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學雜談
【江蘇省淮安市北京路小學 唐天池】〖淺談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持續發展,創設網絡化的情境〗
我們認為課堂的真正含義應該是開放的、廣泛的,學校里的時間只是將學生集中起來,教給他們比較系統的知識體系,而真正的知識內化、升華的過程應該是課堂外的課堂。從這個概念上來講,在創設情境時,我們應該注重以知識的延續性促進個體的持續發展。
在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詩的含義與作者的寫作背景,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險阻的情感,我設計了網絡化的教學情境──專題學習網站,并將網站分為課內、課外兩部分。
課內部分重點用自學、自測、交流、講授等形式與手段放在理解詞、句與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上;課外部分則收集了大量與紅軍長征史實相關的資料(包括視頻、圖片、文字等)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深化學習效果。上課前我告知學生課外部分學習的網站地址,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雜志等多途徑去了解長征的史實,讓學生初步感受長征的艱辛與偉大。上課后,我和學生一起在網絡情境下通過檢查預習→自學探究→體會詩情等步驟一起分析、研究、領悟詩歌的意思與思想感情,最后利用課外部分的網站延伸課堂的長度,留給學生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讓教學情境豐富課堂的內涵與外延。
總之,教師應該盡可能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用充滿美感與智慧的情境,與學生情感心理發生共鳴,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究,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達到提高素質與發展個性的和諧統一 !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中學 吳 彥】
〖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滲透語文知識的嘗試·利用成語、典故、詩詞、歌賦等生動、具體的語文材料,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概念、歷史理論的理解〗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是文史結合的典范。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任何文學作品都產生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并反映某一個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樣,任何歷史內容都是依*文學形式(有少量是實物形式)記錄下來的。《新課標》中也重視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教師在教學中要整體把握課程的結構和內容,強調歷史和其他文科的融合和聯系……”
1、運用成語、典故的通俗性與生動性,來加深學生對抽象的歷史概念的理解。例如講授“春秋戰國”時,可以引用“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朝秦暮楚、毛遂自薦、圖窮匕見”等成語、典故,加深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既是西周王朝衰微、又是社會戰亂動蕩的時期的認識,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運用詩詞、歌賦,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學習“紅軍的戰略大轉移長征”這一節內容后,朗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對這一驚天動地、震憾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通過這首詩,學生不但能領略到紅軍大無畏的精神而且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同時借助形象思維,可深刻地記住紅軍長征中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爬雪山等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