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a、引導學生抓住“惟一”、“丟”、“背”等詞來體會,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談談“惟一的親人”對大娘意味著什么,接著體會大娘這一“丟” 丟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從而理解大娘對志愿軍的感情勝過親人。
b、感情朗讀:
朝鮮大娘為救志愿軍不顧最親最愛的小孫孫,這能不算“親人”嗎?
這兩句教學不一定按以上順序,根據學情而定。學生還可能談到大娘洗補衣服幾夜不眠、大娘八年來像慈母般地關心戰士們等情節讓人感動,老師都要予以肯定。
③ 朗讀比較,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師引:大娘為志愿軍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難怪志愿軍對大娘說……
“這比山還高比沒得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出示句子)
a、請學生改成陳述句。
b、比較兩句話,哪句更能體現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讀:
師:在五次戰役的時候,是大娘帶著全村的婦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讀。
師:在敵機來的時候,大娘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而丟下了自己的小孫孫,所以──生接讀。
設計理念: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指導朗讀反問句的語調,采取不同形式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
⑵ “志愿軍與小金花”之情:
① 句子:你回來以后,焦急地等待著媽媽,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
a、引導學生抓住“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等詞句體會小金花內心失去媽媽的悲痛。
b、感情朗讀,演讀。
c、“媽媽犧牲不落淚”,可“跟志愿軍告別卻哭成淚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讀句子。
② 朗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⑶ “志愿軍與大嫂”之情:
① 句子: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傷好以后,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個“挖”來理解它們的不同背景,再想像這三個“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從而理解大嫂不顧生命危險為戰士們挖野菜的可貴品質,感人至深。
b、感情朗讀。
② 朗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3、朗讀體會惜別深情:
⑴ 師引:現在志愿軍就要同她們分別了,此時此刻,戰士們是怎樣抒發自己那依依惜別之情呢?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想想怎樣讀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讀)
⑵ 評讀。(注意體會與大娘告別的不舍,對小金花的疼愛,對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讀1~3自然段,升華情感:
⑴ 選擇自己體會最深的一個自然段朗讀,注意表達出志愿軍的思想感情。
⑵ 激qing配樂朗讀:
① 在這分別的日子,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想到大娘為給我們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動情地對大娘說──(配樂齊讀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