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圓明園的毀滅》講的是在北京西北郊曾經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它過去是一座皇家園林,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而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圓明園遭到毀滅。現在我們看到的只能是殘垣斷壁、一片灰燼。
這篇課文流露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強烈仇恨。根據本教材的育人點、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我把“通過語言文字的的理解,想象圓明園當年的樣子,了解圓明園是怎樣毀滅的,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作為本課的重難點,并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圓明園的輝煌和它的毀滅,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2、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并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表達的。
3、學習本課生字詞,練習用“宏偉”、“凡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體現了大綱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進行思想教育,達到文理結合、教書育人的要求。
二、教法
我相信良好的人文知識與良好的工具運用使教學事半功倍這句話。一座已不復存在的園林,它的遺址可以激起人們對它曾經有過的過去的想象,在此課教學中,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法:
1、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文路,激發感情,受到感染,可以很好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我在新授前,憑借課件插圖,讓學生感其情,了解其物,激發對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以讀代講法:加強讀的訓練是當前語文科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訓練。再說本文所敘的事與學生存在著時空差,只有通過讀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所以我把此法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運用。
3、以練促讀法:根據高年級語文教學“讀、講、練”結合的特點。在剖析重點段后,我根據課后思考、練習適時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之后,再讀課文,仔細體會感情,明確思路。
教具準備:投影儀、掛圖、小黑板、生字卡片。
三、學法
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知識,更主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由“學會”變成“會學”,正如葉老所說的“教是為了將來不需要教”。因此,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根據本教材的特點,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讀、思、劃、議、提(質疑)的方法”了解課文內容;運用“觀察法”、“感情朗讀法”,體會中心思想。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質疑能力。
四、教學程序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準備用二個課時來完成本課。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了解圓明園當年的景觀,課后收集資料,了解圓明園的歷史成因。
第二課時:剖析圓明園的美與被毀滅的段落,想象圓明園當年的美麗景色,體會中心思想。
這里主要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分五個環節進行。
1、復習舊課:
這節課開始,我讓學生談談自己收集了解的圓明園資料,說一說曾經的圓明園是座怎樣的園林。(歷史成因、建筑宏偉、博物館)這樣既復習了舊課,又為理解新課打下基礎,更鍛煉了學生自我學習,收集與整理資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