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第九冊《圖形的面積(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單元教學目標1.在探索活動中,歸納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并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3.能估計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計算面積。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后聯系
單元編寫意圖
在本冊教材的第二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體現這一思想,本單元安排了兩個情境活動:在“組合圖形面積”中,重點探索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在“探索活動”中,主要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計與計算。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形成解答組合圖形面積的基本能力。
由于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平面幾何直線型內容的最后章節,因此,教材所安排的內容除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外,更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在其中。
本單元教材編排有以下幾個特點:1.從多角度思考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問題組合圖形是由幾個簡單的圖形組成的一種圖形,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每個圖形均可分為相應的幾個部分。因此,學生在解答中也將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這是教學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組合圖形面積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并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在本冊的第二單元,學生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本課時的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是這兩方面知識的發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教材呈現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即計算客廳的面積;二是針對這一組合圖形的特點,安排了三組提示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是學生今后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基本方法。當然,這些方法均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由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的。“還有別的方法嗎?”是給學生思維空間,但不要無限制地開放。既割又補的方法,教師不必主動揭示。一般地說,組合圖形的難度控制在通過一次割或補就能轉化為兩個基本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首先,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識組合圖形的形成以及特點。由于學生已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知識,所以,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請學生用紙片準備一些基本的圖形,先說一說基本圖形的特點。隨后組織學生用這些基本圖形拼出各式各樣的圖案,并進行交流。在學生所拼的圖案中,將會出現大量的各種形式的組合圖形,對此,可以與學生共同討論這些圖案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組合圖形的組成特點。
其次,自主探索解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問題。認識了組合圖形的特點之后,接著可以出示計算客廳面積的問題,并讓他們說一說這個圖形的特點。隨后,可以組織小組探索或者獨立探索。在解決教材中呈現的問題時,一般學生運用的方法是分割法,即將這個圖形分割成幾個基本的圖形。對于分割的方法,需要與學生討論怎樣進行合理的分割,讓他們懂得分割圖形越簡潔,其解題的方法也將越簡單,同時又要考慮分割的圖形與所給條件的關系。有些分割后的圖形難于找到相關的條件,那么這樣的分割方法就是失敗的。當學生理解了分割的方法后,可以討論添補的方法。如果學生在探索時出現這樣的方法,那么教師就可以把其作為載體與學生進行共同的討論。如果學生沒有這樣的探索方法,教師也可以作適當的引導后再進行討論。討論的要點是:為什么要補上一塊?補上一塊后計算的方法是怎樣的?從而讓每個學生都理解這一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