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
第二課時
一、教師指導,讀講結合。
1、師:你們說朝鮮人民是親人,可是,自從1950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把戰火一直燒到我國邊境,中國人民派出了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到朝鮮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國坐下來談判。停戰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戰爭,志愿軍死傷成千上萬,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軍要回國了,怎么來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個人?這像是親人嗎?——你們怎么反駁我?
生:老師,您說的不對!來送行的不只是三個人,好多朝鮮人民都來送行,只不過作者只寫了三個人。
師:為什么只寫三個人?
生:我想,很多人來給志愿軍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個一個都要寫上,那就寫成長篇小說了。作者要在這么一篇比較短的文章里表達朝鮮人民對志愿軍他們的心意,就得選出代表人物來寫,重點地寫。用他們,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點地寫。
師:由于寫作選材上的原因,作者重點寫了三個人,概括寫全體。這是一種經常用得到的選材組材方法。
2、師:哪位同學還敢說“老師,我要說服您!”或是“老師,我要感動您!”要說服我的,就先把你作為依據的課文讀出來,然后再講理。要感動我,就得讀得有聲有色,有感染力。
生:老師,我要說服您。第一段課文寫了是由于敵機封鎖,志愿軍戰士沒的吃,朝鮮大娘領著全村的婦女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送打糕,表示她們很勇敢。
師:但是我又有點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書上為什么卻說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個成語,是說下雪天給別人送去炭,烤火,幫助人,也比喻在別人最困難的時候去幫助人家。志愿軍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東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樣。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這句話是說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送打糕,可是回來時還沒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說明她的身體很虛弱,但她不顧自己的虛弱,堅持給志愿軍送打糕。
生:我也要說服老師。(讀)“我們還記得……唯一的親人。”對大娘來說,小孫子是她唯一的親人,可是敵機來了,她不顧小孫子,先搶救傷員,傷員比她的小孫子還重要,在她心里,傷員也是她的親人。(指導讀這句話。)
生:我來說服老師(讀)“八年來,你給了……”志愿軍在朝鮮作戰,離開了爸爸媽媽,但大娘給了他們非常的慈母般的溫暖。不是親人也變成親人了。
師:是啊,從血緣上說不是親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這樣慈母般的關懷,他們實際上已經變成親人。
師:就是這樣一位大娘,八年的時間,像慈母一般地照顧、愛護志愿軍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著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軍依依不舍。所以一開頭志愿軍怎么說的呢?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3、師:剛才大家主要講了大娘的事實,讀出了感情強烈的語氣。抓得準,讀得好。小金花和大嫂這兩段你們一定比剛才找得更好,讀得更好。
師:先看大嫂那一段。(學生各自朗讀)
生:我說服老師。一個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媽媽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來。小金花的媽媽為了解救志愿軍與敵人同歸于盡,說明她與志愿軍的情誼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