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案例反思
案例:學生交流出描寫小嘎子的4個句子。
師:我們先來看第1個句子,(出示“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請你讀一遍,然后說一說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讀。
生:我覺得嘎子挺機靈。(應追問:從哪里感到他機靈?)
生:我覺得嘎子很靈活。
生:我覺得嘎子很敏捷。
生:我覺得嘎子挺聰明。
師:聰明在哪?
生:他用自己的長處對胖墩兒的短處。
師:所以小胖墩兒問他是一*一摟,還是隨便摔時,自然不跟他一*一摟。(應追問:小嘎子心里想些什么?)這里描寫的是小嘎子的什么?
生:內心。
師:請你讀出他的聰明機靈勁。
生有感情朗讀。
師:我們剛才用什么方法學習這個句子?
生:邊讀邊想。
師:我們用這個方法學習第2句。
師:讀著這個句子你想到了什么?(應小組合作。)
生:小嘎子像猴子一樣蹦來蹦去。
師:請你讀出小嘎子像猴子一樣機靈的勁。
生沒有讀出。
師范讀。
生讀出味道。
生:我想到嘎子很機靈。
師:從哪看出?
生:精神抖擻。
師:看到這個詞語,你還想到什么?
生:挺胸抬頭站在那里。
師:臉上的什么部位最能體現精神抖擻?
生:眼睛。
生:我從這個句子中看出嘎子很富有心計,因為他在看胖墩兒的破綻,使巧招。
師:富有心計這個詞語用得可真好,你真是個表達能力強的孩子,作文一定寫得很好。
師:這一句里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生:動作描寫。
師:請找出動詞。
生:圍 蹦
師:請同學們自由練讀,我們來個小比賽。
生比賽讀,男女各一人,都挺有感情。
師:我們來看第3個句子,請你自由朗讀。然后說想到什么。(應小組合作。)
生:我想到嘎子很急躁。
師:你從哪看出?
生:沉不住氣這個詞看出。
師:還有誰說?
生:我想到小嘎子用腳一鉤,被胖墩兒一推,摔了個仰面朝天。
生:我覺得小嘎子很爭強好勝,小胖墩那么胖,有力氣,他還與他摔跤。
師:有一點令人疑惑,小嘎子本來“仿佛占了上風”,為什么又“摔了個仰面朝天”?請同學們小組討論。
生:因為小胖墩太胖。膀大腰粗。
生:因為他一開始圍著小胖墩“猴兒似的蹦來蹦去”,消耗了大量體力。
師:所以當他推拉拽頂都贏不了小胖墩時就使用了最后一招,用腳一鉤,這一鉤鉤掉了什么?生:鉤掉了他自己
師:他自己的勝利。
生:鉤掉了他想要的望遠鏡。
生:鉤掉了他想要的鞭炮。
師:這么精彩的摔跤比賽,這么鮮明的人物形象,作者究竟抓住了人物的哪方面來進行描寫呢?
生:動作。
生:心理。
生:神態。
師:主要是什么描寫?
生:動作。
師:其實整篇文章中都貫穿著動作的描寫,我們來找一找。
反思:
1、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時,我重點圍繞“課文中寫了一個什么樣的小嘎子?”這個大問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邊讀邊畫相關句子,通過閱讀描寫人物動作、心理的詞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2、閱讀與想象相結合。想象是一個人智力的核心,讓學生透過人物動作、語言的描寫,想象人物內心活動,走近人物形象。同時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邊讀邊想象。體現朱熹的讀書要求:“心到、眼到、口到”
3、引導學生感悟寫法。在學生體會了主人公小嘎子特點后,教師拋出問題:“作者究竟抓住了人物的什么來進行描寫呢?”讓學生自主發現、總結出主要是動作描寫,兼有心理描寫,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究整篇文章中的動作描寫,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這樣就體現了葉圣陶老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讓閱讀方法和寫作方法點點滴滴融匯在學生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