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對話實現情智共生《為了他的尊嚴》案例分析
生④:我能搬一塊,也能搬起第二塊、第三塊……
師:他的內心在進行激烈地斗爭。
生⑤:啊!從沒想到我還能做這么多活啊!
生⑥:這毛巾多白啊!這位女主人的心多善良呀!
生⑦:我要好好擦擦這張臉,我要革新換面,重新做人。
生⑧:乞丐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看著這條毛巾,想想那位老婦人,任何困難都難不住他。
師:搬磚讓乞丐重拾自信,懂得了自尊。
(同桌分角色朗讀,交流了自己的感悟 。 略)
[分析]情智語文是根扎在工具語文這片沃土中的大樹,根深才能葉茂。離開了語文的工具性,情智語文則成了水中花,鏡中月。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永恒的話題,需要老師根據課文的語言特點,從中挖掘出有效的訓練點來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度,避免面面俱到,缺少層次性。對話因扎實的語言訓練,而由浮淺至深入,由單薄而至豐盈,由呆板而至輕靈,這樣的對話教學才是“有效”的。
我以中心句為切點,對比悟讀,以關鍵字詞為基點,品讀感悟,在字詞感悟中放飛思維,利用“空白效應”讓學生的思維靈動起來,喚醒學生潛能,讓他們調動各自知識經驗、情感儲備參與學習,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披文入境,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反思]
教師、學生、文本皆是有情者,沒有情感的激發,沒有智慧的啟迪,就談不上“有效”對話。當然只有摒棄華而不實,追求對話的“有效性”才能實現生本交融,情智共生。
那么如何有效對話實現情智共生,我認為首次教學應以從大處著眼——為學生生命發展奠基,同時更要于細微處見精神。在本課教學及平時教育教學活動中我認為要特別注意以下兩個細微之處。
(1)我們必須相信并尊重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相信并尊重他們就是要把學生當作一個與自己對等的教學主體,相信他們已有一定量的知識、經驗、情感儲備并非一片空白,要相信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同時要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站在對平等生命個體尊重的基礎上,合理地喚醒、激發這些潛能,為學生生命發展奠基,讓學生的情感更豐富、更高尚,讓學生的智慧更靈動、更豐厚。
(2)運用“心理效應”粘住學生的心!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喜歡”就是教學魅力所在。如果在“有效”對話中科學合理運用心理效應使師生互相處在“喜歡”的狀態,“欣賞”的狀態,那么老師就粘住了學生的心,學生也粘住了老師的心,就形成了師生“心心相印”的教育。只有在這樣的教育心理氛圍中,才能有效對話、放飛學生的心靈,使情智交融、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