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猴王出世導學案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生字詞,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學習課文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敘事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石猴”勇敢頑皮、一心想著大家的品質,從中受到教育。
2、體會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像力。
學習方法:自學討論、合作交流與讀、議、想相結合。
學習重點: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學習難點:知道古代白話文與現代漢語的區別,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課前預習:1、生字新詞2、熟讀課文3、搜集《西游記》資料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猴王出世》。你知道猴王是誰嗎?
()你從哪里了解到這么多的?( )那你知道吳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記》嗎?()
現在我們就來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二、自主學習
1、導語:課前我們已經初步讀了課文,你覺得這篇課文與我們以前學習的課文有何不同?()
2、按照自學要求,自學課文。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句子讀通順。
(2)、找出自己讀不懂的詞語、句子,用查字典或者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解決。
3、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
遂( )有 獐()鹿 獼()猿頑()耍
挈( )女去耶()瞑()目石竅( )
石碣( )鐫()著撓()腮
4、解釋下列詞語
圍圓: 序齒:
遂有(: )靈通(: )之意。
石竅:石碣:
鐫著( )楷書大字。 喜不自勝:
瞑目: 造化:
耍子: 所在:
天造地設: 家當: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拱伏無違: 抓耳撓腮:
力倦神疲:
5、以小組為單位檢查自學效果,糾正錯誤讀音。比一比哪一組學習的效果最好。之后每組派代表匯報自學情況,注意說得有條理,要把出現的問題說清楚。
6、投影出示:
“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圍繞這個問題,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三、精讀分析:
默讀課文并思考: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從文中找出依據并說明,可適當寫批注、圈點,留下讀書的痕跡。(學生自學后在小組內討論,最后全班交流。)
1、“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讀一讀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樣的猴子?()
(2)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你發現這句話有何特點?()
語言和內容高度融合,就叫經典。
(3)高聲朗讀此句,試著讀出石猴的快樂、自由。注意讀出節奏和韻味。
2、“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1)讀此句,你讀懂了什么?( )
(2)體會情感,再次讀句,注意語調。
3、“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
(1)找出此句中的動詞:
(2)從這些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4、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竅……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1)出聲音讀此句,用一個詞來概括,真可以說是()。
(2)從這一段的描寫中,你體會出了石猴怎樣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