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1、影片導入,創設情景:
情感性是語文學科固有的特征,情也是教學的根,整個教學過程只有情文交融,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再見了,親人》寫的是50年前志愿軍回國與朝鮮人民在車站依依相送的情景,文本情感性很強,深含了濃郁熾熱的親情,而這析的情感氛圍,與學生裝的生活經驗,生活情感都相距甚遠。因此,我一開始,就讓學生裝觀看了3分鐘的影片,通過志愿軍戰士為了朝鮮人民拋頭顱,灑熱血,那英勇獻身的場面,感受那真切寬廣,深刻的親人的內涵,從而為整節課打下了感情基調。
2、朗讀與激發學生形成內心視像相結合:
課文中有些詞句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不難理解,但卻富有鮮明的感情色,體現作者的獨具匠心。在教學中,通過誘導學生形成內心視像,來指導朗讀。如,在同學們體會大娘為志愿軍做的感受人事時,有的同學講到這一句“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學生已講到“冒著、穿過”讓我們感動,按常規,像這樣的理解學生已格式化地抓動詞了,其實,還沒有真正體會那種舍己救人的精神。在此,我用導語激發學生裝形成內心視像, “假如……假如……看到了……看到了……”等導語,激發學生想象在那滾滾的硝煙中,在那濃濃的炮火中穿行的大娘們,從而使他們更感受到大娘是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送打糕,那么再次讀的時候,大娘那親人的情感就出來了。
3、將朗讀與理解有機結合:
閱讀中朗讀只讀不想,即使讀破書,也很難進入到文本情感,在這節課中通過追問,把朗讀與理解有機結合。當學理解到“您為我們失去了惟一的親人”這一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救了傷員,大娘會──。如果救小孫孫,志愿軍傷員會______。啟發學生感受大娘此時的兩難,在這生死選擇時期,大娘失去了惟一的小孫孫,把惟一生的希望給了我們的志戰士,這樣大娘的偉大形象就展示在我們眼前,親人飽含的情感也就潛入每個同學心中。
4、注重朗讀的層次性:
本課的難點是人物語言中包含了復雜的感情,年幼的孩子不易把握,我采用的辦法是細膩處,步步引導。與大娘告的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的朗讀指導分為四次,求──請求──懇求──哀求,學生的體會步步深入,情感漸趨,在反復的朗的朗讀中,達到“心入于境,情會于物”。
5、注重渲染朗的氣氛:
同一文字反復閱讀易造成心理疲乏,使學生產生厭倦,只有在不同背景下,才能激活新的思維。本節課中安排層次誦讀,,營造氛圍,或提供背景,為孩子的廣闊想象創造空間。在理解志愿軍戰與朝鮮人民最后話別的一段時,我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配上了音樂,從音樂的角度體會語言文字的音韻和氣勢,把文字變為生動形象的立體畫面,從而讓他們體會到深情厚誼和那樣的依依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