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實錄
師:依然頑強地向著高空伸展。
師:這就是白楊,它高大挺秀,它適應能力強,它堅強不屈,它——
生(情不自禁地、慷慨激昂地一起讀課文中的句子。)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的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樣的關聯詞語一氣呵成,表現了戈壁灘上白楊樹上外在特點和性格特點:適應力強,不怕任何困難。我們借助這幾個關聯詞語背誦爸爸說得話語。
(學生自由背誦后指名背誦一起背誦)
第二課時
一、體悟爸爸的心。
師:(cai播放畫面)在茫茫的戈壁灘上,地是黃的,天也是黃的,在這渾黃的基調上出現了一片翠綠,那就是(白楊生齊說)。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們像列隊的衛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擋著風沙的襲擊;它們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對狂風暴雨,巍然毅力,它們給這貧瘠的沙漠帶來了生機,帶來了希望。在爸爸的心中,白楊樹
生:(看板書)高大挺秀,它適應能力強,它堅強不屈。
師:(引讀課文)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師:而這,孩子們還不能理解。他們只曉得——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
師:他們只曉得——
生:爸爸這回到奶奶這里來,是接他們到新疆去年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師:他們只曉得——
生: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師:這些都是孩子知道的孩子們不知道的。如果后面接著寫:不知道……應該怎樣寫?
〔引導學生填補課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生: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接他們到新疆去讀書?
生: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遠?
師:這些問題你能回答嗎?
〔點撥得恰到好處,學生的思維又推進了一層。〕
生: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是為了建設新疆,保衛新疆。
生: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是為了開發新疆大油田。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當年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為邊疆所做的貢獻吧!(師播放建設者建設邊疆的畫面)
師:昔日荒涼的戈壁灘建設得如此繁榮,想象一下,他們在建設邊疆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爸爸、媽媽當年克服各種困難,跟大自然作斗爭,憑著堅強的意志,開發、建設新疆。
生:看了剛才的畫面,我知道當年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里挖渠,手都凍到了鋤頭把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里,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
生:爸爸、媽媽等一批邊疆建設者克服了我們根本想不到的困難,全力建設邊疆。
師:(相機板書:建設邊疆)既然條件這么艱苦,爸爸為什么還接孩子們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