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反思
反思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
通過以上四點教學反思,我對課程標準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那就是"雙基"教學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高度出發,走"三維目標整體挺進"的新路子.在堅守語文本位,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下,激活學生的思維,兼顧"雙基"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將相和》教學反思
《將相和》一文是十一冊語文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借助重點句來理解課文.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抓住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來品讀文本.讓學生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系.在教學中有兩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展開想象,補充課文的空白內容.
出于表達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敘述比較簡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簡略進行補充練習.教學《將相和》時,我讓學生補寫廉頗負荊請罪時的神態,言行以及藺相如的態度.這些練習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故學生很樂于展開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學生接受.
2,課內外結合,開展辯論.
學習了《將相和》之后,我精心設計一道辯論題:究竟藺相如的職位應該不應該比廉頗的職位高要求學生課后準備,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我欣喜地看到,學生都在積極地為辯論賽做準備,他們翻閱圖書雜志,上網查找資料,合作擬定發言提綱,分組討論交流,推薦參賽選手,樂此不疲.辯論賽進行得很激烈,通過辯論,同學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將相和,國則安;將相不和,國則危.大敵當前,將相以國家利益為重,共同抗秦,實乃千古流傳的佳話.更有學生能聯系班級實際,社會現實談齊心協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積極性很高,在準備與研討過程中學生鞏固了課本知識,學會了互相合作鍛煉實踐能力,這種開放式作業通過合作完成,較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作業的枯燥感,無奈感,讓更多的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將相和》教學反思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 藺相如列傳》改編的.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于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講讀時,我以"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張嘴就能爬到廉頗頭上去的."來誘發學生思維.經過學生的思考和議論,他們慢慢地認識到:藺相如能完璧歸趙維護趙國的利益;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了趙王的尊嚴,他的確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不管膽識還是能力都比廉頗強,官比廉頗大理所當然,同時也說明趙王善于用人的具體表現.這樣誘發思維的問點,問在將相不和的矛盾之處,問在課文的重點之中.它不僅提揭示文章主題,直奔課文的中心,還把學生引向課文的思路,訓練了學生捕捉事物矛盾的能力,實現了從現象到本質的物質認識.
將相和教學反思
《將相和》這篇課文通過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