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如丹》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經過以及對自然界與人世的看法,體會作者的感悟。2、培養積累語言,體味語言的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教學準備:1、教師:做課件、錄音樂、
2、學生:查找關于楓葉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楓葉的課件)同學們,喜歡楓葉嗎?為什么?
2、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與楓葉有關的詩,誰還記得?
3、小結: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夕陽西照,楓葉如丹,層林盡染的秋天美景。使人通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話抒發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過渡語:我國著名作家袁鷹也非常喜歡楓葉。再一次遠游中,楓葉與他不期而遇,并讓他對自然,對人生有了新的發現與感悟。想和作者一起分享這些新的收獲嗎?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楓葉如丹的秋天吧!
[板書:楓葉如丹]
1、輕聲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可分幾部分?為什么?
2、過渡語: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他獨特的語言魅力,抒發了他對自然,對人世的深刻認識和感悟。讓我們與作者一起來感悟和認識吧!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悟。
1、學習第一部分:
1)默讀第一部分內容,找出疑難問題。
預設問題如下:為什么說“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
導語:我們只有細細的品讀,才能感悟到這一部分內容所蘊含的哲理。
2)[課件]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在作者提到的三個季節中,你最偏愛哪個季節?為什么?
小結:從同學們的話語中,不難感受到,每一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美。但,沒有春天就沒有夏天的美,沒有夏天就沒有秋天的收獲。因為,這是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作者運用了排比句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人的成長如自然界的發展規律。
3)請你找出這些排比句。[課件一一出示,然后朗讀這幾句排比句]方法:
(1)學生說到的排比句用課件出示。
(2)讀這幾個排比句。練讀 — 指名讀 — 范讀— 練讀 — 賽讀— 齊讀
4)小結:作者從顏色以及顏色所象征的意義,贊美了大自然頑強的生命力。 [板書:自然 生命力]
5)提問:自然界與人世間的生命過程是共同的,是相通的。從哪兒可以看出“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課件(一句一句的出示)]
[板書:人世 相通]
6)天地萬物,人間萬事,無一不貫穿這個共同的過程。而且,自然與人世,處處相同。讓我們帶著贊美的語氣,讀一讀1—7自然段吧!
7)作業:作者的語言多美呀!令人深思,耐人尋味,請同學們課后把它背下來吧。
過渡語:是呀,自人與人世,是處處相通的。作者遠游到澳大利亞時,通過一件事,使他對自然及人世又有了新的認識。
2、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出疑難問題。
預設問題如下: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導語:讓我們圍繞著問題,細細的品讀這一部分內容吧。
2)快速默讀,思考:這一部分敘述了一件什么事?
小結:照片的拍攝過程,使作者對人生又有了更深的感悟,而照片中的楓樹,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深刻的印象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形成的。
3)提問:有幾次變化呢?(三次)[課件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