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感悟策略的靈活運用──《橋》教學案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感悟是一種個體的自覺自得行為,不能告訴,不能灌輸,不能復制,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體驗,從而使學生因領會、理解,而有所悟。
一、創設情境,喚發感悟
情境是教師依據教材有意識地創設的典型場景,因而在情境中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語言表層意思的理解,而且易產生頓悟,領會語言內涵,有利于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深層含義的能力。
一位教師在執教五年級課文《橋》這一課時,結尾處,在交代他們父子關系時,教師恰當地運用了感悟策略的方法,注重創設情境,放一段悲傷的曲子,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情感,品評語句,教師誦讀,讀的緩慢、低沉、壓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師生一起懷著悲痛之情來祭奠這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師生齊讀,將課堂氛圍一下子渲染到了高潮,猶如悠揚的琴聲到了激昂處戛然而止,卻余音裊裊,濃濃的傷感之情充溢整個教室,學生被老共產黨員大公無私,舍己為人,英勇獻身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讓我們這些聽課的老師為之動容、動情。
另外,切身觀察,觀看錄象,談感受,這一情境教學的設置,一下子也扣住了學生的心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創新和實踐的機會,使信息技術由輔助教學手段發展成為學生學習的認識工具,
二、品詞品句中感悟
有時拿到一個文本,粗粗一看,語句平淡樸實,,似乎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然而細細讀讀,品品詞句,換一個詞語,換一個句子,換一個順序,才發現沒有課文中來得精彩。品評出語言的韻味來。
同樣是《橋》這課,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說說你為什么感動?”放手讓學生互相交流,朗讀,品析。如在學習“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擋”這一句時,教師問同學們什么叫“咆哮”?這里用的是受驚的野馬,為什么不用受驚的馬?這一連竄的追問,通過比較,學生體會了洪水之大、之猛,又如“像潑、像倒”短短的四個字,構成了兩句話,不僅描寫出了雨水之大,而且表現出雨水的來勢兇猛,為下文的山洪爆發作了鋪墊,教師問該怎么讀?分男女生讀后,全班又齊讀,反復誦讀,品評體味;又如在學習“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這一句時,教師問學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洪水跳的什么舞?學生回答后,又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洪水的瘋狂、肆虐,而這所有的環境描寫句子,所起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為烘托主人公老支書的高大形象。課堂上,教師采用層層推進,步步提升的形式,在品詞品句中,讓學生明確了環境描寫的作用。教師沒有脫離文本來單獨理解課文表達上的特點,讓學生很自如很輕松的明白了環境描寫所起的鋪墊、烘托作用。
三、誦讀體味,潛心感悟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十分強調感悟,古人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感悟的經驗,其核心是重讀、重思。例如,古人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朱熹主張讀書應“熟讀而精思”:“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荀子在《勸學》中指出,讀書應“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說,讀和思是兩種最基本的感悟方式。新課標強調了“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要求學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