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5篇)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觀察、畫圓、測量等活動中感受并發現圓的有關特點,知道什么是圓心、半徑和直徑,能用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
2.在活動中,感受圓與其它圖形的區別,溝通它們的聯系,獲得對數學美的豐富體驗,提升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同。
二、教學線索
(一)在活動中整體感知
1.思考:如何從各種平面圖形中摸出圓?
2.操作并體會:圓與其它圖形有怎樣的區別?在交流中整體感知圓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豐富感受
1.交流:圓規的構造。
2.操作:學生嘗試畫圓,交流中歸納用圓規畫圓的一般方法。
3.體會(學生第二次畫圓):如果方法正確,為什么用圓規畫不出其它的曲線圖形?
4.引導(教師示范畫圓):使學生將思維聚焦于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體會到圓規兩腳距離的恒等,恰是“圓之所以為圓”的內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構認識
1.引導:引導學生將上述距離畫下來,由此揭示圓心及半徑,進而介紹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徑有多少條、長度怎樣,你是怎么發現的?
3.概括:介紹古代數學家的相關發現,并與學生的發現作比較。
4.類比:學生嘗試猜直徑,進而引導學生借助類比展開思考,發現直徑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5.溝通:圓的內部特征與外部形象之間具有怎樣的有機聯系?
(四)在比較中深化認識
1.比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中類似等長的“徑”各有多少條?圓的半徑又有多少條?
2.溝通:這些正多邊形與圓這一曲線圖形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
(五)在練習中形成結構
1.尋找:給定的圓中沒有標出圓心,半徑是多少厘米?
2.想象:半徑不同,圓的大小會怎樣?圓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3.猜測:不用圓規,還可能怎樣畫出一個圓?在交流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半徑、直徑之間關系的認識。
4.溝通:用圓規如何畫出指定大小的圓?
(六)在拓展中深化體驗
1.滲透:在與直線圖形的對比中,揭示圓的旋轉不變性。
2.介紹:呈現直線圖形旋轉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導學生感受圓與直線圖形的聯系,體會圓與旋轉的內在關聯,豐富對圓這一曲線圖形內在美感的認識。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56—58頁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探究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3、學會使用圓規,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4、在觀察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教學重難
教學重點:認識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明確圓心與圓的位置之間的關系,半徑與直徑、半徑與圓的大小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具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圓規、直尺、圓片。
學具準備:圓規、直尺、圓片。
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激情導入
同學們喜歡騎自行車嗎?(喜歡)那么你們一定知道自行車車輪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車輪要設計成圓形?(出示圖片)
為什么車輪設計成圓呢?這里面有什么奧妙呢?學了今天的內容大家就會明白的。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的奧妙。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實際例子引入課題,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為學習新知識做了鋪墊,從思想上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聯系生活,理解概念
(1)師:除了車輪是圓形的,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還看見過哪些物體是圓形的?
(2)學生舉例。
(3)老師也收集了一些關于圓的圖片:請大家看屏幕(課件演示)。
(4)師:同學們我們不僅用圓來裝扮我們的生活,還將圓的一些特征巧妙的用于生活。
(三)操作探究,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及圓的特征。
1、折一折,認識圓心。
(1)讓學生用老師準備好的圓形圖片,對折后打開,換個方向后再對折打開,看有幾條折痕,相交嗎?再折幾次,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一點,這一點在圓的中心)
(2)教師揭示:這一點我們把它叫做圓心,用字母“ο”表示。
(3)課件演示后,學生自己在圓上標出圓心。
2、連一連,認識半徑、直徑
(1)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圓的半徑,用字母“γ”表示。
(2)課件演示。
(3)讓學生找出定義中的關鍵詞
(4)教師解釋圓上、圓內、圓外
(5)學生在自己的圓里畫出一條半徑,并用字母標出。
(6)想一想:同一個圓里能畫出多少條半徑?這些半徑的長度會有什么關系呢?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和實際測量認識到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7)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圓的直徑,用字母“d”表示
(8)課件演示
(9)學生互相指一指直徑,并在自己的圓里畫出一條直徑。
(10)想一想:同一個圓里有多少條直徑,所有的直徑的長度都相等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和實際測量認識到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的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比一比,掌握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1)剛才我們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以及半徑、直徑的特征,那么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之間會有什么關系呢?
(2)學生自己先動手測量、比較,然后小組探討交流。
(3)小組代表發言,小組一:我們通過測量發現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小組二:我們把直徑對折過去發現剛好是兩個半徑的長度,所以認為直徑是半徑的2倍。
(4)教師歸納小結: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一半。用字母表示是:d=2r或r=d/2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以動手操作為主線,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合作探究、分組交流,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開探究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新知,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感知的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體驗、感悟中發現新知,掌握新知。]
(四)動手操作,掌握圓的畫法
1、認識圓規,教師介紹圓規各部分的名稱。
2、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畫圓
3、學生用圓規畫圓,指名學生演示畫圓,并讓學生邊演示邊歸納畫圓的步驟和方法。
4、畫一個半徑是3厘米的圓,并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畫完后同桌互相檢驗。
5、按要求畫圓,并觀察你發現了什么?(畫3個同心圓,3個大小不等的非同心圓)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比較歸納: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設計意圖:老師先示范畫圓接著讓學生試著用圓規畫圓,畫圓之后,讓學生共同概括規律,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提高。同時讓學生反復畫圓之后,結合畫圓的過程體會圓心和半徑的作用,便于學生深化對圓心和半徑的認識。]
六、實踐應用,深化知識
(1)、辨一辨。(對的在括號里打“√”,錯的在括號里打“×”)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
2、畫一個直徑為4厘米的圓,圓規的兩腳之間的距離應是4厘米。( )
3、半徑2厘米的圓比半徑1.5厘米的圓大。( )
4、圓的半徑是射線。 ( )
5、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 )
(2)、回放上課時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動畫,誰能應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為什么車軸要裝在圓心上?
(3)、下面投球比賽中,那種游戲方式最公平?
隊列3
隊列2
隊列1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讓學生親眼看見圓的知識的應用,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七、總結新知 暢談收獲
本節課你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師: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象圓一樣蘊含著豐富的數學規律,需要我們在不斷的探索中來認識它,理解它,應用它。老師相信你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經過自己的實踐,一定會探索出大自然中的更多奧妙。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 心 0 在同圓內:
半 徑 r r=d/2 或
直 徑 d d=2r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第十一冊第2-3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體會圓的特征——“一中同長”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嘗試中學會用圓規畫圓。
2、數 學思 考:經歷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發展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間觀念。
3、解 決問 題:在觀察操作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4、情感與態度: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運用,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教學設想
對于一節課的設計,最關鍵的是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決定整節課的展開。新課程的目標定位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維一體的。而“雙基”目標的落實是整體目標實現的立足點。因此,現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課堂教學反璞歸真,其實進一步明確了“落實雙基”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但對于“落實雙基”的理解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中。例如掌握規范化概念、快書準確運算等等。而是要與時俱進,讓學生經歷探究、合作、實踐等過程中充分體驗,抽象總結概括出規律。基于以上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對于“圓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作如下思考:
1、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后在了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學生通過操作、合作,在討論探究中發現圓的特征。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后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征;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進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征,并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采取學生先嘗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后在教師示范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游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游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游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四、教學準備:
1、教具:課件、圓規、三角板、球、物體(有圓的面)
2、學具:圓規、尺子、圓片、作業紙、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牛吃草引出“圓”
師:同學們,主人把牛栓在木樁上,讓牛獨自在吃草,牛繩長3米,這頭牛最遠吃到的草的位置是哪里?
根據學生反饋,教師顯示不同位置的“無數”個點,最后連點成圓。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⑴交流發現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牛最遠能吃到的草的位置,這頭牛能吃到哪些草?
(圓里的、圓上的)
師:這里的木樁、3米長的繩分別是這個圓的什么?知道嗎?
生:圓心和半徑。
師: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誰能在圓中畫出半徑?
(生畫半徑)
師: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剛才這位在畫半徑的時候,你注意到什么?
生:一個端點在圓心,另一個端點在圓上。
師:除了圓心和半徑,圓里面你還知道什么?
生:直徑。
師:誰能來畫一畫直徑?
(生畫直徑)
師:畫直徑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
生:經過圓心,兩個端點都在圓上。
(2)練一練
在下面圓中,分別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
2、探究圓的特征
師:圓與其他圖形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⑴實踐探索與交流討論
師: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給你們準備的圓,可以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相信每個小組都能有新的發現。
(一個圓只有一個圓心;半徑有無數條,而且都相等;直徑也有無數條,也都相等;……)
師:這些都是圓里面所特有的。其他平面圖形所不具備的。所以說是圓的特征。
⑵知識溝通
師:那么古人對圓的特征又是怎樣描述的呢?(展示:圓,一中同長也。)
師:你能說一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師:其實它表達的意思和我們發現的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更簡潔。這一發現早西方國家1000多年呢。
3、學習畫圓
師:你能想辦法畫一個圓嗎?你能想出幾種不同方法呢?
(描物體上的圓,用圖釘、短繩、鉛筆畫圓,圓規畫圓等)
師:請同學們畫一個半徑2厘米的圓。你認為用哪種方法比較適當?
(1)學生動手嘗試畫圓
(2)展示學生所畫的不同的圓
(3)討論正確用圓規畫圓(定點、定長、旋轉)
(4)師示范畫圓。
(5)學生畫圓。
4、練一練
(三)實踐運用
1、比一比。這個游戲哪種方式更公平?為什么?
2、游戲前要先畫好這個大圓,該怎么畫呢?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怎么學會的?還想知道有關圓的什么知識?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4
成都市高新實驗小學 曾秋聲
l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十一冊110-113頁
l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學會用圓規畫圓。
2、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合作意識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其非認知品質的健康發展。
l 教學準備:
圓規、三角板、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多媒體教學軟件、正方形紙片
l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師出示一端系著繩子的紅色小球,并握住繩子另一端將小球甩動起來。問:小球畫出了一個什么圖形?
學生回答后,揭示課題:圓的認識
二、教學圓的特點
1、結合實例,感知特點
師:你能舉出周圍物體哪里有圓嗎?(學生回答后出示乒乓球、硬幣)這兩類物體有什么區別?
生:硬幣表面是平的,乒乓球的表面是彎的。硬幣只有正面看才是圓的,乒乓球不管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的。
師:說得好!足球、乒乓球這一類物體,我們把它叫做球形物體,硬幣是圓形物體,它的正面的圓形是平面圖形。
請同學們摸一摸你們手中的書和圓形學具的邊緣,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生:長方形的邊是直的,圓的邊是彎的。
師:對!所以我們把“圓”這樣的圖形叫做曲線圖形。屏幕顯示(文字和圖形):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師:有同學舉例說車輪是圓的,那么車輪不做成圓的會怎么樣呢?動畫演示:車輪為橢圓的轎車上下顛簸著駛入畫面。(生哄笑)
師:車輪做成圓的為什么就會平穩行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索一下圓的奧秘。
3、操作討論,發現特點
師:現在四人一組,用發下的圓形紙片來研究圓的特點。
屏幕顯示:“折一折、量一量、議一議,看有什么發現?”
生操作,討論。教師巡視。
4、匯報討論結果
師:說一說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我們發現多次對折后,折痕都通過同一個交點,這個交點在圓的中心。
師:真聰明!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在黑板上貼出圓,畫出圓心并標出字母o。)
生2:我通過測量還發現了對折后的折痕長度都相等,每條都是10厘米。
生3:我這個圓的每條折痕都是8厘米,我共測量了4條。
……
師:(板書:都相等)可以折出多少條折痕?(學生回答后板書:有無數條)我們把對折后的折痕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在黑板上的圓中畫出直徑并標上字母)請同學們在自己的圓上畫出直徑。
屏幕顯示圖形:下面圓中的線段是直徑嗎?說出理由。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直徑的意義。
生4:通過測量,我還發現直徑的一半也相等。
師:很好!我們把這條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在黑板上的圓中標出半徑及字母。)請大家在圓形紙片上畫出半徑。
屏幕顯示圖形:下面的線段是半徑嗎?(回答后引導學生概括半徑的意義。)
師:誰能用字母表示直徑和半徑的關系?(引導學生說出d=2r r=d/2并板書。)口答:如果圓的半徑是4厘米,直徑是多少?如果直徑是12厘米,半徑是多少厘米?
師:“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這句話對不對?(學生回答后板書:在同圓或等圓中)
6、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圓的什么知識?
[1] [2] 下一頁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說明;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十一冊《圓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直徑;理解并掌握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3、能正確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自主發現、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流程;
1、導入 新課
(1)學生活動(邊玩邊觀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線系小球旋轉玩具表演。
[教師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形狀告訴大家,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圓形。這里,教師采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表演活動,既直觀形象,又易于發現,進而抽象出“圓”。學生從“玩”入手,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學習興趣濃厚,樂于參與,利于學習。]
(2)師生對話(學生可相互討論后回答)。
教師:日常生活中或周圍的物體上哪里有圓?
學生:在鐘面、圓桌、人民幣硬幣上……都有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體會一下有什么感覺?
學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覺:……閉封的、彎曲的。
教師(多媒體演示:圓形物體→圓):這(指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以前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線段圍成的直線圖形。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圓)這種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教師(鼓勵表揚學生):對,這個圖形就是圓,你能說說什么是圓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這時,教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在腦子里想圓的形狀,睜開眼睛再看一看,再閉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記住它。)
教師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并請學生回答:你還想認識圓的什么?學生說:還想認識圓的圓心、直徑、半徑……
[這里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幫助學生正確建立“圓”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圓心
① 徒手畫圓。
教師請兩個學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畫圓,然后請同學們評一評(3個人)誰畫的圓好呢?……師生認為用工具畫圓才能畫得好。[師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評說、其樂融融。]
②用工具畫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工具畫圓。學生畫圓:a.用圓規畫圓;b.用圓形物體畫圓。[畫圓方法任學生自選,既體現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體現尊重學生(個性)、教學民主。]
③找圓心。
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議一議、找一找……自我探索發現圓的“圓心”。[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點出圓心,標出字母。)
④游戲趣味題。
在操場上,體育老師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圓,給同學們做游戲。老師說,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都會派上用場。你喜歡站在什么位置呢?請你點出來。
[教師請學生邊點邊說明這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同時給予評說。如學生點到“圓心”,師評說:“你很有雄心,喜歡別人圍著你轉,將來必成大器。”如學生點到“圓內”,師評說:“你比較守規矩,喜歡在一定的范圍內活動,將來不容易犯錯誤。”如學生點到“圓上”,師評說:“你做事很有規律,能夠遵循原則,同時與‘上司’相處喜歡保持一定距離。”如學生點到“圓外”,師評說:“你很了不起,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做事不愿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喜歡創新,有開拓精神,將來定會大有作為。”……這樣教學,生動有趣,其樂無窮,激勵性強,學生樂學,學得輕松愉快、積極主動。學生對圓、圓心、圓內、圓上、圓外等基本概念能夠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系。
教師:你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還想知道圓的直徑、半徑,直徑與半徑之間有什么關系?……
①分組探究,合作學習。
教師提出學習活動要求:先獨立進行,再分組交流。通過動手“折、量、畫、數、比(估)、看、議”等,總之隨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探索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系。(圍繞“學習卡”上的有關內容進行。)
分組匯報,全班交流。(填寫學習卡)
學習卡
名稱 意 義 用字母表示 在同圓( )里
條數 長度 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直徑
半徑
②重點請學生說明你是怎樣發現的,展示發現的過程,讓同學們評價。
③操作檢驗,內化提升。
a.考考你的判斷力。
用彩色筆標出下面各圓的半徑和直徑。[課本第87頁“做一做”(略)]
b.對答游戲(每兩個學生一組):你說直徑長度,我答半徑長度;你說半徑長度,我答直徑長度。
c.邊體驗,邊說理:為什么車輪都要做成圓的,車軸應安裝在哪里?(教師提供各種車輪形狀和安裝位置不一樣的自行車玩具,讓學生邊操作邊體驗,進而明理。)
d.合作操作探索。
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在同圓中所有的線段( )最長;你能用尺(直尺、三角板)測量沒有標出圓心的圓的直徑嗎?
[探索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系,主要是通過學生自我探索、合作探究、分組交流,以動手操作為主線,讓學生自主參與,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和展開探究活動的時空。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我發現新知,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感知的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體驗、感悟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3)自我習作——用圓規畫圓。
①學生自學: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和步驟。(課本第87頁)
②學生操作:用圓規畫圓。(自我體會,怎樣才能畫對、畫好。)
③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操作情況指導學生匯報并總結。[適時板書:a.定長(即半徑)b.定點(即圓心)]
④操作表演,全班共賞。
A.按要求畫圓。
a.半徑2厘米 b.半徑2.5厘米 c.直徑4厘米 (比較a、c,你發現了什么?)
B.按要求畫圓,并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教師請學生畫3個同心圓、3個大小不等的非同心圓。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比較并歸納: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C.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的圓怎樣畫?(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學習用圓規畫圓,主要通過學生的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到畫圓的方法;動手畫圓——體驗畫法,掌握畫法;操作練習——發現規律、內化新知,這樣教學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具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3、課堂小結。
教師啟發學生自我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獲: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鼓勵學生質疑:你還想知道什么?……
4、創新思維訓練游戲。
教師:一個圓很美,大小不同的圓在一起組成美麗的圖案更美。請大家設計由圓(或圓和其它平面圖形)組成的圖案,并寫出創意,帶到學校與同學交流。
四、課后反思。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節課教師通過創設寬松、愉悅 、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如“游戲趣味題”中“教師的評說”,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如“自我習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賞”,享受成功的愉悅,可激發學生探知的欲望。如讓學生剪、折、畫、量、議、找……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會探索的方法。如通過學生評價教師、學生,師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學生的腦、手、眼,讓學生大膽地想、放開去說、隨心地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民主平等、開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這樣教學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置身于這樣的學習情境之中,真正達到了“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