多放。學生要少品多悟;也有人說略讀課延伸拓展的更多一些,可以向課外閱讀拓展,向口語交際、書面表達、綜合實踐拓展,向生活拓展;還有人說略讀課文的教學是檢驗學生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與技巧,學生能借助這篇課文掌握一些閱讀方法,知道一些閱讀知識,并在課文中加以運用。看了這么多關于略讀課怎么教,搞得我混亂了。
于是,我暫時還按照自己的思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了本課的教學思路。初讀文——理清脈絡——再讀文——理解文字——三讀文——把握情感。不過,這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我并沒有來得及給學生上這一課。
9月25日,濟瀆路小學,兩節課——四年級略讀課文《母雞》同課異構。張小娟老師開講。她沉著穩重,駕輕就熟,一節課娓娓道來,聽者如沐春風。我聽得入了迷。學生們也是。老師的每一個指令都得到學生的積極回應。同時學生還自主思考,提出疑問,推進課堂進展。在這個過程中,面對課堂生成性問題,張老師處理得宜,體現了高潮的課堂藝術,使得學生注意力始終都落到本課目標中。
反思我的授課過程,學生走神的、做小動作的,今天我不想用平時的借口“哎呀,山區的孩子語文素質沒那么高啦”來粉飾太平,安慰自己了。我在羨慕別人的學生應對自如頭腦靈活時,我在鄙薄我的學生榆木疙瘩死氣沉沉時,我忽略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授課中,我只顧照著自己的設想進展下去,學生有問題生成時候,我采取的方法是批評或無視,恰恰是我的無能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課沒有期待時,自然也沒有參與的熱情了。
我的學生不善于動腦,會不會是我在平日的教學中一言堂,不肯放手,扼殺了他們的積極性呢?
我的學生無法實現我的課堂設定,會不會是我的教學設計有缺陷,或者我忽略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呢?
我的學生不會學習,不會感情朗誦?墒墙虝麄冏x書方法與技巧不正是我應該做的嗎。不曾栽種,但求收獲,一味的要求他們醍醐灌頂,會不會太強人所難呢?
隨后,史若蘭也執教該課。在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都是這樣努力卻又吃力的推進課堂教學的。我們按部就班,從字詞到課文,從課文到情感,從提出問題到包辦答案,結果卻總是事倍功半。
28號,我在班里上了這一課。學生們很驚訝,我怎么跳過那么多沒講的課文直接到了這一課。我沒有照著教案照本宣科,而是看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進程。他們讀得課文還是缺乏情感,我就創設情境引領他們找情感;他們對我的提問半天說不出答案,我也控制住自己說出答案的慣性,給他們時間,鼓勵他們進行思考;過渡段、中心段、好詞好句、總分結構、比喻擬人,一個個我期待中的答案從孩子們口中說出來時,我有一種成就感。他們的問題,我沒有放到一邊,而是試著緊扣中心進行說明。他們的笨拙,我沒有一味批判,而是細心引導、耐心等待。我放棄了以往一節課必須要講完很多知識的求全求多,用一課一得來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們。
對我來說,這一節課其實很艱難。因為要和自己多年的慣性教學進行對抗。我不能說這節課是成功的,我只能說,我努力在改變著。
課后,我回顧本堂課得失。認為今后的略讀課要做到少扶多放。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多教給閱讀方法,再創設實踐環境讓學生嘗試應用。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努力改變,從一言堂的教學慣性中走出來。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感受母雞作為一個母親的形象,體會母愛的偉大。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感受母雞作為一個母親的形象,體會母愛的偉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貓是一種很平常的小動物,可是在熱愛生活的老舍先生看來,卻如同一個既可愛又淘氣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雞》。
二、學習課文
1、默讀課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詞,多讀幾遍。
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思考:(1)作者筆下的母雞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想想作者對母雞的態度前后發生為什么了變化?(討厭—尊敬)
小結:哪些自然段是寫作者討厭母雞的?(1——3段)哪些是寫尊敬母雞的自然段?(5——10段)
3、反饋交流相機板書
過渡:為什么作者會討厭這只母雞,你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用筆畫出來。
4、學習1-3段
a、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點撥,深化認識:
抓。侯濐澪∥ ⑷缭谷缭V,體會母雞無病呻吟。
趁其不備、狠狠,體會母雞欺軟怕硬、暗箭傷人。
運用夸張的手法體現母雞拼命炫耀自己。
b、讀出母雞以上的品行。
過渡:作者既然那么討厭母雞,后來為什么改變了對母雞的態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嗎?
5、學習4-10自然段
a、要求:自讀用筆畫一畫,這些語句中體現了母雞什么樣的魅力與情懷?
b、相機點撥并想象說話體會母雞的勇敢、負責、慈愛、辛苦:
母雞可能會怎樣警告自己的雞雛?
小雞躲在媽媽的懷抱里會說些什么?
三、升華主題
a、看到這令人心靈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時還僅僅是喜歡那么簡單嗎?(敬佩地讀)
難怪作者會這樣的贊嘆道:讀,第九段。
b、作者僅僅是在贊美雞媽媽嗎?(歌頌了母親的偉大、無私)
帶著對母愛的崇敬,讀。
四、總結寫法
比較作者寫貓和寫母雞在寫作方法上各有什么特點?
。1)結構清晰!敦垺穼懾埿愿窆殴趾吞詺饪蓯,由兩部分夠成!赌鸽u》明顯分為母雞孵出小雞前后兩部分。
。2)敘述動物的特點,采取總分段式。如寫貓,先寫“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寫它的表現;寫母雞,先寫“我一向討厭母雞”,再寫它令人生厭的三方面。
。3)表現動物特點:作者用事實說話,對點滴小事進行具體的描寫說明。
(4)情感表達:《貓》始終是一種喜愛之情;《母雞》則由“討厭”到“不敢討厭”的情感變化,用前后對比加深對母愛的贊頌。
(5)語言運用:語言生活化、口語化。
拓展延伸
同學們也有自己的媽媽,你的媽媽平時是怎么關愛你的?點滴之恩,當涌泉相報,把你最想對媽媽說的話用一兩句話寫在書中的空白處。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話都在這一一地說出來,今天是放學回家的時候,老師希望同學們在踏進家門前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寫的那句話,記。耗笎凼鞘澜缟献顐ゴ蟮牧α!
板書設計
負責
無病呻吟
慈愛
偉大
16
母雞——討厭
欺軟怕硬——尊敬
勇敢
英雄
發狂炫耀
辛苦
課后反思:
“母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從古到今人們對于她的謳歌與詮釋從未有過終止!赌鸽u》,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過描寫對母雞看法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贊頌之情。在體會作者由討厭到敬佩的情感過程中,緊扣文章的情感主線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來梳理文章的脈絡,學生的學習目標進一步的被明朗,學便有了針對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處理事實上是有異曲同工之趣的:講究有詳又略,詳略得當。講學習感悟作者對母雞的討厭部分時,放在了整個文本的大背景去體驗,這事實上也是作者寫作手法的體現:欲褒先貶、欲揚先抑、欲擒故縱。故在此環節的處理上無過分的張揚,為體驗后面的主情感“母愛”埋下了伏筆,并進一以貫之。最后讓學生在“品析詞句,體會情感”的學法指導下,在朗讀感悟母雞對雞雛的平凡細節中自然地聯想到生活的場景,層層推進,勾起對“母愛”的回憶,從而揭示出:母親是偉大的,一位母親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題。
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待進一步的思考,過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由于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于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些拖沓;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要在平時花功夫加以落實。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11
新教材的閱讀教學更重要的是強調學生“以讀為本”,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不過分強調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而是在朗讀、體驗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把文本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我在閱讀教學中始終堅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步培養孩子“讀出神,讀出味”的良好閱讀能力,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深入到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并且能夠把自己的感情借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
在朗讀《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時,我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小雨為什么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經我這樣一提醒,學生就仔細閱讀,認真思考,他們發現,“叮叮咚咚”是雨打在鐵皮屋頂上發出的清脆的聲音,而“滴滴答答”是因為雨落在樹葉上,所以聲音比較輕微。他們就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練習朗讀,去處理感情,去調整節奏。從而使學生懂得,有時為了理解一個段落,一句話,甚至一個詞語,需要認真閱讀全篇課文來抓住課文內容上的矛盾處進行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象聲詞讀出輕快的感覺,然后將句子讀順,進而在讀中表達出作者對于雨的喜愛之情。學生之間的范讀、評價、賽讀有聲有色,讀的效果也層層明顯。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在兩位同事的陪同下,來到義橋鎮第二小學借401班學生上了公開課——《母雞》。這是我的第二堂區級公開課。第一堂應該是20xx年在坎山鎮小面對全區中年語文教師所上的。今天面對的是區首屆小學語文名師、本屆小學語文名師培養對象、教研室沈嵐和朱華賢兩位教研專家、沈大安、費蔚兩位特級教師等。
感覺這樣的學習機會彌足珍貴,所以不忘反思,記錄如下。
一、磨課不誤教學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做一件事要知道自已存在哪些的不足,并注意加以改進,善于揚長避短,善于以理智去克服各種干擾,解決各種迷惑,先謀以后動,力爭用少的時間,少的精力去把事情做得更好。上好一堂課,追求理想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益,提升專業水平,應該也是這個理兒?梢韵胂,沒有磨課,沒有同事、朋友、專家的指導,我的`公開課會上成哪般的模樣。
二、把握方向看清路。
我的教學設計采用了“演繹法”,據沈大安老師的分析,我想我的設計——理解母雞的慈愛、負責、勇敢、辛苦,是與新課程的思想背道而馳的。對于這篇文學作品類的課文,應該考慮、實施如何用“文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文學作品。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課文語言的關注,注重學生的體驗——喚起學生生活中的已有的對母雞如何關愛小雞的體驗。
三、依照標準嚴要求。
《課程標準》給我們提供方向和尺子,課堂教學不忘對此依照、衡量。對于某一個教學內容板塊——必須要有,教師應該依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做到落實到位。比如我的課中,對于母雞的慈愛、負責、勇敢、辛苦中的某一個特點,在理解第一個特點時可以出示文本,引導學生精雕細琢,不達“目的”不罷休。夯實基礎后,其他的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研讀感悟體驗了。
《母雞》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13
母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從古到今人們對于她的謳歌與詮釋從未有過終止!赌鸽u》,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過描寫對母雞看法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贊頌之情。在體會作者由討厭到敬佩的情感過程中,緊扣文章的情感主線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來梳理文章的脈絡,學生的學習目標進一步的被明朗,學便有了針對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處理事實上是有異曲同工之趣的:講究有詳又略,詳略得當。講學習感悟作者對母雞的'討厭部分時,放在了整個文本的大背景去體驗,這事實上也是作者寫作手法的體現:欲褒先貶、欲揚先抑、欲擒故縱。
故在此環節的處理上無過分的張揚,為體驗后面的主情感"母愛"埋下了伏筆,并進一以貫之。最后讓學生在"品析詞句,體會情感"的學法指導下,在朗讀感悟母雞對雞雛的平凡細節中自然地聯想到生活的場景,層層推進,勾起對"母愛"的回憶,從而揭示出:母親是偉大的,一位母親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題。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待進一步的思考,過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由于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于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些拖沓;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要在平時花功夫加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