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案設計和后記
4、口頭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介紹我們的教室。
四、感受臘梅的韻致,深化早的認識,領悟借物喻人的寫法
1、引讀:默默站在三味書屋中,我仿佛聽到——同時記起——,我忽然明白了——(穿插講解本段作用:照應,過渡。)就我們一起到后園去看看那臘梅吧。
2、指名朗讀課文。
3、讀了這一段,你想用哪些詞語來概括梅花的特點(茂盛、冰清玉潔、開得早……)交流中練讀。
4、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梅花開得最“早”,一個早字,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魯迅早的故事。
5、是啊,魯迅就是那趕早的梅花,珍惜清晨,珍惜春天,愿同學們也能學習梅花,爭做“東風第一枝。”
五、作業:
課后第4題
板書:
4、早
陳設:南墻上——東面正中——畫前面——東北角上
三味書屋
梅花——魯迅(時時早、事事早)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生詞。
3、能結合課文內容說出作者寫梅花的用意。
4、學習按方位順序描寫的方法。
5、學習魯迅先生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
學習重難點:
1、從梅花中感受魯迅先生的精神。
2、學習按方位順序描寫的方法。
學時安排:2學時
學生閱讀眼光的局限性是怎樣形成的?
——《早》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第一環節的教學,在我的預設中,覺得是比較簡單的,“分自然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記敘自己訪問三味書屋的經過的。”我以為,作為五年級的學生,大部分應該能夠比較輕松地理解這個問題,而且為了進一步降低問題的坡度,課堂上我還對問題進行了補充“進入三味書屋,作者寫看到了?后看到了什么?”設置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脈絡,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按順序記敘見聞的習慣,它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只是一個語文訓練的滲透點,我希望能快速解決這個問題,以進入關于三味書屋擺設的描寫當中,落實本課“按一定順序描寫一個地方”的語文訓練重點。但是,在課堂上,一如往常的,這個環節如黑馬橫出,占據了課堂許多時間。學生的回答甚至讓人氣憤:先寫了三間小花廳,然后寫了清香,然后寫了小門、桌子、椅子……大有將文章一口氣讀下去的氣勢。我著急地提示:三間小花廳不就是三味書屋嗎?桌子、椅子都是三味書屋的什么?有聰明的、看過教材全解的同學才答出“擺設”一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讓學生的閱讀視角指向文本的一字一句呢?
我想:首先可能是補充的問題有畫蛇添足的嫌疑,干擾了學生的思路。其次,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我們平常的教學中,較少關注學生對文本整體性的思考,常常糾纏于一詞一句,導致學生對文本的概括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總是習慣于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而沒有感悟語言、獲得概念的意識。