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生:“那么”可以換成“非常”、“很”。
生:還可以換成“多么”。
師:大家將換成的句子讀一讀,看意思有沒有變化?
生:沒有變化。
生:老師,這樣一換,意思是不變,但好象表達的感情變了,變得沒有那么強烈了。
師:你能不能給大家說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達的感情是對草原無比喜愛,喜愛到了極點一樣,而其它的詞卻沒有這種感情了。(掌聲又響起) 師:面對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樣?在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生:“總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師: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對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鮮空氣,真使人------,看大家能用什么詞形容作者此時的感受?
生:心情開朗。
生:心曠神怡。
生:神清氣爽。
師: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師:你從“一碧千里”這個詞體會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綠的。
生:大面積都是綠的。
生:“碧”就是青綠色,“一碧千里”是說“整個草原全是青綠色的,一眼望不到邊。說明草原又綠又大。”
師:你們認為誰體會得最好?說得最具體?
生:第三個同學。
師:為什么又說“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時接不上來。師引導:我們可以利用剛才這位同學的辦法去試試:他是怎樣理解“一碧千里“這個詞的呢?請剛才這位同學給大家講講吧!
生:老師,我是通過查字典來理解的。
師:對!我們也可以學學他嗎?
(學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來,不一會兒紛紛舉手)
生:“茫茫”是“模糊、朦朧的樣子”那么這句是說“草原雖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
生:也可以說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遠,而且又很清楚。
生:與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氣”連起來,使我想到草原很潔凈,沒有什么東西遮擋視線,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遠。(掌聲響起)
師:說得真好!我們就是應該這樣聯系上下文來體會。那么作者又是怎樣描寫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無邊的綠毯,把羊群比喻成綠毯上繡著的白花。
生:小丘像一幅美麗的中國畫。
師:大家讀得很仔細。請大家看看電視上的兩幅圖畫,請同學們辨別一下哪幅是“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師出示圖畫,指認畫。點撥“綠色渲染”就是“用綠顏色涂畫的”,“墨線勾勒”指“用墨線把物體的輪廓勾畫出來”)依據圖畫及文中內容,請大家談談,“綠色渲染”和“墨線勾勒”分別指什么?
生:綠色渲染說明草原這幅畫的基本色是綠的。
生:綠色渲染還是說草原上都是綠的。
生:不用墨線勾勒說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
生:不用墨線勾勒說明小丘和平地連成了一個整體。
師:這幾位同學都說得很好。請大家再讀讀第三句,就會明白。
生:(齊讀)“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
師:草原上可謂“放眼處處皆綠色”。請大家找找,看哪個詞寫出草原這“綠”到底是怎樣的“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