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爬行(精選4篇)
奇妙的爬行 篇1
類型:造型表現教學目標 :1、觀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動物的特點并體會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2、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3、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對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學重點:了解爬行動物的習性,發揮想象力,創作出富有情趣的、畫面。教學難點 :如何抓住爬行動物的特點大膽表現,并充滿畫面。教學準備:教師:爬行動物圖像資料、范畫學生:觀察爬行的形態、搜集爬行動物資料、畫筆 教學過程 :一、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爬行動物的資料、圖片。二、觀察、回憶不同種類爬行動物的外形特點:1、欣賞爬蟲及爬行動物的錄像或圖片以及教材中的內容。2、思考:(1) 你認識這些爬行動物嗎?(2) 你能說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嗎?3、他們的爬行各式各樣真奇妙呀!【認識爬行動物及其特點】三、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小爬蟲,你想爬到什么地方?怎樣才能到達目的地呢?·表演爬行的樣子。·它們還會碰到什么有趣的事?【發揮想象,增加趣味】四、欣賞作品:你喜歡哪一幅?觀察爬行的位置、方向、路線、環境等,描述發生了什么事?·毛毛蟲在樹枝上扭來扭去的爬行,樹枝彎來彎去畫滿整張紙,很生動;·烏龜在五彩路上爬行,就像跳集體舞;小烏龜在大烏龜背上爬行;·蝸牛在水邊爬行;·螞蟻在窗臺邊爬行,欣賞著窗里窗外的景色;·瓢蟲在爬山虎的葉叢中,正從右上角往左下方爬行。【學習多種構圖方法,使作品更有趣】五、作業 注意構圖時動物與環境的位置、大小、前后關系。六、講評:講講自己畫了一個什么故事。
奇妙的爬行 篇2
第二課:奇妙的爬行一、 教材奇妙的爬行分析:本課奇妙的爬行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爬行動物的特點,奇妙的爬行體會其美感,能夠大膽想象、創作,并充滿畫面作畫。奇妙的爬行通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畫一畫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驗細微之間蘊涵的美,培養學生細致認真的作畫習慣,同時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奇妙的爬行
二、教學內容與目標:(1)顯性內容與目標:a.觀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動物的特點并體會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創作能力。b.了解爬行動物特點,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c.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奇妙的爬行(2)隱性內容與目標:a.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b.培養學生細致認真、大膽作畫的習慣。c.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爬行動物的習性,并發揮自己的現象能力,創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畫面。(2)難點:如何抓住爬行動物的特點大膽表現,并充滿畫面。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課前準備:有關的圖片、資料奇妙的爬行六、教學過程 1、 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爬行動物的資料2、 觀察、回憶不同爬行動物的外行和特點3、 思考:1) 你認識這些動物嗎?2) 你能給大家介紹他們長的什么樣子?3) 他給人民帶來什么樣的美感?奇妙的爬行4、 接龍游戲:每個組將自己觀察的昆蟲畫到黑板上5、 聯想:你是1只昆蟲的話,你會爬到哪里?你會去做什么?6、 學生作業 ,教師指導7、 作品小結8、 課后拓展:回家觀察爬行動物,看看他們是怎么生活的課后反思:很想給學生一些活動的空間,讓他們能夠象動物一樣無拘束的爬行,無顧忌的歡笑。我想是把新課程的改革的一些東西帶給學生,一些快樂帶給學生。。。。可是狹小的教室似乎限制了我們很多美好的設想,抑制了學生的欲望。只是一種機械的思維和作畫,感覺學生發自內心的東西沒有噴涌出來。在下一節課,我一定要讓他們走出教室,認識自然,玩的更快樂些,做些他們喜歡模仿的動作,對我們的教學是種補充,哪怕吵點,只要快樂著,達到教學的目的,也是件好的想法和行為。
奇妙的爬行 篇3
第2課 奇妙的爬行
一、教學內容與目標
1、觀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動物的特點并體會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創作能力。
2、了解爬行動物特點,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爬行動物的習性,并發揮自己的想像能力,創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畫面。
難點:如何抓住爬行動物的特點大膽表現,并充滿畫面。
三、學習材料
關于奇妙的微觀世界的音像、圖片、小動物(小昆蟲)的標本、動畫片、有趣的小故事等可以引發學生想象的資料,作業 紙。
四、教學過程
1、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爬行動物的資料、圖片。
2、觀察、回憶不同種類爬行動物的外形特點。
(1)欣賞爬行動物的錄像或圖片以及教材中的內容。
(2)思考:①你認識這些爬行動物嗎?②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它長得什么樣子嗎?③它們給你們帶來什么樣的美感?④你能把你看到的爬行動物畫下來嗎?
3、接龍游戲:各小組將你們觀察到的爬行動物的外貌特點畫在黑板或紙上,比一比哪個組畫得又大又美。
4、如果你是一只小爬蟲,你會爬到什么地方呢?怎么樣爬才能到達目的地呢?
(1)教師出示樹葉、木頭、石塊等模型,請學生描述或表演爬行的情景動作。
(2)啟發學生談一談爬行動物們還會碰到什么有趣的現象。
5、作業 要求:
每組設計爬行動物的頭飾或服裝以及爬行的背景,可以用彩紙、報紙、彩筆等多種材料進行繪制、剪貼制作,比一比誰畫的爬行動物又大又美,設計的旅行又奇妙又有趣,最后表演《爬蟲一家的奇妙之旅》。
6、分工合作:
小組討論:誰畫頭飾、誰畫背景?每個人如何分工?
7、小組創作,教師巡視指導。
8、課后小結:
(1)以小組為單位表演,給同學們介紹奇妙的爬行。
(2)學生自評、互評。
(3)教師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今后你還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
9、課后拓展:
回家后觀察身邊的爬行動物,看一看它們是怎樣生活的?如果你有興趣還可以將它們寫生下來。
奇妙的爬行 篇4
第二課:奇妙的爬行
一、 教材分析:
本課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爬行動物的特點,體會其美感,能夠大膽想象、創作,并充滿畫面作畫。通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畫一畫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驗細微之間蘊涵的美,培養學生細致認真的作畫習慣,同時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A.觀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動物的特點并體會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創作能力。
B.了解爬行動物特點,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C.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2)隱性內容與目標:
A.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B.培養學生細致認真、大膽作畫的習慣。C.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爬行動物的習性,并發揮自己的現象能力,創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畫面。(2)難點:如何抓住爬行動物的特點大膽表現,并充滿畫面。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課前準備:有關的圖片、資料
六、教學過程
1、 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爬行動物的資料
2、 觀察、回憶不同爬行動物的外行和特點
3、 思考:
1) 你認識這些動物嗎?
2) 你能給大家介紹他們長的什么樣子?
3) 他給人民帶來什么樣的美感?
4、 接龍游戲:每個組將自己觀察的昆蟲畫到黑板上
5、 聯想:你是1只昆蟲的話,你會爬到哪里?你會去做什么?
6、 學生作業 ,教師指導
7、 作品小結
8、 課后拓展:回家觀察爬行動物,看看他們是怎么生活的
課后反思:
很想給學生一些活動的空間,讓他們能夠象動物一樣無拘束的爬行,無顧忌的歡笑。我想是把新課程的改革的一些東西帶給學生,一些快樂帶給學生。。。。可是狹小的教室似乎限制了我們很多美好的設想,抑制了學生的欲望。只是一種機械的思維和作畫,感覺學生發自內心的東西沒有噴涌出來。在下一節課,我一定要讓他們走出教室,認識自然,玩的更快樂些,做些他們喜歡模仿的動作,對我們的教學是種補充,哪怕吵點,只要快樂著,達到教學的目的,也是件好的想法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