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拓展七(課標本)
2.討論:通過閱讀課文和搜集資料,你對舊中國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國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了解?
獨立準備;分組交流。
3.交流:在資料的搜集和運用方面,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引導學生從搜集、處理、運用等方面進行小結,注意點撥:
⑴資料分類的方法:主題分類法──根據每個單元不同的主題對資料進行分類;項目分類法──本單元“勿忘國恥”可分“列強欺辱”“中華兒女抗爭”等。
⑵學會建立自己的資料目錄。
⑶養成定期整理資料的習慣。
⑷從多種渠道獲取資料。
二、日積月累
1.自讀成語,讀準字音,了解這些成語的共同點。
2.同桌對讀,分組比賽,熟讀成誦。
3.任選一個成語為同學做講解。
4.勾畫出講解后仍不懂的成語,查詞典解決(家庭作業)。
5.拓展:嘗試說同類的其他成語。
三、展示臺
1.學習本組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暢談收獲,引導歸納出需要展示的項目。
以下活動可結合班隊會活動在平時進行:訪問老紅軍、抗日老戰士;參觀烈士陵園等。
2.根據學生具體的準備情況,課堂上可進行以下活動:
抗戰英雄故事會、手抄報評比等。
3.評選活動:
評選各項活動的能手;評出最有創意的活動小組;評出最佳作品,如手抄報。
交流平臺
本次“交流平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交流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二是交流搜集、整理、運用資料的收獲。重點是交流如何整理與運用資料。在教學時,可以把交流“屈辱的歷史”整合于交流搜集、整理、運用資料收獲的過程之中,比如,學生交流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資料時,可說說運用的是什么資料。應注意的是,所交流的資料,不要僅僅局限于“屈辱”這一方面,還應交流中華兒女奮力抗爭的資料。
學生通過幾年來的實踐,都積累了許多搜集、整理、運用的方法,也有許多感受與體會,本次“交流平臺”是要引導學生進行一個稍微系統的小結,推廣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和新做法,以利于學生今后更好地搜集與處理信息資料。
整理資料,包括篩選資料和處理資料兩個方面的工作。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資料分類方法,如,主題分類法──每學期有8個專題,每個專題的相關資料歸一類;項目分類法──“勿忘國恥”可分為“列強欺辱類”“中華兒女抗爭類”“愛國名人名言類”等。2.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資料目錄,不管是資料袋還是資料積累本,建好目錄(包括標題與頁碼),查找時便可信手拈來,十分方便。3.培養學生定期整理資料的習慣。4.如果有條件,要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在電腦上建立自己的資料文件夾和各級子目錄。一般來說,較常用的收索引擎有http: / / 等。有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分辨網絡資料的真偽和優劣,因為網絡資料往往寶藏與垃圾共存,權威網站的資料可信度較高;還要注意防止學生借機沉迷于網絡游戲或聊天之中,要教育學生健康上網。
搜集資料的主要目的是運用資料,為學習與生活服務。要熱情鼓勵學生在課堂交流、習作、口語交際、其它學科學習與日常生活中,恰當運用所搜集的資料。
日積月累
“日積月累”安排的是16個成語。這些成語都是褒義詞,與本組教材“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主題密切相關,充滿激勵性。這些成語,有表示發憤圖強的,如: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等;有表示團結一心的,如: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等;有表示勇敢頑強的,如:臨危不懼、勇往直前、不屈不撓、大義凜然等。通過讀、背,一方面使學生積累詞匯,豐富語言;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本組課文所表達主題思想的感悟。教學時要讓學生讀準字音,采用多種讀、背的形式,教師不必講解詞語的意思。對不理解的成語,可讓學生自主查查成語詞典。如果學生感興趣,可以讓學生說說在哪里讀到過或聽到過這些成語;還可讓學生自主說一說同類的其他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