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嗎?──《再見了,親人》教學案例
【教例】五年級《再見了,親人》。
師:誰能說說“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
生:“雪中送炭”說的是在大雪天給人送炭。
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時候給人送去木炭取暖。
師:請細讀課文,說說課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生:朝鮮大娘在志愿軍戰士戰斗了三天三夜,已經餓到極點的情況下,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士送打糕吃。
師: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說說嗎?
生:今年內蒙古地區遭受百年未見的雪災,在災區人民生活遇到巨大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及時送去了救災物資,這就是雪中送炭。
生:我在書上看到,紅軍過雪山的時候,紅軍首長把自己僅有的棉衣讓給快凍僵的“小鬼”穿,這也是雪中送炭。
師:你們講得很好。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在下雪時才能“雪中送炭”呢?
生:不是的。比如說,一個公司的老板在做一筆生意時,急需20萬元資金,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位朋友及時借給他錢,幫他度過難關,這也是雪中送炭。
生:一天,我把鋼筆忘在家里,同學把自己的筆借給我,這也是雪中送炭。
生:我覺得借支筆,這點幫助太小了,算不上雪中送炭,再說忘記帶鋼筆這也不是什么困難。
師:是呀,那么怎樣的幫助才能說是“雪中送炭”呢?
生:應該是很大的幫助。
生:應該是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去幫助。
師:下面誰能根據剛才的討論來總結一下“雪中送炭”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指的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給予幫助。
【評析】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先讓學生從字面意思入手,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在課文中的意思;在理解了“雪中送炭”在語境中意思的基礎上,教師又及時地組織學生通過討論,走出“非下雪不能送炭”的理解誤區,從而讓學生學會準確地運用“雪中送炭”這一成語。整個訓練過程流暢自然,教師事先沒有設計什么“圈套”,只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實情”,巧妙地為學生“引路”,很好地體現了“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