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還是山——《分數的再認識》教學設計及課堂展示網絡教研活動綜述
自9月19日開帖,已一個月了。一個月來,教學之余,就上網看帖、回帖,思考、探索、嘗試。雖忙碌著、苦惱著,但卻一路收獲著,由此也備覺充實開心。首先在這里感謝一直關心我的眾網友:春苗、翟玉蘭、范葦、鄭璘玲、程雯、趙素萍、小江南、輝煌地……感謝桐城基地團隊:基地負責人葉群武、汪定斌、劉錦霞、楊敏、程李根,感謝學校數學教研組的全體老師。是他們的熱情的鼓舞和細心的指導,才使《分數的再認識》教學一步步趨向成熟,在這里每一次思維的碰撞,都讓我有著撥云見日的頓悟。在這里讓我一次次領略了網絡教研的無限的魅力。下面就本次活動從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方面作一簡要的綜述。
《分數的再認識》是在三下《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對分數的進一步探索。如何體現“再認識”?這節課的起點在哪里?落腳點又在哪里?是我在最初教學設計時面臨的最大困惑。
第一稿——“看山是山”。
在第一稿中,我沒有細讀教材,就勿勿動手設計,眼里只關注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師用中給出的教學要求。沒有考慮知識的前后聯系,對本節課的教學起點更是認識不足。
1、在導入部分僅僅為了導入而導入。誠如鄭璘玲老師指出的那樣: “一分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這三個成語與本節課的知識有什么關系呢?劉錦霞老師也認為:感覺“激趣設疑,引入新課”這一塊有點不大自然,有點為有趣而有趣之感,與本課的銜接不大。其次,“動手操作,探究新知”中的兩個活動,我覺得應該更著重第一個活動“拿一拿”,最好不宜平均用力,因為第一個活動是動手操作的,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已經明白“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罢f一說”只是讓學生再加深印象,進行表達出來。
是啊,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直指教學目標,如何改?我在思索著。
2、在教學目標上,也不清晰。范葦老師說:這是五年級的一節課,這節課的起點很低.我想起點低的目的是為了喚醒學生對分數這個知識點的回憶.畢竟從3年級認識分數之后,就沒有關于分數的再學習了.那新的知識生長點應該放在什么地方?
程李根老師認為:本節課學習“分數的再認識”,關注的焦點是“再”。既是“再認識”,必定不陌生,讓我們回到三年級的“分一分(一)”、“分一分(二)”,兩課時的學習中,學生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也初步感知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那么這節課再認識什么呢,研讀教材和教參,對照課程標準,不難得出,本節課應突出兩點:一、進一步認識分數,感知單位“1”的內涵,二、進一步理解“整體”與 “部分”的關系。
那么,針對本節課內容,我認為可以從這兩點出發:1、結合練一練1、2題(它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過),創設純數學情景,在復習中打開學生的記憶閘門,充分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展開新知學習,進一步認識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2、圍繞主題圖“拿鉛筆”,引導學生活動,進一步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同時滲透分數單位的意義,為后面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學習作好鋪墊。
3、在練習這個環節,楊敏教師的評述給了我很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