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p98-99例5及練習二十三的第4、5題
教學目的:
1 初步認識稅收的意義,了解主要的納稅種類。
2 理解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會正確計算應納稅額。
3 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4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準備:
1 學生課前分組深入社區、家庭,了解有關納稅的情況,并記錄有關數據。
教學重難點:
理解納稅的意義和應納稅額的正確計算。難點:理解稅種。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學習目標.
1、出示美麗的城市掛圖。
師:同學們,我們的城市美不美?
師:對呀!為了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環保衛生城市、花園式城市……市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投入需要很多錢,可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呢?
(學生進行猜測。)
師:這是城市里的一個財政部門撥的款,財政部門的錢是從哪兒來的呢?大部分是靠稅收得來的。
師:什么是稅收?國家將征收來的稅派什么用場呢?
學生自學:讀一讀,議一議書上第1段。
師:如果沒有稅收,國家能發展嗎?國家的稅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據國家規定,應納稅的集體或個人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納稅”。
2、提出學習目標:①什么是納稅?主要的納稅種類有哪些?②什么是應納稅額、什么叫稅率?③自學例5,怎樣計算應納稅額?
二、展示學習成果。
1、以小組為單位,先讓學生自己學習。
2、指名學生回答并板書:
(1)、理解納稅、應納稅額、稅率的含義
師:在生活中,你們知道有關納稅方面的哪些知識?
學生展示:納稅就是國家根據各種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稅款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師: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誰向誰繳稅?②是把所有的收入都交給國家嗎?③每個集體和個人納稅的比率都相同嗎?
生1:是集體和個人向國家繳稅。
生2:是將一部分稅收上繳國家。
生3:不相同,是按一定的比率納稅。
師:“一定的比率”就是下面我們講到的稅率。
學生繼續展示:繳納的稅款就是應納稅額。
師:應納稅額就是上面所說收入的一部分。
學生繼續展示: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稅率。
師:“各種收入”包括哪些收入?
生:包括銷售額、營業額、應納稅所得額……
師:誰來說一說什么是應納稅所得額? (學生可能答不出。)
教師舉例:像國家征收的個人所得稅中,在扣除XX元以后,超過的部分才要繳稅。如老師現在每月的工資為2180元,已超過180元,這180元就是應納稅的所得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