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力量大(精選4篇)
團結力量大 篇1
教學目標
認知:
1.結合具體事例,知道團結是指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又協力。
2.通過正反事例的比較,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
3.知道同學之間應該團結。
情感:
1.愿意和同學團結友愛。
2.不喜歡影響團結的行為。
行為:
和同學友好相處,不爭吵,不打架。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依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團結友愛”德目中“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不爭吵、不打架”“能舉例說明團結起來力量大”等要求設置的。
設置本課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正反事例的比較,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從而愿意與同學團結友愛,厭惡不團結的行為。
本課有五個欄目。
“試一試”欄目,設在課文前面,起導入 作用。目的是為突破“團結起來為什么力量大”這一教學難點進行鋪墊。
“說一說”欄目,緊接課文,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歸納、概括,明確本課所說明的道理,可結合分析課文進行。
“比一比”欄目,讓學生通過比較正反事例,說明的道理。這一練習是對課文內容的擴展,選擇的事例是辦一件事,團結起來力量大,就把事情辦成、辦好。
“講一講”欄目,讓學生舉一反三,以事例說明本課所學的觀點。
“讀一讀”欄目,讓學生通過讀,理解有關的諺語,進一步強化團結的重要性。
教法建議:
1.教學中,教師特別要重視學生的體驗,在教學的開始教師首先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試一試”的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使學生初步懂得團結起來力量才大。
2.為了使學生知道怎樣做才是團結,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搬重物的活動,具體的活動方法見“探究活動”。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課
〈教學目標〉
認知:
1.結合具體事例,知道團結是指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又協力。
2.通過正反事例的比較,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
3.知道同學之間應該團結。
情感:
1.愿意和同學團結友愛。
2.不喜歡影響團結的行為。
行為:
和同學友好相處,不爭吵,不打架。
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
教學難點:
使學生明白為什么團結起來力量大。
教育過程:
一、 試一試 ,導入 新課
教師介紹:
今天我們首先做一個小試驗。(教師發給每個學習小組20根棉線)請每組先拿10根同樣的棉線,每個組員一根一根地拉一拉,看看結果怎樣?
1、學生進行試驗。
2、學生匯報幾次試驗的結果。
3、教師小結:
每個同學都能很輕松地將一根綿線拉斷,因為一根棉線太細了,力量太小了。
4.教師引導學生繼續試驗。
請每組把另外的10根和前面一樣的棉線擰成一股繩,用力拉,看看結果怎樣。
5.學習小組開始試驗。
要求:每個小組成員都動手試一試。
6.學生匯報試驗結果。(試驗結果:學生拉不斷擰在一起的棉線。)
7.教師提問:
想一想,為什么兩次試驗的結果不同?
8.小組討論后進行匯報。
9.教師小結:
一根棉線,力量小,可以輕易地被拉斷,但是10根棉線擰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我們不能輕易地把它們拉斷。
10.教師提問:
幾根棉線擰在一起力量就大了,那么在集體中,同學之間團結起來,結果會怎樣呢?
11.學生回答。
12.過渡語:
同學們的想法對嗎?我們看一場拔河比賽,看后,大家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了。
二、 分析課文,領悟觀點
1. 教師提問:
看一看,在這場拔河比賽中,哪個班獲勝了?
2.教師演示課件《拔河比賽》 下載:
內容:教材P23-P24的課文內容。
3.學生觀看后進行匯報。
4.教師提問:
在拔河比賽中,二(1)班為什么能戰勝二(2)班?從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組成員之間交流想法后,小組派代表發表看法。
6.教師邊聽學生發言邊演示課件,課件分別演示兩個班在拔河比賽中的不同表現。(板書:)使學生更加清楚認識團結的表現與不團結表現的不同。
7.教師小結:
在集體的比賽中,由于二(1)班同學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團結起來形成了合力,所以二(1)班取得了比賽的勝利。(板書:目標一致 心往一處想 勁往一處使 齊心協力)相反,二(2)班同學在比賽中失敗,就是由于他們不團結。
三、 深入觀點
過渡語:在比賽中,團結不團結比賽結果不同,那么在活動中,團結與不團結有會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來比一比。
四、比一比
1.教師提問:
比一比,在排練新年聯歡會時,第二,第三小組的表現有什么不同,結果怎樣為什么?
2. 學生自己看書,內容:根據教材P25-P26圖與文的內容安排。學生分組表演:二年級一班排練新年聯歡會的節目時,第二,第三小組的不同表現。
3.學生觀看表演后發表看法。
4.教師小結:
在準備節目的過程中,第二小組的同學非常齊心,個個都想把節目演好,認真排練,所以他們演出取得了成功。第三小組,排練節目中,大家意見不統一,不團結一影響了他們排練和演出效果。
5.教師過渡:
在比賽中,團結才有可能取得勝利;在演出中,團結才會把節目演好。在我們班集體中,還有哪些事例也能說明團結起來力量大。
五、講一講
1、老師請學生首先進行小組交流,用具體事例說明團結起來力量。
2、小組派代表舉例說明。
3、教師小結:
在集體生活中,團結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同學之間,團結起來才可能把班集體的事情辦好。(板書:把事情辦好)
六、過渡語:
團結對于一個集體來說非常重要,有兩條諺語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七、讀一讀
1、請學生看教材P26讀一讀的內容。
2、學生讀諺語,并說說是什么意思。
。 一根線,不成團,萬根線,能拉船。
。 人心齊,泰山人移。
八、 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試一試、說一說、比一比、講一講、讀一讀,知道了在集體生活中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把事情辦好,希望我們的班集體,同學們做事時,能做到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這樣我們就能把集體的事辦好,我們的班集體就會越來越團結。
板書設計:
六
團結力量大 篇2
教學要求: 使學生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團結的力量是偉大的,鼓勵孩子們,團結他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協作。 教學重點,難點: 1 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協作。 2 明白團結的力量大。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自制),VCD碟片(歌曲《拔蘿卜》),幻燈機,幻燈片(自制),錄音機,磁帶(《團結就是力量》),筷子十雙,手指指套(自制),團結小天使獎章。 教學課時: 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感受美 ( 小實驗:折筷子) 師:同學們,首先咱們來做一個實驗?!這是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邊說邊折)。我們再試一試,五根加在一起,會怎樣?(邊說邊折)折不動,那十根呢?(再折一折) 師:我們班誰的力氣大?好,你也來試一試。(教師讓學生試一試) 師:老師和小朋友都折了筷子,你們發現了什么?(一根筷子容易折斷,可越多越難折,) (自評:通過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感受其中的奧秘。引人入勝。) 二 感知明理--理解美(一)講故事: 1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聽故事嗎?我為大家講個故事,你們可要仔細聽,認真想。 2 教師講故事《指頭兄弟》。 (帶著自制手指指套,一邊將一邊出示掛圖) 3 提問:a 誰能把小皮球舉起來? b 那你想到了什么?(二)想一想: 我們的五指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做什么呢?(學生大膽舉例,并進行演示。) 教師小結: 對!我們的手指兄弟,各有個的本領,只有團結起來力量才大。 (自評:讓學生聯系生活,結合生活,想一想手指的作用。拓展他們的思維,領悟手指團結的力量大,理論聯系實際。)三 辨析導行--鑒賞美(一)講一講:(看圖講故事《拔蘿卜》) 教師引導:同學們,瞧!老爺爺在干嗎呀?喲,他流了好多汗呀。可大蘿卜一動也不動,老奶奶,小朋友他們看見了怎么做的呢?結果怎樣呢? 1 先自由說,再說給同桌聽。 2 指名說。(教師邊貼自制《拔蘿卜圖》)(二)唱一唱:把出蘿卜多高興呀!來,我們為他們唱一支歌吧。úシ诺栋翁}卜》) 教師小結:遇到困難,只要大家團結起來,齊心合力,就一定能戰勝困難。(三)試一試:(搬桌子) 1 師:小朋友們,老師想要一張桌子放東西,誰能幫我把后面的那張小桌子搬到前面來。(指名兩位學生搬) 2 謝謝你們,你們搬得又快又好,真聰明。ㄟ呎f邊出示自制掛圖《搬桌子圖》)
3 再請兩位同學試一試,按老師的要求搬。(要求:一位同學往左拉,一位同學往右拉,請你們把桌子搬回原。) 4 學生按老師的要求搬桌子。 5 師:為什么后面這一組同學沒把桌子搬回去呢? 6 師: 現在再請你們搬一搬,把桌子送回去,好嗎? 教師小結:我們把掌聲送給他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團結一心,齊心合力,勁往一處使,動腦筋,想辦法,才能達到目的。 (四)讀一讀:《小松樹》 教師引導:看!這小松樹,一排排站得多直,就像我們的解放軍戰士一樣,雖然大風大雨來了,它們也不怕,因為團結力量,聽老師把兒歌讀一遍。 1 范讀 2 齊讀(五)記一記 (出示燈片) 師:團結的力量確實大,比如說:a 一根竹竿容易彎,三縷麻線扯斷難。 人心齊,泰山移。 師: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自評:通過講故事,搬桌子,讀兒歌,從各個方面來鑒賞美,在欣賞歌曲《拔蘿卜》中,讓學生得到休息,又從中滲透了音樂的美,感受了團結的美。)四 導行實踐--創造美 (一)“團結小天使”的評比活動 (教師準備三道題,讓學生上臺選擇,回答并演一演) 1 小紅與小利,小紅字寫得美極了,小利的畫畫得非常好,老師要她們倆一塊出黑板報?尚〖t與小利各出各的誰也不幫誰,從不合作,猜猜結果怎樣呢?如果是你會怎么做呢? 2 拔河比賽開始了,二甲班與二乙班進行比賽。你是運動員,你會怎么做呢?你想對同學說些什么呢?看書(拔河比賽圖片)你會學那一邊呢? 3 運動會上,接力比賽開始了,我們班跑得快極了!可以不小心一位同學摔了一跤,別的班的同學都超過我們了,你們回怎么做呢? (自評:教師給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情景,使學生從各個方面理解團結的內涵,從而創造美。)(二) 讀兒歌(自編) 1 師:今天,我感到我們班的同學團結的力量真大。老師想送你們一首兒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出示兒歌)齊讀 同學們,手拉手, 齊心合力向前走。 團結的力量真真大, 一切困難都不怕。 2 師:聽!這是多么振奮人心的歌曲呀!讓我們大家全體起立,聽歌曲,配兒歌,邊讀邊配上動作。(播放歌曲《團結就是力量》)(自評:兒歌朗朗上口,學生印象深刻。不僅對整堂課進行了知識的總結,而且還讓學生內化于心。) 教師總結:小朋友們,讓咱們,拉起手,握緊手。團結的力量才最大。本周就定為“團結周”比一比,哪一位同學最團結,哪一組最團結。好嗎?
團結力量大 篇3
教學目標
認知:
1.結合具體事例,知道團結是指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又協力。
2.通過正反事例的比較,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
3.知道同學之間應該團結。
情感:
1.愿意和同學團結友愛。
2.不喜歡影響團結的行為。
行為:
和同學友好相處,不爭吵,不打架。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依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團結友愛”德目中“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不爭吵、不打架”“能舉例說明團結起來力量大”等要求設置的。
設置本課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正反事例的比較,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從而愿意與同學團結友愛,厭惡不團結的行為。
本課有五個欄目。
“試一試”欄目,設在課文前面,起導入 作用。目的是為突破“團結起來為什么力量大”這一教學難點 進行鋪墊。
“說一說”欄目,緊接課文,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歸納、概括,明確本課所說明的道理,可結合分析課文進行。
“比一比”欄目,讓學生通過比較正反事例,說明的道理。這一練習是對課文內容的擴展,選擇的事例是辦一件事,團結起來力量大,就把事情辦成、辦好。
“講一講”欄目,讓學生舉一反三,以事例說明本課所學的觀點。
“讀一讀”欄目,讓學生通過讀,理解有關的諺語,進一步強化團結的重要性。
教法建議:
1.教學中,教師特別要重視學生的體驗,在教學的開始教師首先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試一試”的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使學生初步懂得團結起來力量才大。
2.為了使學生知道怎樣做才是團結,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搬重物的活動,具體的活動方法見“探究活動”。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課
〈教學目標 〉
認知:
1.結合具體事例,知道團結是指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又協力。
2.通過正反事例的比較,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
3.知道同學之間應該團結。
情感:
1.愿意和同學團結友愛。
2.不喜歡影響團結的行為。
行為:
和同學友好相處,不爭吵,不打架。
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
教學難點 :
使學生明白為什么團結起來力量大。
教育過程:
一、 試一試 ,導入 新課
教師介紹:
今天我們首先做一個小試驗。(教師發給每個學習小組20根棉線)請每組先拿10根同樣的棉線,每個組員一根一根地拉一拉,看看結果怎樣?
1、學生進行試驗。
2、學生匯報幾次試驗的結果。
3、教師小結:
每個同學都能很輕松地將一根綿線拉斷,因為一根棉線太細了,力量太小了。
4.教師引導學生繼續試驗。
請每組把另外的10根和前面一樣的棉線擰成一股繩,用力拉,看看結果怎樣。
5.學習小組開始試驗。
要求:每個小組成員都動手試一試。
6.學生匯報試驗結果。(試驗結果:學生拉不斷擰在一起的棉線。)
7.教師提問:
想一想,為什么兩次試驗的結果不同?
8.小組討論后進行匯報。
9.教師小結:
一根棉線,力量小,可以輕易地被拉斷,但是10根棉線擰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我們不能輕易地把它們拉斷。
10.教師提問:
幾根棉線擰在一起力量就大了,那么在集體中,同學之間團結起來,結果會怎樣呢?
11.學生回答。
12.過渡語:
同學們的想法對嗎?我們看一場拔河比賽,看后,大家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了。
二、 分析課文,領悟觀點
1. 教師提問:
看一看,在這場拔河比賽中,哪個班獲勝了?
2.教師演示課件《拔河比賽》 下載:
內容:教材P23-P24的課文內容。
3.學生觀看后進行匯報。
4.教師提問:
在拔河比賽中,二(1)班為什么能戰勝二(2)班?從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組成員之間交流想法后,小組派代表發表看法。
6.教師邊聽學生發言邊演示課件,課件分別演示兩個班在拔河比賽中的不同表現。(板書:)使學生更加清楚認識團結的表現與不團結表現的不同。
7.教師小結:
在集體的比賽中,由于二(1)班同學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團結起來形成了合力,所以二(1)班取得了比賽的勝利。(板書:目標一致 心往一處想 勁往一處使 齊心協力)相反,二(2)班同學在比賽中失敗,就是由于他們不團結。
三、 深入觀點
過渡語:在比賽中,團結不團結比賽結果不同,那么在活動中,團結與不團結有會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來比一比。
四、比一比
1.教師提問:
比一比,在排練新年聯歡會時,第二,第三小組的表現有什么不同,結果怎樣為什么?
2. 學生自己看書,內容:根據教材P25-P26圖與文的內容安排。學生分組表演:二年級一班排練新年聯歡會的節目時,第二,第三小組的不同表現。
3.學生觀看表演后發表看法。
4.教師小結:
在準備節目的過程中,第二小組的同學非常齊心,個個都想把節目演好,認真排練,所以他們演出取得了成功。第三小組,排練節目中,大家意見不統一,不團結一影響了他們排練和演出效果。
5.教師過渡:
在比賽中,團結才有可能取得勝利;在演出中,團結才會把節目演好。在我們班集體中,還有哪些事例也能說明團結起來力量大。
五、講一講
1、老師請學生首先進行小組交流,用具體事例說明團結起來力量。
2、小組派代表舉例說明。
3、教師小結:
在集體生活中,團結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同學之間,團結起來才可能把班集體的事情辦好。(板書:把事情辦好)
六、過渡語:
團結對于一個集體來說非常重要,有兩條諺語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七、讀一讀
1、請學生看教材P26讀一讀的內容。
2、學生讀諺語,并說說是什么意思。
。 一根線,不成團,萬根線,能拉船。
。 人心齊,泰山人移。
八、 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試一試、說一說、比一比、講一講、讀一讀,知道了在集體生活中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把事情辦好,希望我們的班集體,同學們做事時,能做到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這樣我們就能把集體的事辦好,我們的班集體就會越來越團結。
板書設計 :
六
團結力量大 篇4
準備:1、《螞蟻搬豆》故事的桌面教具(小螞蟻、大樹、黑洞、黃豆)
2、歌曲磁帶《拔蘿卜》
3、情景表演的道具(蘿卜頭飾一個、兩籃木珠),一教師扮演老爺爺。
過程:(一)通過觀看啞劇表演,理解故事內容、含義,懂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1、教師逐一出示桌面教具,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這是什么?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表演。
2、教師操作桌面教具,演示故事的的前半部分。
(1)你看到了什么?發生了什么事?
。2)教師用歌唱的形式演唱故事的前半部分。
(3)小螞蟻該怎么辦呢?幼兒相互討論。
3、教師操作桌面教具,演示故事的后半部分。
。1)你又看到了什么?小螞蟻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師用歌唱的形式演唱故事的后半部分。
4、理解故事的含義,懂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1)教師完整的邊操作教具邊講故事。
(2)故事中的小螞蟻為什么一開始般不動,后來又搬起來了呢?
(3)你喜歡故事中的小螞蟻嗎?為什么?幫助幼兒提升故事含義,懂得團結力量大的道理,鼓勵幼兒也要象小螞蟻一樣團結互助。
。ǘ┰O置情景,進一步理解故事含義
1、情景表演:由另一教師扮演老爺爺,一幼兒扮演大蘿卜
(1)他們是誰?發生了什么事?老爺爺該怎么辦呢?
。2)鼓勵幼兒想出各種辦法。
。3)
教師與幼兒一起隨音樂表演《拔蘿卜》的故事。
。4)小結:老爺爺拔不動蘿卜時,是我們小朋友幫助了他,老爺爺真高興,他要謝謝小朋友。(“謝謝小朋友。”“不用謝”)你們幫助了老爺爺心理感覺怎樣?(很開心)對,團結的力量非常大,所以我們遇到困難時也要團結起來,互相幫助。
2、設置情景:教師拿出兩籃木珠,木珠中放有黃豆,請來5位幼兒,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1人,另一組4人,比一比哪一組的幼兒先將黃豆撿出來。
。1)兩組幼兒同時撿黃豆,其余幼兒觀看。
(2)哪一組幼兒撿的快?為什么?
。3)小結:因為第2組人多,所以他們就撿的快,團結的力量可真大呀。
。ㄈ┻w移經驗
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么事情也需要很多人來幫助,才能將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又省力呢?完成后,你心理的感覺怎樣?
目標:1、通過觀看啞劇表演,理解故事內容、含義,懂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2、嘗試用各種方式學習互助與合作的技能,體驗團結互助的成功和喜悅。
3、初步萌發集體主義情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