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草原特點的詞 。"一碧千里"在你腦海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茫茫"是什么意思? )(板書:一碧千里)
(3)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提問:作者在描寫" 羊群"和"小丘"時分別用什么詞句來形容?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綠色與白色的搭配,真是一幅多么清新明麗、自然和諧的圖畫呀!)
(4)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翠色"欲"流,流了沒有?為什么后面又說"輕輕流入云際",這不是很矛盾嗎?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并讓兩名
學過繪畫的同學,上臺用美術的方法為大家解釋"渲染"和"勾勒"這兩個詞語。看看這"翠色欲流,輕輕流人云際"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
3、播放音樂范讀,并指導朗讀。(要把"高歌一曲"的喜悅讀出來,也要讀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活潑可愛,更要讀出對草原的喜愛和贊美。)
4、(出示課件)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草原畫卷呀!天空賦予了草原的明麗,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線條,牛羊更賦予了草原的生命活力。置身于此情此景,難怪老舍先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導讀)"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要讀出驚嘆的語氣。)
(1)作者會吟一首什么小詩呢?引導學生吟頌《敕勒歌》。
(2)理解"回味"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回味什么?
(3)指導學生體會作者先寫草原的景色再抒發感慨,這就是寫景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放飛想象
【教學設想:第2-5自然段中,草原人民特有的風土人情學生較為生疏,所以教學時應從整體入手,先理清文脈,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歡迎客人的方式作為理解重點,讓學生合作探究,發揮想象。再從課件展示的動人畫面,扣人心弦的音樂中領悟文章所表達的"蒙漢情深"這一主題。 】
(音樂過渡)"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聽!這是什么?(課件播放樂曲《賽馬》)
1、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讓學生想象蒙古人民騎著駿馬在草原上奔馳的情景,再課件出示"遠迎客人"的畫面 。)
2、老舍先生又是怎樣描繪見面后的動人場面的呢?請大家朗讀第2-5自然段,并用最簡單的語言說說這一部分主要寫了哪幾個場面?
(引導學生回答并板書:遠迎、相見、款待、話別)
3、齊讀第2自然段。
(1)、該段體現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語句很多,拿出筆把每小節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同桌互相說說喜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