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下教材分析:統計
練習二十五第1題,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男生和女生都在增高,但13歲后女生趨緩。第2題,進一步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統計在決策中的重要價值。第4、5題,面對不同的實際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體驗統計在決策中的重要價值。五、教學建議1. 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教學。教學本單元時,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與所學知識的對比,體會統計量的含義及統計圖的特征和適用范圍。如,教學復式折線統計圖時,可先用單式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兩組數據,讓學生體會到,單式折線統計圖可以清楚地反應出一組數據的增減變化,但在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時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從而使學生深切體會到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加深對折線統計圖的認識。2.注重對統計量的意義的理解,避免簡單的統計量的計算。教學中應避免單純從計算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統計知識,應當注意對統計量意義的理解。如眾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眾數,會求眾數,更要注意結合具體數據理解眾數的作用和特點。如教材第 122頁例1要解決“挑選身高是多少的隊員參賽比較合適?”這一問題,實際上就是選用合適的統計量來描述15個候選隊員的身高的集中情況,教材先讓學生用平均數、中位數來描述,發現不能很好地反應身高的集中趨勢,然后引出眾數,由此體會眾數的特點:在一組數據中,如果個別數據有很大的變動,且某個數據出現的次數最多,此時用該數據(即眾數)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就比較適合。教學時則可按此思路幫助學生理解眾數的統計意義。3. 教學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是學習統計知識的首要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應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從事簡單的統計活動,如調查同學們的視力情況、所穿鞋子的號碼、喜愛的電視節目等。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各種活動中,留給他們足夠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并在此基礎上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從事統計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起到引領、指導的作用,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的討論:你們準備如何收集數據;用什么方法展示數據;哪些數據經常出現;數據反映出什么趨勢;從這些數據中能得到什么結論;從這些結論中能預測到什么等等。4.適當把握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教學要求。關于選擇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問題,學生較難理解,有時沒有唯一正確答案,只有合適與否的問題。因此要開放些。注重學生對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純概率數值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