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的教案
3、(1)結合課文說說“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朝鮮大娘在志愿軍戰士戰斗了三天三夜,已經餓到極點的情況下,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士送打糕吃?偨Y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
(2)體會“唯一”的含義。(隱含著大娘付出的代價是多大呀。)
4、帶著真摯的感情再次朗讀課文第一段(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還要讀好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要讀出懇求的語氣。)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一部分。
2.抄寫本課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鞏固復習上一節課。
1、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
2、背誦第一部分
二、深入課文,師生共同探討。
1、學習第二與第三自然段。(我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
(1)帶著問題有感情讀第二、三段。
用自己的話說說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做了些什么?
(2)老師在學生閱讀時隨機點撥:例如“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抓住“噩耗”、“同歸于盡”兩個詞品味。)“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抓住“代價”一詞,說說“代價”具體指什么?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比較表達情感的不同。)
(3)體會下列句子:從小金花的媽媽犧牲了沒哭,而與志愿軍叔叔分別的日子卻哭了,從中感受小金花與志愿軍之間有親密的情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從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雙腿,感受大嫂對志愿軍的一片深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討論:前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都用第二人稱;都先用一個稱呼語;這樣寫好像面向對方說話,更便于表達感情,都是通過具體事例直接抒發作者的感情。)
2、學習第四五六段。體會“親人”“親愛的土地”的含義。(朝鮮人民關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獻出生命,所以稱為“親人”。為什么叫“親愛的土地”?因為在朝鮮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經并肩戰斗。這片土地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而且灑下了志愿軍的鮮血,所以叫“親愛的土地”。正因為中朝人民的戰斗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3、體會前三段開頭和結尾的寫法(前三自然段開頭都是祈使句,表示懇求,體現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問句,表達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三、再讀再悟。
1、志愿軍戰士踏上異國他鄉,與朝鮮人民共同浴血奮戰;朝鮮人民關心志愿軍戰士,軍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為了什么?(為了共同的敵人,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這就是愛國主義,這就是國際主義精神。)
2、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軍怎能忘懷呢?讓我們走進志愿軍叔叔,跟他們一起和朝鮮人民話別,愿意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感情朗讀1~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