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認識(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第十一冊第2-3頁。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體會圓的特征——“一中同長”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嘗試中學會用圓規畫圓。
2、數 學思 考:經歷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發展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間觀念。
3、解 決問 題:在觀察操作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4、情感與態度: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運用,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教學設想
對于一節課的設計,最關鍵的是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決定整節課的展開。新課程的目標定位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維一體的。而“雙基”目標的落實是整體目標實現的立足點。因此,現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課堂教學反璞歸真,其實進一步明確了“落實雙基”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但對于“落實雙基”的理解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中。例如掌握規范化概念、快書準確運算等等。而是要與時俱進,讓學生經歷探究、合作、實踐等過程中充分體驗,抽象總結概括出規律。基于以上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對于“圓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作如下思考:
1、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后在了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學生通過操作、合作,在討論探究中發現圓的特征。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后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征;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進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征,并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采取學生先嘗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后在教師示范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游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游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游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四、教學準備:
1、教具:課件、圓規、三角板、球、物體(有圓的面)
2、學具:圓規、尺子、圓片、作業紙、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牛吃草引出“圓”
師:同學們,主人把牛栓在木樁上,讓牛獨自在吃草,牛繩長3米,這頭牛最遠吃到的草的位置是哪里?
根據學生反饋,教師顯示不同位置的“無數”個點,最后連點成圓。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⑴交流發現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牛最遠能吃到的草的位置,這頭牛能吃到哪些草?
(圓里的、圓上的)
師:這里的木樁、3米長的繩分別是這個圓的什么?知道嗎?
生:圓心和半徑。
師: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誰能在圓中畫出半徑?
(生畫半徑)
師: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剛才這位在畫半徑的時候,你注意到什么?
生:一個端點在圓心,另一個端點在圓上。
師:除了圓心和半徑,圓里面你還知道什么?
生:直徑。
師:誰能來畫一畫直徑?
(生畫直徑)
師:畫直徑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