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⑵ 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⑷ 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這兩首詩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現的是美好的童年,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并不遙遠,理解起來也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時間,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
2、交流反饋:
⑴ 學習《牧童》:
① 理解字詞。
② 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說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么呢?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一個“橫”、“弄”、“臥”,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對于學生來說,這就是他們所期盼的無拘無束的生活。這個小牧童,就是他們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導學生置換成牧童,設身處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從而更好地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③ 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⑵ 學習《舟過安仁》:
① 理解字詞。
② 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
(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學生放飛想象,仿佛和詩中的兩個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張傘使風,聽到了水聲、風聲、歡笑聲,想到了自己曾做過的調皮事,怎能不喜歡呢?而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③ 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學了這兩首詩,學生一定有很多感觸,因此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美美誦讀,然后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可對詩中的兒童說,對家人說,對老師說……既可給學生傾吐的機會,又可拓寬思維、豐富體驗。)
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