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反思
2、默讀課文,默讀要求兩個:一個是讀通、讀順文章,另外是了解課文寫了幾個故事,分別給那幾個故事擬上小標題。由于課文比較長,可以給學生指定的時間默讀課文,節約課文時間。
1、 詞語部分學要改進的是,把多音字詞、難讀詞語、成語同時呈現,讓學生去發現詞語的特點,并且及時糾正讀音,讀出對詞語的理解。
4、抓住“勇敢機智”來分析人物(藺相如)重點抓住藺相如語言的三句話分析朗讀。其他的一些地方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評述,尊重學生的理解,給與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將相和》教學反思
——重慶市沙坪壩區鳳鳴山小學刁建爭
《將相和》這篇課文,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不算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確定了"藺相如"和"廉頗" 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原因為學習的重點.難點定為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著三個故事之間的互相因果關系.通過學習,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教學不斷反思,我深切體會到教學設計的思路對于課堂氣氛及學生精神,思維的狀態,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片段一
師:請大家看小黑板"第一自然段是 這個故事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 小故事的結果.你會填嗎 "
生甲:我認為是"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是這個故事的原因."負荊請罪"是第三個故事的結果.
生乙:我不同意他的看法,秦國強盛才敢趙的和氏壁,趙國不交和氏壁就會被秦國攻打,藺相如挺身而出,利用他的機智和勇敢保護了和氏壁又避免了一場戰爭,因此"完璧歸趙"才是原因.在澠池會上藺相如立了功,封為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產生了矛盾,才有后面的"負荊請罪".因此,《澠池之會》是"負荊請罪"這個故事的結果.
師:說得非常好,分析得很透徹,說明你理解課文深入細致.大家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略)
片段二
師:分析一下"藺相如"和"廉頗"從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前因后果.
生甲:"完璧歸趙" 藺相如立了大功,受到趙王重用,讓他隨行澠池會.在澠池會上,藺相如逼秦王擊缶,秦王想到廉頗大將把守邊界,秦王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擊缶,將相共同保護了趙王的利益,他們是趙國的功臣.
生乙:他們的矛盾是澠池之會以后才產生的.廉頗不服,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而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職位比廉頗高. 這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我兒女外三個故事就是只樣聯系起來的.
師:精辟,在自讀自悟中,同學們解決了課文的重點,,難點,現在看看課文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提出問題,師生同來解決.
反思一.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節分析課,我抓住了《目標》中的一道作業提和教學的重.難點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反思二.通過質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文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討論,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中,提高了綜合學習語文的能力.
反思三.根據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看到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為學生的發言感到欣慰.但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卻是我遺憾的一面.這主要從中差生的作業中反映出來,完成的質量不高,表現在答案上不完整,對個別詞語理解也不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