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其第十四首》說課稿
四、說教學過程
針對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秋浦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教學分四步進行。(念四步)
第一步: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形態(tài)美
魯迅先生說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運用多媒體,可以創(chuàng)造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審美的情感。教學伊始,就播放錄像,學生親眼目睹了冶煉工人的臉龐因為爐火的烘烤,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fā),紅光滿面,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豪邁與振奮,所以,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
看完錄象,教師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積累的情感體驗談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必將爭先發(fā)言。
第二步:質疑釋疑,感悟語言美
關于古詩的教學,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 陳獻章先生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教學中,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感悟詩歌語言的精髓。
第三步:品味吟誦,欣賞意境美。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分別是:1緊扣詞句品意境., 2想象漫游品意境
1、緊扣詞句品意境
讓學生自由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精湛的語言藝術,指導反復誦讀,欣賞意境美。教師相機重點引導學生品味赧郎。歌曲。動寒川等字詞:通過品味,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正是通過寫自己所看到的,所聯(lián)想的,表現(xiàn)了冶煉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不畏艱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發(fā)出贊美和欽佩之情。
。2.想象品意境
在學生品味了古詩的語言美后,教師出示冶煉的影象,引導學生對照錄象,結合自己所有的情感體驗、積累的語言材料,用自己的話描繪眼前的場景。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發(fā)展個性。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印象,更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學生在理解詩句、進入意境后的再創(chuàng)造。這是人與景的交融,人與詩的交融,更創(chuàng)造了人與人的交融。
通過以上讀書、感悟,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礎,學生讀好古詩已不是難題。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古詩就是跳躍的五線譜。在學生個人讀,同桌讀,小組讀,齊讀、表演讀等多形式朗讀后,我把音樂引進課堂,(課件:讀背,音樂、圖片)讓學生和著音樂,或讀,或背,使學生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凈化,朗讀訓練也將水到渠成。。
第四步:遷移拓展,感悟積累。
語文教學光依靠教材是不夠的,教師應靈活把握教材,擴展教材,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語文實踐活動為雙翼,展開教學活動,使我們的小課堂得到無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設起課內(nèi)、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梁,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的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